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怎样宽容有效地教育孩子?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22  更新时间:2008/3/13 12:34:46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怎样宽容有效的教育孩子?

老师:您您好!

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长,现在上网看您的工作室几乎成了我上网的唯一目的。您的教育方法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在这里我再一次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我也有很多疑惑希望您帮我解答。
  儿子今年读四年级了,可是还没进入学习状态,也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试了很多方法效果不佳。学习不好,我很担心,让我更担心的是他的生活习惯,做事马虎,怕困难,怕失败,容易沮丧,自信不足。

老师,我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乐观开朗自信善良的人,面对困难越挫越勇的人,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我并不在乎他将来有多大的成就,只要他懂得快乐、懂得给予就够了。

但是我现在很迷茫,由于我的教育不得法使他的行为背道而驰,可能对他的希望很高,就会变的很苛刻。明明知道孩子是在不断的犯错改错中成长的,可对他一小点错误都会横加指责,对他横眉竖眼。我过分的严厉并没使他变的更完美,反而使他对什么都变的缺乏兴趣,他明明是一个善良而敏感的孩子,现在我感觉,他对他人的态度,越来越像我对他一样苛刻急躁。看着他越来越浮躁而不快乐的心,我真有一种全军覆殁的感觉。

我很明确的知道要改变他先要改变自己,我也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要用平常心对他,可到临头又是老样子。

老师,我该怎么办呢?或者您能否介绍几本相关的心理书于我,再次向您表示感谢!!

成成妈

成成的母亲:您好!

    感谢您对“李老师工作室”的热情和鼓励,更感谢您在“李老师工作室”中的参与和支持。

你的心情我理解,我们期望的就是孩子有出息,能快乐,只是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快地发展和变化,甚至有些是和我们预先的想象相反,不是让我们当家长的满意,而是让我们担心、着急、烦恼,使我们焦虑和上火。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我们家长,因为,孩子就是在我们家长的培养教育下长大的,问题就在我们当家长的身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仅是希望太高、要求苛刻,可能在理解孩子心理,掌握教育孩子的具体方式方法上,都有问题。

首先说,教育孩子急不得,孩子的成长有其自然过程,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希望是好的,他就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更不是我们希望孩子快速的转变,孩子就会转眼之间就变得什么都好了。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是不以我们家长意志而转移的。甚至可以说,如果因为急于求成,可能会像“拔苗助长”一样,不仅孩子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而且连正常的、自然的状态也没有了。

记得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节目中看到,心理专家在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后,给了家长一颗“成长魔豆”,那是一颗有着生命力的大大的扁豆,上面印着“成长魔豆”几个很醒目的宋体黑字。心理专家看着家长把“魔都”小心翼翼地安置在花盆当中,掩上泥土,浇上清水,然后,对家长说,把这盆魔豆带回家,照料它发芽、出土、长大、结子,让魔豆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从魔豆的管理中体会教育和管理孩子的心情、方式、方法和感悟。

我想,专家所给与家长的启发有这样几点:

第一,教育孩子要耐心,这耐心就是体现在对孩子成长时间的尊重上。一颗魔豆的发芽可能会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孩子对我们家长教育的领悟,他自身的行为变化,尤其是习惯养成也都是需要时间的;

第二,不要做那些不需要做的事情。你想,如果我们担心魔豆干了,不断地浇水,可能就会让魔豆腐烂了;焦虑魔豆不发芽,不断地去抠开查看,可能就会移动了魔豆的体位,弄断了魔豆的根芽;魔豆发芽后,如果希望它快一点长大,而不断地追肥,浇水,可能不是把魔豆烧死,就是把魔豆沤烂,或者也使魔豆叶蔓疯长,而不结果荚。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忌讳,既不需要多说,更不需要动态度,尤其孩子在还没有完全理解家长的道理、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有形成做事情的能力的时候,家长过分的要求,都会打击孩子成长的期望和发展的信心;

第三,我们给与孩子的都应该是孩子成长和发展最需要的,而不是我们家长认为应该的。家长教育孩子,尤其是在期望给与孩子什么的时候,首先要判断的是,孩子是否的内心需要。魔豆需要浇水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从花盆中的泥土的干湿程度来判断,更重要的要看魔豆成长时段是否需要浇水,有的时候尽管我们看上去土壤很干燥了,但这时魔豆却恰恰就需要干燥一些,并不需要水分,这个时候浇了水,就可能使魔豆疯长,追肥、除虫也是一样,有的飞虫就是来给魔豆传送花粉的,如果我们都给消灭了,魔豆可能也会不结籽。

教育孩子不能急,更重要的还要学会理解孩子。人之所会担心、会焦虑,尤其会生气和上火,大多都是对他人、对事情的不理解。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任何人的所做出的行为和表现,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了前因,就必然会有后面的结果。当我们不了解行为或者事情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会埋怨,就会感到不可理喻,为此而生气上火。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的行为或事情发生的客观原因,也就不会大干动肝火,心里就会释然,就会冷静地想办法去改变我们不希望发生的结果的客观原因。

比如说,孩子做事马虎,或者是因为习惯,或者是因为不熟练,或者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只是想着出去玩,所以把事情做得很马虎。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又马虎了,我们家长应该精心的想一想,孩子的心理原因是什么,事情就会好得多了:如果孩子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那么,这应该埋怨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没有教给他细心认真地去做事,要改变孩子,就应该家长先承担责任,不仅我们自身要给孩子做出做事情仔细认真的榜样,而且应该从孩子的小事上去逐步引导孩子,要做就做好,不出错;如果发现孩子是因为刚刚开始学习这样的知识,事情做得不熟练,所以出了疏忽性的错误,那么,我们就会原谅孩子,并且把孩子不理解和不熟练的地方给孩子指出来,让孩子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孩子也会很愿意接受的;如果发现孩子就是因为一心想着出去玩,而没有把作业练习当回事,马马虎虎,草草了事,那么,我们应该解决的就不是孩子的马虎问题,而应该给孩子形成做事情的规矩和具体的时间,玩有玩的时间,学有学的时间,应该做作业的时间,即使做完了也不能出去玩,还要看看其他的书,继续进行学习。时间固定了,孩子就不会想三想四,就会安心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但日常生活中,家长常常给孩子的权利是,只要做完了作业,就可以出去玩,这样就会促使孩子形成一种草草了事的心理动机,因为急着出去玩,而马马虎虎做事。

教育孩子不怕出问题,因为他还小,也不怕反复,也是因为他还小,最怕的就是我们家长不知道孩子出问题的原因,所以就容易埋怨、生气、上火,甚至动怒打孩子,并且都不管用。只有理解了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心里就会释然,也就会找到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会耐心地等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再者,教育孩子,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主要体现在“厉”上,“厉”是一种很动怒的态度,加上“严”字,可就不得了了,但也是在态度上的表现,让人害怕,却不会让人知道应该怎么做;严格的格,就是做事有标准,有规格,加上“严”字,就说明必须遵守规格,有具体的做事要求,而且是不可更改的。我们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高兴了,孩子怎么样都行,我们要求孩子必须做的和应该遵循的做事方式,即使孩子没有做到,也不了了之,不当回事;如果自己有空了,或者烦恼了,就拿出了平时的要求来苛责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在做事上行不成一定的规矩,而是摸不着头脑,只能看着家长的眼色和兴致来判断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即使家长再严厉,教育孩子也无济于事,因为,没有给孩子形成规矩,而只是会培养孩子的投机心理,学会了家长表示情绪的方式。所以,当被家长指责的时候,他也会感到很委屈和烦恼,因为,他以为他只是触犯了家长的兴致,而不是违反了做事的规矩。

任何教育,实际上都是形成规矩。形成了好的规矩,就说明教育是成功的,没有形成好的规矩,或者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那就说明这个教育失败的。家庭教育就是形成孩子家庭生活、家庭学习、为人处事的规矩,孩子做事的习惯、态度、乃至观念,都是在规矩上形成的。你的孩子还在小学,也正是形成规矩的时候,只是比在学前要难一些了,因为他已经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和态度,这更需要我们理解孩子,从简单的事情上严格要求孩子,耐心的等待孩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