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十八章  不和有孝  昏乱有忠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96  更新时间:2007/7/14 9:31:45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第十八章  不和有孝  昏乱有忠
 
[原文]                [注释]
 
大道废,有仁义;    废,败坏,松弛。
智慧出,有大伪;    ,作假,诡诈。
六亲不和,有孝慈;  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
国家昏乱,有忠臣。  昏,君昏庸。乱,臣民惑乱,叛乱。

 

[释文]

    当社会管理严重违背法则,出现混乱局面的时候,救民扶难,行仁仗义的志士就会出现,并且将显现出他们的替天行道的价值;

当社会上推崇才能技巧,鼓励人们为此而搏取功名利禄的时候,弄虚作假的卑鄙小人也就会跳出来表演一番,并且会不断地得逞;

当家庭亲人之间相互争斗、相互背弃的时候,也一定会出现有孝心、能抚养的亲情之人,并且使家人重新和好;

国家君主昏庸,臣民叛乱,社会动荡,统治出现危机的时候,也必然就会出匡世救国、忠贞护主的忠臣。

 

[解释]

本章承接上一章以“为政之道”解释“顺其自然”的道理,又进一步强调了“顺其自然”与“强行而为”的必然结果:道废有义,智出有伪,不和有孝,昏乱有忠。其实,这也是《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的事物运行的自然法则。

前后四句,句式整齐,语气肯定,哲理鲜明。

真正的道,是不可能被废黜的。这里所谓的废,是指规律和法则不被遵循,社会制度混乱。在制度混乱、规律不被遵循的情况下,真正的道义才能显现出来。在正常稳定的社会里,谁也很难看出规律和法则的作用,更难看到道义的价值。就是在混乱的局面中,道义可以使社会重新归于稳定,人们才能认识道义的重要,才会去自觉地遵循道义。

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反对仁义,反而是强调了仁义出现的无奈和必要。首先说,大道和仁义,不是相反相对的概念,在老子的思维中,使前后的因果关系。因为大道不被遵循,才会有仁义的倡导,同时也表明了老子对大道的推崇和对大道废的惋惜。

智慧并不是不好的事情,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结晶。但是,往往就是推崇智慧的过程中,必然就会鱼目混杂。急功近利者,沽名钓誉者,都会自然而然地伪装自己,混到智慧的队伍中来,以赢得他们不可告人的利益。

这并不是说明老子反对智慧,反对提倡科学,而是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往往都有其两面性。比如,现在人们重视名牌商品,社会上自然就会有假冒名牌;当人们听说中学生的小发明可以在高考中加分,人们就会找人替孩子搞发明;听说省优干可以在高考中加分,那么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投机钻营,为本来学习成绩很差,根本就不是什么学生干部的高中生,搞来一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证明。智慧引出这样的造假局面,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防范。

提倡母亲慈爱,往往都是在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照顾,受到虐待的时候;提倡孝敬老人,往往更是父母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扶养的时候。和和睦睦的家庭,也看不出父母的慈爱,也看不出谁是孝子,一切都好像是本来就应该这样。真正的慈与孝,都是在家庭出现危机的时候才能看得清楚。

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之一。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他们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同样,自古以来,一国之中,忠臣也都是出自于乱世。岳飞,之所以能够“精忠报国”,原因不仅在于金国的入侵,更是因为南宋高宗赵构的昏庸和奸臣秦桧的当道。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忠臣就很难看得出来,忠臣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主旨]

 

      事物的两面性是在相互衬托下显现出来的,也是在不断地转化和发展的。追寻道义,最好还是从事物的反面来认识和总结。

 

[要义]

    1、辩证地看待事物。

一切事物都是具有其两面性的,并且也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转化、发展变化的。一把大砍刀,之所以能够辟开坚硬的木柴,锋利的刀刃,是靠厚重的刀背的支持;一把锋利的剑,如果没有能够可以握得住的剑柄,也根本没有办法来使用。

没有一直的黑天,也没有一直的白天,就是因为有了黑天,人们才知道白天是做事情的时间,因为有了白天的劳累,人们才会利用黑天来休息。

月亮是在黑天的时候,才显出它的柔亮,凛冽的寒风才是的阳光显得那样的温暖。

一个单位中,正是因为有了一些懒汉,才知道那些勤奋人的可贵;也正是那些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惯耍小伎俩的人不能屡屡得逞。

任何事情,成功与失败,都是暂时的。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说得也就是这个道理。

正确地看待和利用事物的两面性,是认识和处理事情的基本法则。

2、困境,就有生的希望。

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特点,判断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才能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找到出路。

置于死地而后生,老子所举的例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就是最好的诠释。

天色晚了,人们赶路的脚步才能紧起来。

企业要倒闭了,治理企业的制度和改革方案才能出台。

人们遇到困难了,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人们在受到困境煎熬的时候,所有的潜能才能被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故事]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闵子骞的生母早死,父亲娶了一位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对闵子骞非常忌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经常虐待他。

冬天,两个弟弟都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穿在身上暖暖和和,继母却给他穿用芦苇的花絮做成棉衣,闵子骞穿上后却根本不能御寒,但闵子骞却从来没有告诉父亲,只是默默地忍受着。

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为父亲赶车。赶车时因寒冷双手冻得打颤,不小心将缰绳掉落地上,父亲以为闵子骞是在故意怠慢自己,心不在焉,便拿起鞭子对他斥责和鞭打。

几鞭子抽下去,冬衣里的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赶忙停下手中的鞭子,翻看衣服里面,竟然全是芦絮,方知孩子真是受到了继母的虐待。

父亲返回家,对继母进行盘问责骂,并要休逐继母。闵子骞赶忙给父亲跪了下来,恳求父亲饶恕继母,他说:无论母亲如何,留下母亲也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听了,十分感动,就依了闵子骞,没有赶走继母。

继母听后,也悔恨知错,从此改变了态度,对待他也像亲生的儿子。

孔子赞扬闵子骞说:闵子骞,这才是真正的孝子啊!

 

精忠报国

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也是全中国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一位民族英雄。

岳飞青少时家境清贫,少时便同父母一起下地耕作,当过地主家的佃客。他勤奋好学,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求师于本地箭师周侗和枪手陈广,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岳飞临行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母亲为了激励他英勇杀敌,报效国家,就在他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岳飞在澶州(河南濮阳附近)和曹州山东曹县西北两次小胜金军。

不久,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第二年,赵构建立南宋王朝,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企图避地东南。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赵构,反对南逃,力请赵构返回终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触怒了赵构及黄、汪等人,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

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不久升为统制,随都统制王彦渡河收复新乡,在太行山刺杀金将。旋归东京留守大将军宗泽,为留守司统制。随宗泽将军守卫开封。后来岳飞又以战功转升武功郎。宗泽死后,岳飞又跟从继任东京留守的杜充将军南下。
    
建炎三年( 1129 )冬,金将兀术率金军渡江南侵,攻入建康(今南京)。建炎四年,岳飞移军广德、宜兴,坚持抵抗,攻击金军后防,在清水亭、静安等地袭击北撤金军,连连获胜。

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埋伏,大破金将兀术,金几术险被活捉。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接着,他又受命领兵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在承州三次大败金军。岳飞的部队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称岳家军,深得百姓爱戴。

 绍兴三年(1133),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所奖精忠岳飞的锦旗。

次年他又率部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阳府路,不久进封武展郡开国候,时年三十二岁。是年冬,金齐联军攻陷滁州,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庐州告急,岳飞接旨率军东下,又一次大败金军。绍兴五年,岳飞驻军鄂州(今湖北武昌),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他屡次建议高宗大举北进,但都为高宗所拒绝。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秦桧以宰相身分接受了金朝的议和诏书,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子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岳飞向朝廷再次申述他一贯反对和议坚持抗敌的主张,坚决表 示愿制定方略,收复河东、河北,直捣燕云,为国复仇。赵构为了取得武臣对和议的支持,授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岳飞连上四奏,表示不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只可引以为危而不可引以为安,只足以使人忧虑而不足以使人祝贺,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要求朝廷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岳飞屡次反对议和,引起赵构的不满和秦桧的痛恨。

绍兴十年,金撕毁和议,大举伐宋。兀术进兵河南。岳飞接到赵构乘机取胜的亲笔诏书,立刻调兵遣将,挺进中原。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拐子马。此后,又乘胜进军朱仙镇,以猛将带领背嵬军骑兵五百名出击,杀敌金军,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金军全线崩溃,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朱仙镇之捷,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岳飞招兵买马,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并且再次上书赵构,要求深入敌境,复取旧疆,报亡国之耻。北方忠义军两河义军也纷起响应,纷纷来归,士气高涨,以直抵黄龙府相激励。

这时高宗、秦桧却一心求和,一天之内用金字牌发出十二道诏书,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气愤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壮志难酬,被迫下令撤军,挥泪班师。岳飞在撤军前,故意放出风声,说明天渡河,兀术害怕城内百姓作岳家军内应,连夜弃城,北逃一百余里。岳家军班师后,金兵乘机夺占了郑州、顾昌、陈州、蔡州等地。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回临安后,却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七月,秦桧唆使右满议大夫万侯桌首先发难,上书指责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志向,日渐颓情。这年八月,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被免,改任万寿观使的闲职。之后,秦忙唆使岳飞手下的副统制王俊出面诬告,说岳飞部将张宪准备谋反。十月,朝廷张榜,说张宪一案其谋牵连岳飞,遂逮捕归案,设召狱审问,并将岳飞及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十二月,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当天,大理寺执法官遵旨作最后处决,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子岳云及部将张宪同被害于临安风波亭。一生光明磊落 的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即服毒酒身亡,时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一生出入疆场,英勇抗击侵掠,坚决反对国族压迫,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敬仰。但岳飞遇害后,许多年来都没人敢提,一般士大夫对他也不大尊重。一直过了20年,金兵又来犯境,高宗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才开始追赦岳飞。正所谓“国家混乱,有忠臣。”其后孝宗继位(隆兴元年,1163)又再逐步追悼岳飞,除立庙纪念外,还谥武穆。宁宗嘉泰四年(1204)南宋企图反攻金国,乃封岳飞为鄂王。到了明代,追扬岳飞的事迹有增无减,岳飞的历史地位达到最高峰。抗战初期,岳飞再度成为热点人物,甚至有人以此编纂成集,用以激励人民抗敌反侵略的壮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