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活而有度
李老师:您好!
现在的教育理论提倡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常有学生过分活跃,不能认真听取别人的回答,甚至连老师的讲话也不能静下来认真听的现象,整个课堂上一片人声嘈杂的景象,以至于老师不得不大声地要求学生静下来,显得课堂经常很乱,领导也不满意,认为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而有度呢?我想听听您的看法!
shimo:您好!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仅仅是现在的教育理论倡导,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礼记-学记》中就已经很具体的提了出来,并且讲得很有操作性,只是我们如今当老师的不知道,或者没有认真领会和掌握,就以为传统的教育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里既有我们当教师的自身素质的问题,也有宣传现代教育理论的误导,给我们造成了一个“传统教育就是教师主体”,“现代教育就是学生主体”的错误认识。 这里摘记《学记》中的几段话,与大家共享。 《学记》第八段:“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段话是在第六、第七段讲了“教学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后,进一步强调教师要明确教学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导致教学失败的原故,也就是说,教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这样就可以称得起一个好的老师了。 接着又讲了如何就是善于教学了。这里作者虽然没有提出什么“主体地位”的概念,却是很明确地很具体地讲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关键要善于开导学生,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强迫学生学习;教师在教育学生当中要注重发现、利用和强化学生的优势与优点,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备学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打开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更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动脑筋寻找问题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明确的答案。 作者又着重讲了以上三种教学原则的意义:注重引导而不强制,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和谐;注重强化学生优势而不一味责备问题,就会使学生容易得到改变和进步;注重启发而不直接给予答案,学生就会多加思考。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不断地改善,再加上学生善于钻研思考问题,这就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教学了。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键原则。 第十一段:“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这段话首先强调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教师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基本规律。古人讲,一般有四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失败,这是教师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是因为贪多,学习内容过于繁杂;有的人是因为读书太少,知识面过于狭窄;有的人是因为学习不够专注,不断地变换学习内容,对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有的人则是因为学习不能持久,浅尝辄止,满足现状而不求上进。由此看来,古人也是很懂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尤其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键,我们当老师的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作者特别强调,这四种导致学习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了解这些不同的学习特征,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他们的过错。 作者总结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关键:一个善于教学的老师,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特长,纠正和弥补学生的不足。 第十二段:“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也。” 这段话具体讲解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他先打了一个比方:会唱歌的人,能让听歌的人都跟着他一起唱起来,使他的歌一直传唱下去;那么,善于教学的人,就应该让学生理解他的观点和心意,并努力去实现他理想和志向。 作者讲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教学语言,一般是简约而明白,精炼而美好,话语不多,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很深刻的道理。这样,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能够相信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能愿意做什么。 第十五段:“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一段也是讲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作者说,会学习的学生,教他的老师也会显得很闲适,学习成绩却会加倍提高,他自己也会跟老师一样地闲适,并且他们会将学习成就归功于老师的教学有方;不会学习的学生,教他的老师尽管很忙碌,但学生学习成绩却仍然很差,学生也会跟老师一样的忙碌,并且还会埋怨老师教的不得法。看来,教师教学,关键在于教学生会学习,是否“善学”,这是“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渔”的主要区别。 作者接着讲了是否“善学”的不同:善于学习的人,就像用斧子劈开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再劈那些关节和枝杈的地方,等到一定的时间,那些很硬的关节就会相互脱离分解开来。不会学习的人,就恰好相反。 对于教师来说,善于解答问题的人,解答问题就像撞钟一样,用很小的力气来敲钟,钟的声音就很小,用大的气力来敲钟,钟的声响就会很大,并且要从容地等待,等到钟声的余音一直消失为止。也就是说,解答问题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大小来确定解答的深度和力度,并且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回味消化问题的时间。不善于解答问题的人,也恰好与此相反。 作者总结说,是否会学习,是否会提问,是否会解答,这些都是深入理解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第十六段:“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古人特别强调,单纯靠记录和背诵答案来教学生学习,这样的人不能当老师。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原因吧?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要求呢? 作者说:教师必须能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探讨交流与提问。学生已经尽力思考了,也不能提出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时,老师才能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这样的问题,即使舍弃掉,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讲不明,就可以不要再讲,这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法。 学生是否活跃,表面上看来是区分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落实的客观标准。其实,这里也有很大的误区。所谓课堂学生活跃,并不是让学生喊起来叫起来动起来就是活跃。真正的课堂活跃,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不是表面的行为活跃。 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在大脑中进行的,要说,要写,要算,更重要的还是要动脑思考。动脑思考,是区分是否落实学生是否动起来的关键标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落实,关键就是看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人,是否是学生在学习,而不是看你教师如何表演。 一得之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