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九) |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62 更新时间:2008/11/27 17:40:57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
(七)强化学生成就动机 能不能取得成功,是自我效能感的问题;是否希望取得成功,就是成就动机问题。成就动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身上,就是有的学生很想在学习上取得好于别人的成绩,要力争考上全班第一二名;而有的学生就根本不想那样,得过且过,甘居中下游。如何能让学生想办法去追求高的成绩?就是成就动机激发和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成就动机指一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而且愿意去做并力求做好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概念最早是默里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劳顿提出“自我价值论”,采取了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念。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卡氏认为,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是前后因果的连接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会给人以自我价值感。多次经历之后,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自然就成了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机。 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 Ts=Ms×Ps×Is 成就动机=成就需要×成功期望概率×取得成就的诱因值 这一公式说明:追求成功的倾向,取决于学生对成就的需要程度、对成功的期望程度和取得成就诱因值的大小。 有关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成就目标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比小学低年级已经有所提高,到六年级有所下降。初中生的成就目标,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初二初三的变化最明显,初一初二时女生的成就目标高于男生,至初三时趋向于一致。高中生的成就目标也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而且男生的成就目标明显高于女生。 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在遇到一定程度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愿望,而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降低他的动机。高成就动机者在没有外力的控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表现,尽管有失败,也能坚持,并有较强的自信。 如果一个学生对失败的担心大于获取成就的动机,那么,他有可能由于失败而灰心丧气,由于成功而得到鼓励。 追求成功的学生容易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保证了具有一定的成功的可能性。而害怕失败的学生,容易选择最容易的,或者最难的、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不断的失败容易导致他们对自己能力不足的看法。 如果学生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处于最低的水平。 引导学生追求学习成功,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的方法: 首先要增加学生取得成就的需要程度;可以设立适当的教学目标,或者让学生从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中,选定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具体的目标,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再者,教师本人并也能引导学生对成功有适度高的期望。建立学习目标责任制,和学生订立学习契约。 第三,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大取得成就的诱因值。 第四,要让学生感到,取得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不是轻易而举的。 第五,教师要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把学生的远程目标和近程目标调整得和谐而有别。包括学习上的、班级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评价要注意,多纵比,少横比。 成就动机的训练一般分以下几步: 1.意识化阶段。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包括负责的、进取的、积极的、向上的、退缩的、敷衍的、消极的、无可奈何的等行为。 2.体验化阶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成败与感情上的关系。体验为取得成功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 3.概念化阶段。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功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失败、目标、成就动机等等。 4.练习阶段。是对上两个阶段的重复。加深体验和理解。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紧密地结合起来。 5.迁移阶段。让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这一场合能具备自选目标、自己评价、自我体验成败的条件。 6.内化阶段。这是取得成就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 针对成就动机进行的训练是有一定作用的,它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间接效果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在原来动机较低的学生身上效果十分明显。 思考问题: 1.学生有能力而不用功说明了什么? 2.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在成就动机上有哪些差别? 3.如何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观察其成就动机水平? 4.如何针对后进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