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孩子,祝你健康成长(情感篇) |
作者:张淑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273 更新时间:2007/1/1 20:56:22 文章录入:张淑娟 责任编辑:teacherli |
|
孩子,祝你健康成长-情感篇 当孩子出生以后,每个家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然每个家庭都开始编写一本书:家庭教育。 如何理解家庭教育?我国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按照许慎的解释,就是说年长的人对年幼的人施加影响,年幼的人跟着学,把年幼的人培养造就成年长者所希望的那样的人,就是“教育”。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亲眼看到旧中国不重视家庭教育的状况,感慨地说:“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地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地在家里转。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地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鲁迅深刻地指出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现在的家庭教育不应像许慎说的,是上对下的教育,下对上也可产生影响。家庭教育就存在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家庭教育作用重大,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为补充,互相融化,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孩子的发展、民族的兴衰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21世纪学习社会的主人。归根结底孩子要发展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数千名大学生和数十名著名历史人物的具体研究,归纳出人格健全或自我实现者的15个特征:对现实世界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接受自己、他人和现实;言行坦率和纯真;不过分关注自己,而以问题为中心;具有超然于世的品格和独处的需要;独立自主;时时常新的新鲜感;常常能体会到狂喜、惊异和崇高等等所谓“高峰体验”;对人类充满深厚的爱;其亲密朋友不多,但感情深厚;具有民主的态度;具有很强的道德感;有幽默感;创造性;不盲从等。虽然这些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世界上多数人并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作为人格教育的最高目标。 但目前的家庭教育是否在为这一最高目标而努力。细心观察,其实却存在问题:只注重智力发展,忽视孩子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致使孩子滋长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情绪不稳定、无爱心、自私、懒惰、自卑、自大、多疑、说谎、好嫉妒、爱骂人、脾气暴躁、厌食、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庭放任自流,干脆把教育推给老师:等孩子上学让老师教育他吧。片面的教育,得到的是孩子片面的发展。迟到的教育,错过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机,孩子可能只是个半成品。 作为一名教师,我能看到班级中孩子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母亲,我要努力把家庭教育做为研究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女儿嘉临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了,我努力做了什么?孩子在健康成长吗?写下其中的某些生活情节,以求交流,讨论,改进。 情感篇 在情感方面,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六岁的时光是最美好的也是最糟糕的!在这段岁月中,天堂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在以后的岁月中几乎再也体会不到),与无法言说的痛苦与绝望交替出现,而又难以预料。经验告诉我,父母积极关注孩子,基本能够帮助孩子拥有安全而快乐的世界。 特殊关爱——让孩子安然入睡 幼儿生理需要的睡眠时间和家庭的作息时间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导致了个体和人际间的情感危机,尤其是当儿童日渐成熟,而且其入睡的欲望越来越不取决于生理需要的的时候。不管他们是否真的累了,那些在睡觉之前被领到床上的两岁儿童,很难理解发生了什么?父母是在惩罚?还是厌弃?或者是一种说不清的感受。所以往往是父母要其睡觉,而幼儿却赖在大厅或其它地方不走,要不就会耍赖或哭泣。久而久之要么父母会放弃而任其自然,结果导致孩子不良的睡眠习惯,以至于到了一、二年级,仍有的孩子上课打瞌睡,家长毫无办法:“叫他睡觉就是不睡。”要么硬逼着睡觉,每每要哭闹一番。这样也会形成不良的睡眠习惯,而且孩子在情感上也受到了伤害。 一 及早建立作息制度 女儿稍稍长大,针对她的睡觉安排,我一开始就确定了合适的上床时间,有午睡时可以9点上床,没有午睡就八点左右上床。所以即使到了上小学,她的睡眠时间是比较固定的,一直这样坚持做的事情,她也就当成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到了睡觉的时间了,我会暗示她:“呵,嘉临的眼睛累了,你看快睁不开了,要睡觉了。”虽然有时她会说:“不,还能睁得开。”但还是不会太违拗。因为接下来,有她愿意从事的事情在等着她:听故事。 二 让美丽的故事伴孩子入睡 我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书,我坚信:“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 所以在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给她买一些小书,像撕不烂等。从会说话,我就开始给她订阅《婴儿画报》《幼儿画报》《启蒙》《幼儿园》《幼儿智力开发画报》《多元智能》等,现在上小学了就开始订阅《我们爱科学》《儿童故事画报》《中外童话画刊》《少儿书画》《儿童漫画》等。 要讲故事,那可谓是信手拈来。孩子对听故事,可是乐此不疲,我一般开着灯讲两三个,关上灯闭上眼再讲两三个。有时闭上眼,就开始编故事,调皮捣蛋的小老鼠“吱吱”系列:“晚上睡觉蹬被子而被医生打针”,“哭着叫妈妈”,“偷吃小朋友的红苹果”……充满正义的小松鼠“壮壮”系列:“不想妈妈”“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星星天使”系列:“奔向太阳”“我来陪你玩”……孩子在美丽的故事情景中很快就睡着了。 三 让舒服的按摩带孩子进入梦乡 除了讲故事,按摩也可以让孩子美美地入睡。首先给全身挠痒痒,接着开始揉、捏脊柱,并有顺序地按摩相关的部位:头、背、腿、脚。 当然讲故事,按摩中间也要适当地中断,避免经常做,孩子形成依赖。偶尔把她送上床,对她说:妈妈还要洗衣服,晚安。或者让录音机讲故事来代替妈妈。 四 让“心爱之物”给孩子带来入睡的安全 幼儿一直都在依赖他人,当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相对地依赖自己时,他们就会有某种程度的恐惧和迷惑。于是孩子在开始新的生活时就会把自己过去安全时比较熟悉的东西放在身边。 爸爸发的毛巾中,嘉临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条:颜色淡黄,质地柔软。嘉临在开始独自用自己的小床,以至以后独自一个房间睡觉时,就要寻到她的毛巾,并且把它抱在怀中。那亲密、甜美的样子,颇让人不能理解。甚至毛巾洗了,她都要寻找。毛巾不干,睡觉时就表现出不安。但我还是按时给她洗涤。 后来毛巾由于洗涤,已经开始发白,出现将破的迹象。可嘉临还是很舍不得它。于是,我会偶尔故意地找不到它一次。再给她一个比较喜欢的玩具。这样的次数多了,睡觉时她逐渐不需要它的“毛巾”了。也不用其它的玩具陪其入睡。因为和新玩具毕竟感情不深。 这样坚持下来,睡眠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困扰。而且基本上能按时且高兴地入睡。 合理表达——培养耐性 嘉临两三岁的时候,我发现她知道得多了,脾气也发得多了。仔细观察,她发脾气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她就撅起小嘴巴生气,甚至哭闹,躺在地上打滚等。二是做事情自己觉得做不好,比如穿毛衣卷在身上,折纸折得不好看。面对这两种现象,我用不同的方法对待。 一 冷淡视之 引导孩子合理表达需要 当孩子在家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躺在地上打滚儿,其实,她是没有掌握合理地表达需要的方式。遇到这种情况,我先冷淡她,不予理睬,继续做我自己的事情,孩子闹了一阵子,就会觉得没趣,自己停止哭闹,而主动走到父母身边。这时候我则会蹲下身,耐心地对她说:“哭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事好好和妈妈商量一下,好吗?”一开始,小孩子可能不会理解,那么我就给她一些提示。比如,孩子想跟我玩游戏,因我不能立即满足她而发脾气时,我则会提示她:“如果你能说‘妈妈,我们俩一起玩游戏,好吗?’妈妈会很乐意的。” 当我的态度很温和时,孩子马上就会模仿我的口气与我商量,这时候,我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而与她一起玩,满足她的需要。时间长了,孩子掌握了用商量的语气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妈妈,您给我讲一个故事,好吗?”“妈妈,您给我买一个酸奶,好吗?”等。 当嘉临逐渐能合理表达自己需要时,我就开始故意拖延一下:“对不起,妈妈还没做完,你等我一会儿,好吗?”让孩子慢慢学会怎样与他人交流;慢慢接受,有些需要是不能马上满足的,也就逐渐防止了发脾气现象的发生。 切忌孩子一发脾气,我们手足无措,或因为心软而马上走上前去,哄他、安慰他,这样长此下去,无疑是强化了他发脾气的行为,在他的潜意识中会觉得这一招挺管用,以后遇到类似事件,他还会哭闹甚至更厉害。 二、延迟满足 培养孩子的耐性 延迟满足是防止孩子发脾气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谓延迟满足,通俗地说就是将孩子的需要推后一些。小孩子进商店,看见什么就想要什么,父母要防患于未然。我开始的做法是“只准买一样”,而且是买需要的。喜欢的第一种东西,先让她暂时不要买,引导她从众多喜欢的东西中挑选一样。在购物的过程中让她学会取舍。 再就是孩子看中了某件物品,如果确实需要,有时也要故意地拖延一下,“过两天,妈妈再给你买,好吗?”或者“这个商店的价格有些贵,我们到别的商店去看看吧。” 如果是我认为没有必要买的东西,就态度坚决地说:“这个东西我们用不着,不能浪费钱。”说服不了,撒手锏是:“我带的钱不够(或没带钱)。”哭闹也是没有用的。只要态度坚决,时间长了,她慢慢形成一种观念:“只买需要的,不乱花钱。” 如果孩子似乎习惯了去商店总得买样商品,那么当提出去商店的决定时,走到商店门口或走到柜台前孩子没有提出要买什么东西,那么我会立即给予表扬:“嘿,嘉临长大了,不乱花钱了!妈妈今天要奖励你一颗‘棒棒糖’。”(孩子到商店买东西经常喜欢要这种糖,那种糖。有时,我就投其所好。)如此奖励几次孩子可能就会说反话:“妈妈,我不乱买东西,也不要糖。”这时候,我就将计就计,除了表扬还继续奖励:“呵,嘉临真懂事,能忍住不吃糖,知道糖吃多了牙齿会生小虫子,真爱护牙齿。不过今天,妈妈要再给你买一颗,把它‘咯嘣咯嘣’快速吃掉。以后我们少买糖吃,好吗?”“不要糖”不是她真实的情感,所以表扬她“能忍住”,避免孩子养成不说实话的习惯。 在肯定和表扬中,慢慢地,孩子开始自觉地节制自己买东西的欲望,逐渐形成好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耐性。 肯定鼓励——消除沮丧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独立自主性逐渐增强,愿意做一些事情给父母看。得到父母的肯定与赞许,则会高兴地说:“妈妈,我长大了!”可是,有时事与愿违,事情做得并不如他所愿,这时候,他可能就会发脾气,甚至把手中的东西毁坏,产生沮丧的情绪,如果父母再加以呵斥,长此以往,会形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家高兴地说:“妈妈,我会折小扇子了!”我也高兴地说:“好啊。叠一个给妈妈看看,好吗?”嘉临高兴地开始叠了,可是,纸似乎并不听她的使唤,她折得很不整齐,她有点着急了。我拿过一张纸说:“妈妈也来叠一个。”一边折我一边说:“折叠一下,翻过来再折叠一下,再翻过来——”女儿突然大声说:“你慢一点!等等我!”我猛然醒悟,我已经超过女儿了。我停下来,看着女儿折。女儿并没有太大进步,她阴沉着脸,一摔手下的半成品说:“我叠得不好!” 其实我此时并没有严格要求她或对她提出批评,我感觉到这是她对自己的“无能”的一种发泄。我干脆把手中的扇子用手摸平,轻声对她说:“其实你已经掌握叠扇子的方法了,叠得也蛮好的。你知道吗,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扇子叠得才不好看呢!”“好了,我们再一起叠一个吧。” 孩子为自己无能而发脾气时,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看到他们的长处,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会增强其信心。再者,能力是慢慢形成的,当孩子学到一项本领时,需要父母经常和他们一起练习,时间长了,他们的技能就会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似乎已经喜欢上了折纸,小船、小剪刀、小帽子——经常从她手中诞生。即使现在已经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可在大街上哪怕看到一张广告纸,她也会像看到宝贝一样拣起来,马上叠个自己命名的荷花,钱包,飞机……还会不断地改造它的机头,机身,所以她的飞机一会儿可以翻跟头,一会儿可以往前飞,一会儿还可以往后飞。我觉得这与我的肯定与鼓励是分不开的。 当孩子因做得不好而发脾气时,父母一定不要给予指责或嘲笑,那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情绪,甚至丧失继续做此事的兴趣。 我切身的体会是“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作为父母,要善于观察,从小事做起,用语言、用物质耐心地增强孩子的信心,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 提前准备——迅速适应新的生活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面临入园和上学的适应问题。如果适应得好,新的生活会让孩子充满乐趣。如果适应不良,孩子就会焦虑,以至于影响孩子在新的环境中的成长。 幼儿在刚入幼儿园的时候,由于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往往要哭闹很长时间,让家长头疼,让老师烦躁。如何让幼儿在快乐中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一 利用好奇心,激发向往之情 在孩子未上幼儿园之前,我领她到幼儿园参观,观察那儿的娱乐设施,并尝一尝打滑梯、压跷跷板的乐趣;观察幼儿园小朋友丰富的课间生活;并讲一些关于幼儿园的事情:老师非常喜欢小朋友,教小朋友画画、唱歌、跳舞、玩积木、打滑梯、做游戏等。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对幼儿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做好入园的物质准备,买一个漂亮的小书包、小茶杯、小手绢,放入一本孩子喜欢的图书,鼓励孩子在家中做背书包上幼儿园的游戏。从父母真诚的鼓励中、由衷的赞赏中,让其初步品尝到做一名幼儿园小朋友的快乐。 二 问题预设,做好心理准备 通过自编的正反两种幼儿的故事对幼儿园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预演。如我在女儿入园之前,经常通过讲反面人物“小老鼠吱吱”因为想妈妈哭,吃饭掉饭粒,遇见老师害羞不大方,与正面人物“小松鼠壮壮”:富有正义感、乐于帮助弱小儿童、有礼貌、遵守纪律、好好午睡等故事,对幼儿园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预演,让孩子从中受到一些启发。避免入园后,真正遇到此类问题时,没有心理准备而束手无策,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孩子初入园,部分孩子出现嘴角生疮,经常感冒的现象,而嘉临却没有经历额外的病痛,与不良情绪的预防应该有着关系。 三 鼓励,帮助幼儿渡过困难期 因为有了入园前的准备,当孩子第一天背着小书包、穿戴整齐地入园时,一般会高兴地与家长挥手告别。 接下来的接送中,我总没有忘记表扬女儿:““上幼儿园了,长大了!”“还认识那么多小朋友”“一入园,老师就因为表现好奖励小星星,了不起!”“奖励一个你喜欢的小蛋糕”。在家长的赞美、欣赏声中,在家长的物质奖励中,嘉临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不过赞美孩子一定要发自肺腑,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让孩子真正产生一种自豪感,满足感。 总之为了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做家长的要耐心引导、由衷赞赏。入园前,引导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无限向往之感;入园后,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耐心地说服教育,并且要不怕反复;当孩子宣讲幼儿园学到的故事、表演舞蹈动作等,要欣喜地观赏,专注地欣赏,并给予真诚的赞美。对幼儿的教育如果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身上自然会出现父母所期待的优秀品质,自己也能在快乐中度过每一天。 及时肯定,培养良好行为 对于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我一般会及时地给予肯定,以强化她的好的行为,享受到良好行为所带来的美好的感受。同时避免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天嘉临因为受到国画老师的表扬,而奖励她吃垦德基,选好食物,找到位子坐下,我和嘉临开始美美地吃起来。我们的身后有位比她大不了多少的女孩和爸爸、妈妈也在一起用餐。 服务员先走到他们身边请他们入会,女孩加入了,因此得到了奖品,她很高兴地开始大喊。看着嘉临羡慕的眼光,我说:“你也想加入吗?”她点了点头,我说:“小姐,请给我们办理入会手续。”交了15元钱,小水壶和优惠本就送过来了。嘉临很喜欢,拿在手中玩赏,但她并没有大喊。我很欣慰她能安静地享受快乐。 服务员又走来,邀请女孩到门外跳舞,然后过来问嘉临:“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到门口跳舞好吗?还会有奖品的。”嘉临不语,“行吧,嘉临,妈妈在这儿等你。”“好吧。”“她是校舞蹈队的。”我跟服务员补充。奖励一个气球倒在其次,在公共场合的锻炼还是应该珍惜的。 跳完了舞,嘉临擎着气球高兴地进来了。女孩又在大喊:“下次我还要参加!我还要得奖……”嘉临虽然在兴奋地摆弄手中的气球,但仍然安静。 回家的路上,我非常欣赏地对嘉临说:“嘉临,妈妈今天太高兴了,在公共场合你表现得那样文明,那样安静。虽然很高兴但并没有象那个女孩那样大喊大叫,妈妈觉得你真长大了!” 嘉临很高兴。我坚信以后她还会一如既往。 生活中要及时对孩子进行肯定和引导,这样会导向她的正向行为,形成积极情感;避免形成了不良行为再纠正,孩子在感情上就会感受到更多的焦虑、危机。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