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五)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58  更新时间:2008/4/24 10:52:38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五.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内容与设计要求

 

1、中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台湾师大张春兴教授2001年综合现代认知主义重、行为主义重及人本主义重的理念,提出四会能力的概念,可供参考:

    ● 学会主动求知的能力:

    ⑴ 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

    ⑵ 从认知学习到认知策略;

    ⑶ 从书本知识到生活运用;

    ⑷ 从原理原则的理解到独出心裁的创造;

    ⑸ 学会运用最新信息科学技能获取知识;

    ⑹ 养成主动求知的兴趣与意志,进而奠定以后从事独立研究高深学术专业的心理基础。  

   ● 学会身体力行的能力:

    ⑴ 领悟“事非经过不知其法”一语的真谛;

    ⑵ 体验独立完成一件工作后的乐趣与成就感;

    ⑶ 经过从设定工作目标到达成目标的历程;

    ⑷ 养成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的做事精神;

    ⑸ 建立勇于负责、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⑹ 了解社会不同行业的性质、价值及从业者所需具备的条件。

    ● 学会待人接物的能力:

    ⑴ 了解自己,认识别人,以及“推己及人”的涵义;

    ⑵ 领悟“施比受更有福”一语的真谛;

    ⑶ 培养对逊于己者友善、对胜于己者合作的胸怀;

    ⑷ 了解人间亲情与友情的可贵;

    ⑸ 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

    ⑹ 遵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古训。

   ● 学会自我发展的能力:

    ⑴ 从“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语获得启示;

    ⑵ 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个人在学业和职业上的兴趣;

    ⑶ 在日趋复杂的多元化社会中,能认清环境并努力探求自己的人生方向;

    ⑷ 养成独立性格,在做出是非善恶的判断时能有自己的价值观;

    ⑸ 能择善固执、容忍挫折、抗拒诱惑;

⑹ 能设定个人将来谋生与服务社会的理想目标,并肯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尽全力。  

根据我国中学生实际,中学生的班级心理辅导主要内容可分为:学习心理教育、健康情感教育、坚强意志教育、人际适应教育、反应适度教育、青春心理教育、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健全人格教育。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

 ⑴  自我意识辅导——学会自尊

  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我认识辅导——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角度展开;

   自我体验辅导——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角度展开;

  自我监控辅导——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调控等角度展开。

     学习心理辅导——学会学习

  张春兴认为:在个体20岁以前的五个发展阶段的发展危机,无一不与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

  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等。

  非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个性、习惯、兴趣、爱好、目标、理想、毅力、耐挫力、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等等。

  人际关系辅导——学会交往

  同伴交往辅导:包括与同学、友伴、异性及其他同龄人的交往辅导;

  师生交往辅导:包括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人员等交往的辅导;

  亲子交往辅导:包括与父母、祖父母、亲戚等其他长辈的交往辅导;

  陌生人交往辅导:包括需要求助的、需要帮助的、需要警惕和防御的人的交往。

  生活适应辅导——学会生活

  青春期适应辅导:成长辅导、性心理辅导、异性交往辅导等等;

  环境适应辅导: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等等;

  升学就业辅导:择校辅导、专业选择、职业选择、生涯辅导等等;

消费休闲辅导:购物、旅游、礼仪、自理等辅导。

中学各年级的重点

初一: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侧重学习心理指导。

初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侧重协调人际关系、挫折应付与情绪调节指导。

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高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元认知能力.

高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

高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2、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要求

1  正确表述辅导理念——

  ●  教师对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

  ●  确定这一辅导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

  ●  实施这一辅导主题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2)恰当设定辅导目标

    目标必须清晰明确;

   目标必须集中;

   目标必须可操作;

   注意有重点地坚持一些团体辅导的共性目标——发展团体信任;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做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减少孤独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

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  

3  精心设计辅导活动 

    ●为什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一定要起来?

  ☆ 任何学习都从情境开始;

  ☆ 只有活动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降低心理防御水平;

  ☆ 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角色情感;

  ☆ 活动有利于学生选择行为模仿标准。  

   为什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常常用角色扮演或小品?

  ☆ 人的心理问题离不开特定的生活场景;

  ☆  学术界认为,心理剧的诞生(莫里诺,1920)在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史上

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团体辅导的重要开端。

  可供选择的活动形式:

团体讨论、脑力激荡术、涂色、故事接龙、辩论赛、家庭树、抢答赛、角色扮演、填字找字、哑剧、AB剧、句子完成、游戏、优点轰炸、意义连线、赠送礼物、行为训练、密码翻译、韵律活动、镜中人、想象画、自由联想、放松体操、走跳棋、信件会串、自画像、时空隧道、走迷宫、制作卡片、制订计划等等。

在小学和幼儿园多用游戏辅导,在初高中提倡活动辅导。

     游戏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游戏是一种行为,一种情境。游戏对儿童心智上统整功

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的细微功能可以表现为帮助婴儿认识父母的脸;它的宏观功能可

以达到思考整个地球的环保问题的解决策略。它可使儿童人格特质的组合达到自动化。从出

生到为人父母的成人期,这样的心智统整功能都在继续发展。

    如果要预防儿童产生问题,那么最好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儿童有更多的游戏机会。

    游戏是学生包括成人普遍喜欢的活动,关注和参与游戏是人的天性。有益的游戏能给

人们带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

    游戏的特点是——

       创设了一种情境,并可将情境组合成有意义的产品

   过程中充满欢乐;

主动参与;

      不一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没有特别标明的学习目标;

      不会有输赢的心理负担;

      自我效能感

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戏的种类——

       协助交往的游戏;

       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游戏;

       促进学习效果的游戏;

       增强耐挫力的游戏;

       增强自我意识的游戏。等等。

  游戏不等于游戏辅导,因为辅导是有明确目标和明确设计的,并不是每一个游戏都可

以称为是一种游戏辅导。游戏辅导的过程一般包括:选择游戏---学习规则---观察行为---调节情绪---澄清讨论(关键)---再来一次。

4)认真理清辅导思路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主体参与率很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很强的学校教育形

式。辅导活动的现场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因此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辅导思路上,而不应拘泥于具体细节。

   △如果一堂班级辅导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感觉不够流畅、效果不佳,除了教师个体因

素外,问题往往出在辅导思路的迷失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