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不要让教师的语言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
作者:张淑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56 更新时间:2006/12/30 22:43:12 文章录入:张淑娟 责任编辑:teacherli |
|
不要让教师的语言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学生探索的场所,不仅要体现出探索的成果,更要有探索的过程。探索离不了思维。思维需要时间和空间。而课堂上存在一种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源,即教师的语言干扰。具体表现在教师的过多的繁杂的语言时时出现在课堂上,出现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影响了学生的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补充语言干扰思维的质量 表现在学生开始对一个问题进行思维的时候,教师的插话开始了,或者是对这个问题进行补充,或者是对读书的方法进行要求,或者是对思考进行提示。教室的安静被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环境因为教师的语言而出现了不协调的噪音,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质量。 (二)修改语言影响思维的深入 表现在当学生在班级中交流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时,教师重复学生的问题。而教师的重复往往是对学生的回答做了适当的加工。因为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的错误对其他的学生造成误导,所以就会在重复学生见解的时候做适当的修改。教师的这种修改后的语言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因为正确答案已让教师不经意中说出来了。 课堂离不了教师的语言,因为这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更主要的是教师的语言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展开;过度性的语言让学生的思维继续深入;总结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的思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良好的建构。 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符合几个条件: (一)问题简单、明了 教师的问题提出要简洁、明了。一旦提出,不要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再补充要求。可放在下一个环节。教师的提示,可以放在学生做出反馈之后,这样会更有的放矢,也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二)适当沉默,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深入 面对学生的交流,教师不妨先全盘接受,并不发表自己的见解。用点头或“恩”做出中性的反映。待学生思维的结果都呈现出来之后,再来评点。即使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做出正确的反馈,不妨利用“是这样吗?”“你赞成他的意见吗?”等把深入地思考再次交给学生。 (二)总结性的语言,真正升华学生的思维结果 面对学生各抒己见交流的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并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会梳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良好的建构。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可少,但只有注意参与的时间和方式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