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怎样使孩子积极一些? |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97 更新时间:2008/6/6 10:57:11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
李老师: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我感觉这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不爱表现自己,幼儿园的活动从来没有她的份,现在上小学了还是这样,我问过她是不是真的不喜欢参加节目。她说老师没有选她,不是她不愿意。我问下李老师怎么才能把她这个毛病改过来,让她对喜欢的事情能够积极些?我应该怎么做? 玲玲 玲玲:您好! 你的孩子,表面上看来是孩子表现不积极,实际上是孩子缺乏自信。自己愿意参加的节目,因为老师没有选她,自己也就不去争取,是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的不够相信,所以,也就不会去争取。 孩子的自信感,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关键期是在3到6岁,差不多就是上幼儿园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够做很多事了,比如,会说话了,会唱歌了,会写写什么,绘画点什么,会做一些小制作,等等,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够经常得到家长或者周围人的肯定和表扬,她的自信心就会很高,如果这个时候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或者得到的没有其他小朋友的多,就会有形成自馁的感觉。这段时间内长期这样做下去,孩子就会因此而形成一定观念和态度,成为形成自身性格的基础,在以后的成长中很难改变。 这个时候能够形成孩子自信与自馁的观念和态度,主要是因为这是个时候的孩子尽管能够做一些事情,但自身却没有评价自己做事的标准,不知道自己做得到底“好”与“不好”,“好”与“不好”的结论,都是还是来自于周围的人,尤其是自己家长,只要家长不断地说很好,比如,“你真行!”“你真棒!”“做得这么好!”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自己的确有能耐; 如果这个时候得到的不是肯定和鼓励,而是批评和打击,比如,有的家长可能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评价孩子的做事水平,就会责备孩子,“你这是做了些什么?”“不像样子?”“这点事都不会做!”有时会尽管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家长的肯定,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自己真的不行,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的潜意识,以为自己做什么事都不会比别人好,那么,有事情的时候就只能等着看着别人做,有时候自己尽管能够做好,但也不敢肯定自己就行,所以还要等老师、家长的肯定后,才会出头露面,积极行动。这这种态度会影响孩子一生,也就是形成孩子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信和自馁,需要有个度,并不是很自信就好,不自信就不好。 自馁心太强,往往会失去一些表现的机会,但却能够促使孩子谦虚稳重、扎扎实实地去学着做事情; 有些孩子经过家长或者周围人的不断肯定和鼓励,可能会自信心很强,甚至可能形成孩子自以为是,自觉不错,天下老子第一的感觉,时时处处好表现,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做事粗心,不够精细。 根据你的叙述来看,可能你的孩子在3到6岁期间得到肯定和表扬的机会比较少一些,手的批评和指责可能多一些,给孩子形成了一定的自信不足的影响,所以孩子现在不太敢出头露面,不愿意积极表现自己。不过,这也不必担心和着急,过分地表现自己,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急功近利、好与表现、虚夸不实的风气,很容易形成人们的急躁浮躁心态,不利于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更不利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反而,真正能够谦虚好学,沉稳能干的人还是受欢迎、有市场的。 我们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利用孩子谦虚的心态,引导孩子扎实认真的学习,踏踏实实地训练自己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尤其是感觉自己有了足够实力的时候,表现一下自己,也是可以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首先要有一颗稳定的心态,为孩子做出处理事情的榜样,不必人云亦云,跟风从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