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孩子心思不用在学习上怎么办?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21  更新时间:2007/11/16 11:04:23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怎么办?

老师: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上高一,心思一直不在学习上。因为不会与同学相处,他很孤独,他说身边同学处不好,不如交笔友。于是他在学生杂志上找了一些笔友地址,共寄出了六封信,竟然收到了两封回信。这下他来劲了,天天忙着写回信,因为他喜欢绘画,所以只要回信就画一张,经常画到12点,他这劲头如果用在学习上,我做梦都会笑醒。他选择的笔友都是女孩,而且是初中生,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都是倒数,我问他到底是怎么打算的,他说现在不想谈学习,一谈就烦,说些其它话题还可以。我实在不知怎样去引导他,孩子爸爸只会发脾气骂人,没有一点好办法,还请老师帮帮我们吧。谢谢您,老师!                                   学生家长

学生家长:您好!

关心孩子的学习,这种心情我能理解。你现在焦虑的情绪,可能是因为有些问题看得比较偏面,所以影响到你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当然也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情绪不好。

我相信你的孩子的品德应该是不错的,也应该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只是现在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一个中学生,能够潜心笔谈,专心绘画,结交笔友,实属难得。如果我们家长观念有些偏颇,在看待孩子上就会有些偏面,就会感到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

比如,是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而导致了结交笔友,还是因为热衷于结交而导致心思不用在学习上了呢?

我们家长往往会认为是孩子的兴趣偏了,先是热心结交笔友,然后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学习了。这样想下来,我们家长就容易先把注意力放在阻止孩子结交笔友,禁止孩子绘画上,并会想,这样就会把孩子的精力倒出来用在学习上了。难道你认为孩子“他说现在不想谈学习,一谈就烦”,就是因为厌烦学习了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学习好,是无论哪个孩子都会想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发展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现在的形象如何。只不过,很多学生因为学习的基础、学习的方法、或者学习的环境等等问题,成绩和名次并不能那么理想,尤其是学校老师甚至家长对名次的耿耿于怀的观念当中,他们就会舍弃了追求好成绩的这种想法。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既然想不来,大人们又是那样的追求,那么,只好舍而求其次,另辟路径,自找乐趣,或者玩游戏,或者踢足球,或者看小说,或者谈恋爱,这总比时时处处总感觉挫败要好得多吧?能够结交笔友的还是不错的一类呢。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虽然以牺牲学习成绩为代价,却还是保护了孩子所谓的自尊心。如果我们家长连这一点自由和自尊也不给孩子的话,他不烦才怪呢。

你认为孩子“不会与同学相处,他很孤独,他说身边同学处不好,不如交笔友。”同时你也发现了“他在学生杂志上找了一些笔友地址,共寄出了六封信,竟然收到了两封回信。这下他来劲了,天天忙着写回信,因为他喜欢绘画,所以只要回信就画一张,经常画到12点”。其实,这就是孩子在学习失败之后重新找到了自信和自尊,这就是孩子交友的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不管怎么说,写写画画还是和学习有关的呢,难道不比去玩游戏、泡网吧要好得多吗?

孩子“说现在不想谈学习,一谈就烦,说些其它话题还可以”,那我们为什么不就和孩子谈谈其他的话题呢?

一是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缺点来说,这对谁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我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这一点,所以孩子们能听我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的问题,是学校里和教师的事情,而如何做人、如何发展的事情,却是我们家长应该关心的事。家长管学习,不仅是越俎代庖,而且你也不懂,也管不了。放下我们该管并且能管的事情不管,而去管那些我们不该管而且也管不了的事情,你想想孩子能听得进去,我们能管得好吗?

其实,我们就可以和孩子谈他的笔友,我们也可以谈孩子的绘画,更可以谈孩子和笔友之间的交流与思想。我们既可以用欣赏的态度来和孩子谈,也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孩子讨论。我们家长的社会阅历总比孩子要丰富得多,怎样分析一个人,怎样确认一个朋友,什么样的画好看,怎样画会更好,无论你谈得是否专业,孩子肯定能够听。因为他知道你对他的兴趣也感兴趣,他可能更在意你对他的理解,这就叫做知己。同时,我们家长的思想观念,对学习、对人品的理解,都可以在交谈中渗透到孩子的思想观念中去。这比我们直接谈学习,直接要求孩子放弃交友放弃绘画要好得多。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如果有长弯了的地方,直接去折的话,很容易折断,我们要顺着他的弯劲儿,缓缓地转过来。最好让孩子不知道家长在阻止他,而是他自己就想停止,不认为是家长要他这样做,而是他自己就想这样做。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我自然”。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家长可以直接发号施令,喝来呼去,因为他小,自尊心、自主要求都还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越来越强,自主性也越来越高,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家长所期望的,这一点比学习好还有重要。一个没有自尊心,没有自主能力的青年人,将来会有什么出息啊?我们为什么不在关心呵护和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引导教育他们呢?我们为什么不用自己熟悉的,孩子能够接受的内容去影响和引导他们呢?直接要求孩子放弃他所爱好的,强逼孩子去做他做不好的,可能你也知道这是最不合适的了。

再者,我们可能还有一个偏见:看见孩子有自己的爱好,而且与孩子的考试成绩无关,就会认为孩子不仅不爱学习,甚至就是从来不学习。我们想想,这可能吗?孩子的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的;他再不喜欢学习,也是要听课的,也是要交作业的;他再喜欢交笔友和绘画,还是在学习上用的时间要更多,为什么他要画的深夜,不就是因为白天他还要学习吗?只不过是他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多而已。

这样的偏见,很容易导致我们的情绪变坏。因为,人,很容易放大自己的不良发现。不良发现一旦放大,就会导致偏面地看问题。问题看偏了,就不是实事求是,就容易闹情绪,就容易出问题,闹矛盾。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往往就是这样闹起来的。

这就要求我们家长,首先要客观地看问题。客观,就是实事求是,不虚加猜测,不凭感觉想象,更不能意气用事。谈事情,就事论事,不夸大,不过分。比如说,我们可以多看看孩子到底都画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交流些什么样观念和素质的朋友,孩子的学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不要妄加评价,就一定会心平气和。大多孩子能够听我的辅导,大概也就是因为我能够比较客观看待他们,评价他们,不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先把孩子推出去,我们怎么教育和引导呢?要向教育引导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的心拉过来。客观,实事求是,是对年轻人最好的拉的方法。

同时,我们家长要关注自己的观念是否有问题。更新观念,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发展同步,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社会,更有利于理解孩子,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我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是愿意和社会共同进步的,与我们家长产生矛盾的原因往往就是这方面的观念问题。如果我们家长的观念比孩子的观念更新,更超前,孩子不仅会更佩服,也会更愿意接受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孩子结交笔友不好,绘画不好,真能练出一笔好文章,真能画出一笔好笔墨,那不比单纯地考大学要好吗?我想,这也该会让你在梦中笑醒的吧?孩子就是应该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如果需要引导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想一想,这交友的水平有多高,绘画的水平有多高,在哪些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将来如何发展。我之所以能让一些很不听话的孩子也愿意学习,可能也就是在这方面把孩子说动了心,给了孩子一些孩子们需要的新观念。

第三,要多多利用我们家长的特长和优势,避开我们家长的短处。家长的特长,就是我们家长有孩子还不具有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呆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都是生活的内容,我们家长供给孩子的衣食住行所有费用,我们家长和孩子有永远割不断地亲情;而我们的短处,就是不懂得孩子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不具有管理孩子的学习的权力和能力,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和教育的科学。如我们能够学习的话,可以在这些方面多下一些功夫,争取在和孩子交流时的话语权,如果就是没有这个能力,就要避开,多听听孩子怎么说,更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只有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一些的。

总起来说,孩子慢慢长大了,这是我们家长所期望的,我们不能还是像管教小孩子那样去管他们了,宽松一点,客观一点,开放一点,超前一点,孩子和我们都会欣然一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