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教育孩子有标准吗?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253  更新时间:2007/5/17 10:45:40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admin

教育孩子有标准吗?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教师,经常向您请教.前一段时候接受您的建议,我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学考试,考了一门,自我感觉能考出来,学习状态也好多了非常感谢您给我的指导..
  今天,我又了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感觉还行,注意孩子各方面基本能力的培养,我说的能力是孩子的基本生活和生存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她的进步也很快.但最近同事的一句话让我又有了新的困惑,她说:"您的孩子太懂事了,有点太早熟了,没有享受到现在一般孩子的过程,这样她的压力就会太大了."问问孩子她很快乐.但我有些犹豫了,不知道我的教育是对还是错,教育的标准是什么.我现在走不出自己来了,开始怀疑自己了.
  请问老师,我应该怎么办?"

                                              

老师

老师:您好!

    教育孩子是有标准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标准。教育孩子的标准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育标准。就像你的同事说的,他的教育孩的观念可能就是一种“随其自然,及时行乐,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观念。你教育的孩子“懂事”“早熟”,可能你的观念就是“教育就是行为的养成”,“教育就是人才的培养。”不必怀疑,也不必走出自己,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就很不错。同事有同事的观念和理解,各有千秋,不必雷同。没有必要追求统一种教育标准。

什么叫“早熟”,什么叫“太懂事了?难道孩子早一点成熟,不正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教育的目的吗?早熟,无非就是孩子给他人一种成熟的感觉,能够说出一些本来就该成人说的话,能够做出一些本来就该成人做的事情。难道孩子“太懂事了”不好,而不懂事就很好了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这可能就是“老师工作室”要极力推行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标准。

你说的这种情况的确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呢。可能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为了展示自己的地位和钱财,或者是不敢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弱势,不想让家说自己“穷”,所以,就事事时时依从孩子,满足孩子的很多根本就不合理的要求,看上去是在把孩子当“小孩子”对待了,但是,却给孩子形成了一种不知天高地厚,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脾性,这不就是“太懂事了”的反面吗?

家长们往往就是在孩子还没有上学,或者还没有承受比较重大压力的情况下,为着自己孩子所享受的优厚待遇沾沾自喜,感到无尚的光荣,可是等到孩子真要承受重担的时候,却不想承担或不能承担,这些家长家开始着急了,或者是在初中,或者是在高中。原因大都是孩子不够“成熟”,或者还是不“懂事”。

我想你还应该能够记得小学语文课里有一篇寓言,叫做《小马过河》。

小马和他的妈妈住在绿草茵茵的十分美丽的小河边。除了妈妈过河给河对岸的村子送粮食的时候,他总是跟随在妈妈的身边寸步不离。他过的很快乐,时光飞快地过去了。

有一天,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把这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吧。

小马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驮着粮食飞快地来到了小河边。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淌过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呢?犹豫中的小马一抬头,看见了正在不远处吃草的牛伯伯。小马赶紧跑过去问到:牛伯伯,您知道那河里的水深不深呀?

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体笑着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马高兴地跑回河边准备淌过河去。他刚一迈腿,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说:小马,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啦。

小马低头一看,原来是小松鼠。小松鼠翘着她的漂亮的尾巴,睁着圆圆的眼睛,很认真地说:前两天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

小马一听没主意了。牛伯伯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这可怎么办呀?只好回去问妈妈。

马妈妈老远地就看见小马低着头驮着粮食又回来了。心想他一定是遇到困难了,就迎过去问小马。小马哭着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话告诉了妈妈。妈妈安慰小马说:没关系,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马和妈妈又一次来到河边,妈妈这回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

小马深情地向妈妈望了一眼,心里说:谢谢你了,好妈妈。

然后他转头向村子跑去。他今天特别高兴,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故事就到这里,老师,你有何感想呢?

                                             李绪坤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