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利用“想像”妙解文本
作者:Haoshiduom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02  更新时间:2007/4/9 20:30:11  文章录入:张淑娟  责任编辑:admin

利用“想像”妙解文本

    库勒曾说:“一部作品的结构与意义是通过读者的解释活动出现的。”因而“在课堂情境中,课文的文本意义是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学生通过解释文本而获得理解,建构出意义。”

    如何让学生解读文本,建构出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搭建阅读和习作的桥梁。这是我在语文教学当中一直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点。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劳动的开端》一课,我的心中顿时一亮,竟然可以如此来解读文本。

王老师在课的开始通过三个简单的问题,即引导学生进入解读文本的主题。“‘开端’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开始。“本文的‘开端’是什么?”学生答:第一次挑煤。接着王老师让学生交流:“对于作者的第一次挑煤,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挑煤很辛苦。”“‘我’受伤很重。”“被富人瞧不起。”接着,王老师要求学生在听同学读课文的时候,做到:边听边找:对作者挑煤的感受从哪里来的?

整堂课,王老师也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解读文本的。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挑煤的‘辛苦’。”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到“‘我’面对这生活的艰辛却表现得很‘坚强’。”

王老师课的妙处在于不仅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还能引导学生由文本“想”开去。

比如学生谈到“担子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息。”王老师引导学生:想像一下,作者当时挑煤是怎样的情景?

于是,引出了学生对情景想像的不同结果:

“小心翼翼。”

“跌跌撞撞。”

“害怕极了。”

“摇摇晃晃。”

到这儿并没有结束,王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像:此时,“我”的心情会怎样?

于是,又引导出了学生一系列情感的想像:

“很委屈。”
“急切。不知是赶往车站还是回家。”

“失落。努力却无收获。”

“担心母亲难过。”

……

水到渠成,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作者这复杂的心情。

想像在王老师的课中无处不在:

“想一想,还可能发生什么情况?”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从此‘我’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从此,‘我’还会怎样?”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这样的想像,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透过文本对学生“生活文本”的解读,学生要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来想像、感受文本中的描述。

在想像中,学生理解了文本,更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所以课的最后学生能迸发出这样由衷的称赞:

“你太坚强了!太伟大了!你坚忍不拔的品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牢牢记住你!……”

在想像中学生理解了文本,在想像中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在想像中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更为重要的是想像在阅读和书面表达之间搭建了桥梁。书面表达的心理程序与阅读心理程序存在着倒逆关系,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文字材料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会让学生不断从作者创作的“原型”得到启发,为学生习作准备心理上的条件。在今后习作过程的中,学生将比较顺利地立意、选材、择词组句。想像的连接使得阅读和习作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