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功成弗居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52  更新时间:2006/10/17 20:10:32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功成弗居

 

[原文]                      [注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为,做。斯,那么。已,结束。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生,转化。成,形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形,比较。倾,照应。

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  合,配合。随,跟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是以,所以。无为,顺其自然。

行不言之教。                言,要求别人,强行指令。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弗有,    辞,表白。生,生产。有,据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恃,依仗。居,自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夫唯,正因为。不去,无法被剥夺。

 

[释文]

如果天下所有的人都认识了美,并能够尽力创造美,那么,丑陋的东西就会自行消失了;如果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善,而且能够力行善事,那么,邪恶的事情也就自然没有了。这就是有与无相互转化,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照应,音与声相互配合,前与后相互跟随一样的道理,这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

所以,有觉悟的人,做事情遵循规律,顺其自然;行政教化,注重潜移默化,而不强行指令;兴作万物,却不自以为是;生产的东西,并不据为己有;勤奋做事,却并不仗恃;有了功劳,却并不自居,自我炫耀。

正是因为有了功劳也不自居,这样才谁也无法与他争夺功劳,他也不会有所失去的遗憾。

 

[解释]

第二章一开头,老子就首先举出了一个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人们都喜欢美,厌恶丑,但在厌恶丑的时候,同时也会带给人们别扭不舒服的感受,让人感觉很不情愿。老子发现了对立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他就告诉人们:知道美是好的,而且又能去创造美,没有必要去和丑的东西较劲儿,美的东西多起来了,丑的东西就自然没有了;如果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而且都去作善的事情,也没有必要去和恶的东西去对抗,善行遍地,那恶也自然就没有了。这尽管很理想,但也很有说服力。老子就是这样既简洁又明确的讲清了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基本规律。

然后,老子一气呵成,将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生成、转化,互利、互补的关系一一全都列举出来了。“有无相声,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这一列举,既喻证丰富,又简洁明确;顺手拈来,却又铿锵有力。在美与丑、善与恶的特例之后,更加确定了这一永恒的“道”的确定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老子继续以“圣人”为例,让人们看一看真正觉悟了的人是怎样看待问题和怎么处理事情的。“圣人”并不是不处事,不行教的,如果真的不处事不行教,那就不是圣人了。“无为”之事,并不是不做事情,而是不做主观意志上强行的事情。“为”,这里是刻意、故意、执意的意思。那“言”就是和“为”相对的,它是强行指令的要求,并不是平等人之间的一般言语交流。有了觉悟的人,做事就做符合自然规律的事,行教就行顺其自然之教。而且,“万物作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活生生的一个觉悟者形象,呼之欲出。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即处事之道:弗居即不去。

 

[主旨]

 

人最烦心的事情,就是怕失去。这是世界纷争的根源,也是个人苦恼的症结。其实,这也正是老子所明示的第一条基本法则:弗居即不去。觉悟的人,作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因为,事物总是变化和发展的,有能变成无,无能变成有;长可以变短,短可以变长;高因低而显,音因声而传,前因后而行,所以,不自以为是,无人能与之辩,不自以为功,无人能与之争。

 

[要义]

 

1、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凡事就有对立物,对立物之间却并不仅仅是排斥和矛盾,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是相互对立的事物的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规律。有和无,难与易,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可以变无,无可以变有;难事做多了,也就不难了,简单的事,一直做下来也就不简单了。这是物质世界相互转化而又相互平衡的基本法则。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是相互对立事物的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短,就没有长;没有下,也显现不出高。事物的对立面不存在,其自身也同时就不存在了;“音声相合,前后相随。”这更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了。没有了音,哪来的声;没有了前,哪来的后。对立的事物,既是矛盾的,又是依赖的。

谁抓住了这一事物相生相成相互依赖的变化基本规律,在处理的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只关注一面,偏面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会从事物的另一面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顺其自然,不凭感情与主观行事。

有觉悟的人,善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之事,其前提就是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不主观臆断、恣意行事。无为之事,并不是不做事,而是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做事,顺其自然,一切自然,主观武断,常常事与愿违。不言之教,就是潜移默化,超越主观的执著。不言之教,不是不教,而是让人在相应的环境变化中,自己悟道,正所谓,知识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3、不自居。

有觉悟的人,“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弗居。”不仅仅是谦虚和坦荡,更重要的是不给自己背包袱。人的烦恼,都是自己先给自己背上一个又一个的包袱,认为这个是自己的创造,那个是自己的功劳;这个是自己的所得,那个是自己的利益。这些包袱既然背上了,就一定会担心别人的争夺。只有不自有,才能不自忧;不自居,才能自安。

 

[故事]                            

  长线变短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攻击。

当对打到了中途,这位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着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怀。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着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着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弱点的新着,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怀。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能让那条已经定格的长线变短呢?他思来想去最后也没有什么办法,不得不再次向师父请教。

没想到师父却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来的那条线,看起来确实显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要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们无法让对手变弱,但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富兰克林制辩

 

美国的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年少气盛,有一个好辩的恶习。

有一天,一个朋友把他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说:“富兰克林,你真是不可思议。凡是与你意见不同的人,都会遭受到你的侮辱。你的朋友们都发现,只要你不在他们身边,他们就会很快乐。想想看,你好辩的代价有多高呀!你真是博学多闻,以至没有人能再教给你什么了吗?事实上,谁也不可能再自讨苦吃。所以,你的知识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你再也没有增加知识的可能了。”

富兰克林接受了这个劝告,立刻下定决心,改变以住乖僻、好辩的习性。刚开始的时候,富兰克林还有些急躁,但是,时间一长就很自然,他就非常习惯了。

“我奉行这条法则”,富兰克林说,“我要承受所有反驳我的正确言论,坦白地面对错误。我甚至严禁自己再使用那些极端的字眼,如:绝对、毫无疑问等等。我使用的字眼是:我想、我猜、很可能、或者是,目前我的想法是……当某个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反,而我又认为对方错了的时候,我不会立刻表现出反对的态度。我会设身处地揣摩,也许在某种环境或某个时刻内,他是对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想我的看法可能和他有些不同……我很快发现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对我产生了颇大的效益。与人谈话时,我就变得比以前更和气。其结果,往往是赞成我的人比反对的多。而且,如果我发现自己是错的,也不再有羞耻的感觉,我也比以前更容易说服别人,使他们赞同我的看法——如果碰巧是我对了的时候。”

富兰克林克服了好辩的恶习,改善和促进了人际关系,50年来,没有一个人听到富兰克林对别人作非理性的批判。这种正直的性格使富兰克林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也终于使富兰克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才干、彬彬有礼的外交家和善于掌握公众言论的政治家之一。但他还是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口才很差、不够聪明、讲话常吱吱唔唔,甚至时常讲错话的人,但却能抓住重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