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二十四 馀食赘形 有道不处 |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15 更新时间:2008/1/5 10:40:09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
第二十四章 馀食赘形 有道不处 [原文] [注释]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脚跟。跨,越过,超过。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见,读xian,表现。是,认为正确。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矜,骄傲,自矜,自满。 其在道也? 其,表示反问语气。在,处于,符合。 曰:馀食赘形, 赘,多余。形,同行。赘形,不好的行为。 物或恶之。 物,人,众人。或,语气助词。恶,讨厌。 故有道者不处。 处,立身;相处,交往。 [释文] 踮起脚跟的人很难站得住;步子跨得太大的人走路难以走得快;自我表现的人很难让人看得见她的高明之处;自以为是的人也难以得到他人好的评价;自我夸耀的人不见得就有功劳;骄傲自满的人很难得到进步。这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吗?有人说过:贪吃,就是一种多余的行为,大家都会讨厌的。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与这种人相处的。 [解释] 本章是承接二十二章,“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和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道德从事”的观点,正话反说,重点阐发遵循规律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自满的观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两个比喻论据,用形象地比喻来说明“违背规律,自以为是”是不可行的。然后仍然运用老子惯用的相反相成内容和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来说明“自见”、“自是”、“自矜”、“自伐”者的相反结果。 然后用一个极其肯定的反问语气进行质问:其在道也?“这是符合自然法则的吗?”这里老子运用了当时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来做回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说服力极强。 最后一句是老子的结论:故有道者不处。不处,有两个解释:一是有道的人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安身立命的;二是有道的人不会与这样的人相互交往的。如果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第一种解释;如果从人际交往的原则上来说,可以理解为第二种解释。这里以第二种解释为准。 [主旨] 低调为人,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骄傲自满。 [要义] 1、尊重规律,不自以为是。 “企”,是一种向往,是人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企者”,就是经常好于幻想,不着实际的人。“企者不立”,就是说明好与幻想不着实际,是无法做成大事。 “跨”,是急于求成。“跨者”,是急于求成的人。“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时时刻刻以自然规律为准则,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这是做人的本分。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自见”、“自是”、“自矜”、“自伐”,结果适得其反,“不明”、“不彰”,“无功”、“不长”。“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看到的却是“明”、“彰”、“有功”和“长”等积极效果。 人不是自夸而伟大的,也不是自炫而光荣的,要的是实实在在做事情的本领,要得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的境界。所以,夹起尾巴来做人,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故事] 公鸡的功劳 农场养了一只雄伟壮观的公鸡,每天它都会准时报晓,为了感谢公鸡的辛劳,主人每天清晨总要撒一把黄豆犒赏公鸡。 有一天,主人又撒下一大把黄豆,公鸡居然撇着嘴不吃了。主人觉得很奇怪,问它为什么不吃? 公鸡抬着头高傲地说:“你不能老是让我吃这些便宜货。天是我叫亮的,没有我,你耕种就会吃到,就会延误最好的时机,就会没有收获。如果你没有收获,你就只有饿死。换句话说,我是你的救命恩人,你应该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吃。” 主人没有争辩,当天夜里他就用一段麻线将公鸡那尖尖的嘴巴牢牢地扎住了。 第二天清晨,主人照例起床,拿起农具要下田,路过鸡舍门口时,他对公鸡说:“真奇怪,今天你没有报晓,天怎么还是亮了呢?” 公鸡羞得面红耳赤,不敢做声。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人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任何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别人的付出与帮助,否则,你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谦虚一些,别人也会记你的功劳,世界离开了谁,都会照旧转。 廉颇负荆请罪 公元前28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连着攻下赵国的代光、狼城两座城。然后,却又派遣使者到赵国,提出与赵王和好,要赵惠文王到黄河南面的渑池与秦王相会。秦王的如意算盘是:借会晤扣押赵王,来以此要挟赵国。赵王有些担心,蔺相如自请护驾前往渑池赴约,让廉颇带兵看家,辅佐太子。廉颇把赵王一行送到边境上,对赵王说:“大王这次出去,来回超不过30天;如果到了30天后大王还不回来,请让我立太子为王,以杜绝秦国有什么要挟的企图。”赵王深感老将军深谋远虑,忠心耿耿,就答应了。 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见了面,双方饮酒、谈天,气氛倒还和睦。酒席上正喝得起劲,秦王忽然对赵王说:“听说赵王善于奏琴,正好乐师那里有琴,赵王就给我弹支曲子吧。”赵王气得脸都白了,心想:我还没亡国呐,就成秦国的臣仆不成!可又没办法抗议,勉勉强强只得弹了一曲。秦王回头命令秦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为秦王鼓琴。”赵王有气只好往肚子里咽。 这时候,蔺相如走上前,捧着一个瓦盆,毕恭毕敬地跪在秦王跟前,说:“赵王听说大王您会弹奏秦国音乐,我这儿有个瓦盆,请大王赏脸弹个秦国小调吧。”秦王陡然变了脸色,不理蔺相如。蔺相如目光炯炯地盯着秦王,义正辞严道:“大王不要仗着秦国兵力强大就可以欺辱赵王。现在秦兵虽强,但眼前我离大王只有五步远,五步之内我可以让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带来的大臣们纷纷气势汹汹地拔刀要杀蔺相如。蔺相如毫不畏惧地圆睁双眼,喝道:“哪个敢过来!”秦臣们惟恐秦王有个闪失,吓得不敢动弹。秦王见蔺相如动了真,逼得这么紧,只得虎着脸,硬着头皮拿起筷子,在瓦盆上胡乱敲了几下。蔺相如马上回身告诉赵国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赵王敲瓦盆。” 秦王看酒席中占不到赵国什么便宜,又接到报告赵国名将李牧率大军兵临河畔,虎视眈眈。心想:有这个蔺相如在,灭赵国还真不那么容易啊!就换了一副笑脸,说:“今天是秦赵和好的日子,不要伤了和气。” 秦王敬了赵王一杯酒,赵王也回敬一杯,两国约定谁也不侵犯谁,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不到30天,赵王又回到了赵国。 赵王深深赞许蔺相如的智勇过人,认为他给赵国争了体面,立了大功,拜蔺相如做了相国。这样一来,蔺相如的职位就高过了领兵打仗的老将廉颇。廉颇可气得够呛,气呼呼地逢人便讲:“我是赵国的大将,出生入死能征善战,给赵国攻城斩将,立了多少功劳!他蔺相如,一个小小的宦官的门客,凭着一张嘴巧言善辩,有什么了不起的,却爬到我上头去了。早晚我得给他点儿颜色看,好好羞辱他一番,出出我这口闷气!”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向赵王请了病假,呆在家里不去上朝,免得与廉颇发生矛盾冲突。有一天蔺相如和门客们驾车出游,望见廉颇远远地在胡同口正路上站着,挡住了蔺相如的去路。蔺相如让自己的车子拐到一边,躲着廉颇;廉颇不依不饶地追过来,蔺相如索性调头回去了。廉颇很得意。 蔺相如的门客们气不过,有的要收拾行装离开相府。蔺相如耐心地对众人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一个厉害?”众人答:“当然是秦王了。”“对呀!”蔺相如说,“我在秦国的大殿上当着如狼似虎的秦兵,连秦王都不惧怕,怎么会单单怕廉将军呢?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让老将军,是怕咱们赵国将相不和而招来秦国的侵略,这是先国事后私事啊!”门客们更敬佩蔺相如的为人和胸怀,要走的也不想走了。 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后悔不迭,立即去找蔺相如。廉颇赤裸着身子,背着荆条跪在蔺相如的相府门口,口里说到:“我是个粗人,没有见识,肚量窄,请相国罪罚,死而无憾。”蔺相如连忙卸下廉颇背着的荆条,双手搀扶起廉颇。两个人都热泪滚滚,在场的人没有不感动的。 就这样,相国和大将军和好了,二人结成生死之交。从此,文武二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许久没敢来侵犯。 孔子认错 有一年,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海州游历。孔子边游玩边向弟子们传授学问。他说:“有些人对事情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弟子们都点头说是。 正讲着,传来哗啦啦的响声。孔子忙说:“听,山那边下起了雷阵雨,快停车!”有位弟子下了车,仔细听了听,说:“这可能是山那边有大海,这是那边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孔子一听是海,因为从没见过,就带着弟子,爬上山顶,朝东看去。 孔子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感叹地说:“海真大啊!”他和弟子们在山顶尽情地观赏大海的景色。 一会儿,孔子口渴了,让一个弟子下去舀点海水给他喝。那弟子拿起葫芦正要下山,一位小渔民见了,不由哈哈大笑。孔子一愣,问:“小弟弟,你笑什么?”小渔民递上一壶清水,说,“老人家,你喝一点这水看看怎样?”孔子喝过水说:“这海水真好喝啊!”小渔民说:“这不是海水,海水又咸又苦,怎么能喝呢?你们真是一群书呆子!” 有位弟子听小渔民这样批评孔子,生气了,对小渔民说:“对圣人不能无礼!”小渔民却说:“圣人也不见得样样都懂,刚才想用海水解渴就错了。再说,孔老夫子他会打鱼吗?”说完,他奔下山,驾起渔船进海,撒下鱼网,一会儿捕上了不少鱼。 孔子看了,觉得很惭愧。他低着头,站在山顶,沉思了好久好久,然后诚恳地对弟子说:“刚才说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这话是不对的。我们千万不可不懂装懂啊!” 孔子知错改错,勇于接受批评,人们更加尊敬他了,就把他登过的这座山叫孔望山。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