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 |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38 更新时间:2008/4/24 10:47:10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定义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一般采用的都是团体辅导的形式,辅导的原则与方式也大都是借鉴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展的,只是在内容方面重点是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来确定,活动的效果的确要比传统的班主任宣讲要有效得多。设计与实施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首先要明确团体辅导与咨询的方式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原则。 1、什么是团体辅导与咨询? 团体,也称为团队、小组、群体,是有两个以上人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相互依存,彼此间互动的人群结合体。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前提背景,通过有系统的辅导计划,强调辅导上预防的一面,计划的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一生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的,以团队合作互动为主要方式的活动。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已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咨询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团体辅导的特色及功能: ⑴ 它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以领导者为中心,有一定的组织和形式,具有共同的目标,成员了解并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人支持的,教育资源被广泛利用,近似于社会情景,并有很强的感染力。 ⑵ 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来促进个体发展良好适应性的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主要通过讨论、评鉴和判断以及指导者的评价,促使团体成员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有助于培养成员的社会性,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 ⑶ 它适用于健康人和正常人,其目的在于为健康人和正常人提供一种可以促进自身人格进一步成长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讨论问题多半属于知识性,增进对知识的了解,特别注重团体本身的利益与学习,帮助成员得到充分发展,清除成长发展中的障碍,提供预防问题发生的最佳策略。 团体辅导与团体咨询的区别: 团队辅导是面向普通人群开展的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运用小组的情景,涉及除活动、课程,用来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中会碰到的各类问题所引发的一般性的困扰。 团体咨询是针对有心理困扰的人,注重补救性及问题的解决,借助小组动力及交互作用以促进成员更深的自我探索。 2、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 (1)团体动力学原理 团体是一群人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和统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和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团体动力学的认为: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团体是促进个体变化的一种动力。总的说来,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来源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结构联结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团体有个体所没有的动机特征。这是调动中小学生同伴群体的教育资源,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的功能:在积极的互动中增进相互了解;成员之间分享经验与感受;形成多元价值观和信息的冲击;积极的反馈功效;提高成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影响团体的基本因素:团体的规范(维持、认知标准化、行为定向);积极的沟通(互为主体、积极调整、互动模式);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能力整合、目标期待)。 团体技术有团体组织和团体互动两种。 团体组织:团体组织是一个相互交换、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人被允许去影响、激励他人,以促进团体及个人目标的达成。团体组织中有领导者、成员分工和团体环境三个要素。 团体互动:参加成员互相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话题,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团体互动的要素主要有:反馈、暗示、模仿和感染四种。 3、什么是班级心理辅导? 班级心理辅导课是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学生整体发展取向为主导,通过班级中的合作互动活动方式,促使学生主自我探索、体验与感悟,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获得自主能力,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促进自身健康人格形成的团体辅导课程。 班级心理辅导的基本要素: (1)助人性的团体情境。助人性的情境构成是班级辅导的前提。在班级辅导中展现出的温暖、真诚、支持、信任、同感等特征和气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及问题解决。这是区别于以班级管理和强制性教育最大的不同。 (2)持续性、目的性的团队历程。班级辅导是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持续动力的活动。其历程主要通过学生对学生、学生对团队、团队对学生,不断增进合作,提升时期,凝聚向心力的。 (3)高效、负责的小组领导。班级辅导对辅导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尤其对其领导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高效领导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能力,并且又能保持团队的和谐。团队的领导并不只是辅导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成员的事情,每人都有责任,而且是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的责任。 (4)期待认同的团队压力。在团队的人际互动中,团队中每一位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期待被承认和认同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要顺势而为,依照他人的愿望行事,由此转化为团队规范及社会支持系统。 4、专家观点及政策要求 ●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 ● 台湾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 台湾师大 ● 上海教科院 ● 华中师大 教育部(2002)14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规定:“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 5、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与定位 ●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已被列入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内“活动课程”板块,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是可有可无或临时性的讲座辅导。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又是当前学校“心育”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 专家认为,必须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陈家麟,2002.1) ●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以班级为辅导单位、以同龄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的团体辅导形式,强调以互助、自助为机制,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能满足每个正常学生发展的需求,而且省时省力;因此与班主任工作联系密切,适合于组建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心理辅导队伍。 ●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与感悟,而不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知识,它的专业化要求略低于矫治性辅导,因此也适合于兼职教师操作; ●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侧重体现了学校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与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很高的同一性,它是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受课时限制的,只能致力于一个切口较小的发展性辅导主题。心理辅导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刘宣文,2002.5,《教育研究》) 6、班会内容和形式的改进 (1)传统班会的意义 班级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不要依靠班主任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方法。 学生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不要依靠班主任的说教与管理。 (2)传统班会中存在的问题 仅是上传下达;重管理轻教育;形式单调: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责任。 (3)班会改进的依据 心理学中的团队辅导原理与方法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方法 (4)班会的主要内容 总体上讲,班会的内容就是指导学生成长,培育学生成人,建立学习型组织。 从管理的角度看内容: ●班级的组建 ●班级团队的各种要素的培育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班级目标的确定与实现 ●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 ●学校任务的完成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班级成长的评价 从学生的成长辅导看班会内容: ●学生的生活指导 ●学生的学习指导 ●学生的情绪指导 ●学生的生涯指导 (5)班会改进的主要形式 ●结构型:游戏、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轮值等等 ●非结构型:随机、学校临时性任务 (6)班会的基本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让学生参与说话,把管理教育的责任还给学生。 ●学生全员参与的原则:共同目标,团队精神。 ●突出实际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为了学生的发展。 ●注重研究的原则:由理论,有方法、有反思,有总结,有提高 (7)转化学生的心理过程 ●依从---遵从 ●认可---认同 ●奉行---信奉 7、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对辅导教师素质的要求 (1)具有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理论水平。 (2)较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3)对学生的较为执著的热爱情感。 (4)善于接纳和共情的心理倾向。 (5)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 (6)对学生所接触到的事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