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四章  道冲不赢  万物之宗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739  更新时间:2006/10/24 21:29:15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第四章  道冲不赢  万物之宗

 

[原文]                      [注释]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虚,抽象。或,。赢,穷尽。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潭。宗,根本。

湛兮,似或存。                  湛,深、沉。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吾,我们。象,好象。帝,天帝。

 

[释文]

 

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世上万物的运行法则,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它的作用却又是不可穷尽的。它呀,就像那万丈深渊一样,世间万物的变化奥秘,它都可以容得下;它呀,深奥的时隐时现,让人捉摸不定,看似虚无,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我们很难知道它到底产生于何处,就好像在天帝以前就已经有了它。

 

[解释]

 

     老子在前三章中介绍了“道”是什么,讲述了“道”的有无相生,功成弗居,不见可欲,无为而治等为人处事、安邦治国的基本规律之后,在这一章就针对“道”发了一通感慨,总括了“道”的形象与作用:即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又能用之不竭,推动万物运行。

    老子意识到,事物是有变化规律的,而且就是按照其变化规律来发展和演化的,这就是“万物之宗”。他在这里并不探讨“道”的来龙去脉,因为,他在第一章中就已经讲到过,自然的法则,物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不断地概括和抽象形成的,就是“玄之又玄”的过程。这里他只是为了打破过去那种神化天帝的概念,让人们意识到,法则与规律是高于一切的,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也包括创造万物的天帝,也得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行事。所以他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的时代,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他只能靠仰观天象,默察万物来体味其中的规律,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已经难能可贵,这对我们已经掌握了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先行者的榜样。

 

[主旨]

 

     自然的法则,是高于一切的,是谁也不能违背的。这一自然规律,尽管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和观察,还无法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但它却始终在左右着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就是天帝也不能违背。

 

[要义]

 

1、所有的规律和法则都是抽象的,让人难以直接把握。

“道冲,……似万物之宗……似或存。”就是说,基本规律和法则,是虚玄的,是抽象的,不是可以靠直觉来把握和理解的。

这一点,我们从小学生的学习,经由初中生过渡到高生的学习中就可以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具体客观的,是形象生动的,不仅容易观察得到,而且容易理解;而高中的课程却往往使很多在小学甚至初中学习中都是很优秀的学生成绩一路下滑,原因就在于高中所接触的事物概念和规律的抽象性所在。

如果我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比作一个人的成长历史的话,原始社会是人类的婴儿期,三皇五帝的时代,就是人类的小学时期,夏商周,是人类的初中时代,老子所处的时代,就是相当于一个人进入了高中时代,开始了抽象思维的发生发展了。

所以哲学课,也就是需要在高中开设,也必须在高中开设。如果因为分文理科,认为的砍掉理科生的哲学课,极大地损伤高中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             规律和法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唯一准则。

世界万物是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在制约的,而这一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好凭借。

“道冲,而用之或不赢。”“用之”,就是运用这一规律,“不赢”就是这一规律的作用无穷无尽。人类社会只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社会的进程就会顺利,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的必然的惩罚。任何事情也都是这样。

高中生的学习,其实也就是在学习和理解和把握这些相应学科的自然规律,而不是仅仅知道和记住这些规律。很多低档次的高中学生往往就是因为仍然把高中的课程当成了“记问之学”来掌握的。

 

[故事]

惨死的蝶

 

一天,一个人闲坐在池塘边的树荫下乘凉。

他看到树枝上悬挂着一个蛹,蛹破了一个洞,洞里正有一只蝴蝶在挣扎着往外爬。由于洞口很小,蝴蝶很难爬出来,又很难挣破蛹皮。那蝴蝶挣扎一会儿,就又停下,然后继续挣扎。足有两个小时,蝴蝶仍然没有挣扎出来。

那人想,既然这么难以挣破,我就帮你一把吧。于是他找了一把小剪刀,把这个蛹的洞口剪得大了一些,于是蝴蝶就比较容易地爬了出来。

可是,蝴蝶爬出蛹后,只是停在树枝上,两个翅膀耷拉着,挺不起来,不能展翅飞翔,这样又停了很长时间。

那人又想,还是我再帮一帮你吧,于是,就上去帮助蝴蝶伸开翅膀。可是当他一松手的时候,蝴蝶的翅膀就又无力地垂了下来。

那人想,干脆,我就帮你到家吧。于是,他把蝴蝶整个拿了起来,展开他的双翅,向空中扔去。他以为,这样蝴蝶就会趁势飞起来了。可不幸的恨,扔到空中的蝴蝶,根本就不会鼓动翅膀,而是直愣愣地栽到了池塘的水中,无力地挣扎了几下,就被淹死了。

那个人看了很悲伤,很为蝴蝶的死感到惋惜。

其实,这个人并没有帮助蝴蝶,而且恰恰是他惨害了这只蝴蝶。因为,那个小小的蛹洞,就是为了蝴蝶不断扩充自己翅膀力量而自然设置的,蝴蝶可以在不断地挣扎当中增强自己的力量,直到它能够自己挣破洞口,才能有力量在空中飞翔。而人为地破洞,也破坏了蝴蝶自身成长的条件,使蝴蝶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所以说,是那个人害死了蝴蝶。

 

万物一马

庄子给他的弟子们设坛讲道。

弟子问:“先生天天给我们讲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

庄子说:“天下万物,各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也就必有所毁。万物相通,分与成,成与毁,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小草和大树,丑女与西施,以及千奇百怪的事物,在规律的层面上都是一致的。这就是道。”

弟子又问:“那么,怎样才能明白这个道呢?”

“只有通达之人才能明白这个道。”庄子说:“通达之人,不会固执于寻找事物的区别,他能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道.。”

弟子又问:“那怎样才能顺应自然呢?”

“给你讲个故事吧!”老子回答说,“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分发橡子,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众猴子非常生气,大喊大叫。养猴子的人接着说:‘那就依着你们,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怎么样?’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其实,橡子的数目并没有改变,而猴子的态度却有了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只不过是顺应了猴子的心理,任凭着他们罢了。”

庄子继续说:“圣人是把是和非混同在一起,在自然调和中悠然自得,让是和非自由呈现,自由发展,各得其所,最后又复归为一。这就是得道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