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师家访、父母应注意什么? |
作者:Haoshiduom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794 更新时间:2010/7/28 12:22:28 文章录入:张淑娟 责任编辑:teacherli |
|
老师家访、父母应注意什么? ——如何在家访中处于主动地位 谈起“家访”,我们想到的是老师来到学生家中,与父母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诸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家访,老师是客,父母是主。客随主便,似乎父母有更多的主动权。但现在更多的家访发生在学校里,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效率意识和方便的通讯工具改变了传统的家访形式。这样,教师反客为主,占据了地理位置上的主动权,而且老师之所以“家访”,肯定是学生出现了“问题”。所以在家访之初,家长在心理上又处于劣势。凡此种种,会影响“家访”的质量。那么家长如 一 清空心理压力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拿了连个三人多高的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您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家访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孩子更健康的发展。明确了目的,即可放下脸面,也就放下心里的不安,放下了内心的压力。只有清空心里的包袱,才能让“家访”之初就处于主动。 二 真诚地对待问题 教师邀请家长进行“家访”,往往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让老师烦恼,甚至生气。所以起初与家长的交谈中会带有负面的情感:不满、批评、甚至愤怒。还会交流较多的否定信息,如“孩子上课不听讲”“这样发展下去怎么能行?”“你这样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对。”等。 在交流中如果接受到过多的否定信息,人的心理上就会防御,从而排斥对方的语言。老师如果对孩子、对家长的行为否定的太多,家长不要因此激起反感。反而要静下心来,耐心倾听老师的意见,也给自己带来思考的机会,能够积极地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并表示赞同。虽然宽容让自己内心很委屈、不平,但冷静的态度 如果家长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接纳老师的情感和信息,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探讨就会很顺利。 三 过程讲究效率 办公室家访,要讲究效率。节省彼此的时间,也不会长时间妨碍其他老师工作。一般遵循四步曲。家长可以成为四步曲的操作者,从而把握交谈的进程。 第一步:倾听老师讲事情,明确问题。在叙说中,老师也宣泄了不满的情绪,会慢慢平静下来。家长在倾听中也清楚了孩子的问题,可以反馈一下自己捕捉到的信息:“老师,孩子的问题是上课听讲不专心……是吗?”如果老师没有补充,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探讨方法,明确如何改变。“老师,针对孩子的问题,您的建议是什么?”老师在诉说孩子问题时,也可能已经涉及到了改变孩子的方法和途径。那么不妨反馈:“老师建议我要严格要求孩子,督促在写作业时就要专心,与家长交流时不要转移话题,……,这些是不错的方法。那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老师面对如此“虚心”的家长,怎能不倾囊相助呢?等老师将招儿支完了,就又可以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责任分担,知道“我要做什么”。“老师,我知道回去后要做什么了。先从作业开始……”“真的 四 坚决地执行新方案 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在群体的横向比较中肯定会发现问题,即使没有群体的比较,个体的纵 看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乞丐意外得到了一笔巨额遗产,有记者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我们惊讶于乞丐的回答,但又在情理之中。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西方一民谚说: “铁钉缺,马蹄裂; 马蹄裂,战马蹶; 战马蹶,骑士跌; 骑士跌,军团削; 军团削,战事折; 战事折,帝国灭。 所以说,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成败。 变则通,通则达。如果不改变,我们的孩子就始终生活在我们的问题家庭教育方式中,谈何改变,谈何通达?所以老师家访之后,就是我们改变的开始。 唯有改变,也才是家访中我们所把握的真正的主动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