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十) | ||||||||||||||||||||||||||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98 更新时间:2008/11/27 17:41:35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
|
||||||||||||||||||||||||||
(八)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学习为什么会取得好的成绩?又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样简单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回答。这个回答又会指引着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方向去努力。这就是学习归因的问题。许多研究都已经表明,学生的归因风格和自我评价能力对学习动机都有很大的影响。 认知主义者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原则。学生在试图解释学习成败时,在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寻求原因。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直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见表3)。 表3。维纳成败归引理论的维度分析
维纳的归因理论是以认知为主的归因理论.他把人们对成败的原因按照控制点(内在、外在)、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对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等六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析,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教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 我国中学生理想的归因模式:努力、方法、能力、教师讲课水平、家庭环境、任务难度、运气。重点班更多考虑能力,普通班的更多考虑个人勤奋。评价别人注重勤奋,评价自己注重能力。总体上,对努力的作用高于对能力归因,对能力的作用随年龄增长。 行为归因研究指出,那些把行为归因于内在的、可控原因的个体,比把行为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原因的个体,更要努力和更能坚持。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不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反而会有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促使学生设立更合适的学习目标,尝试新策略,发展耐挫能力。这就是古人提倡的“行有不成,反求诸己。” 如果学生常常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但失败并没有得到改善,学生会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也就会产生习得无助感,不去追求成功。 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归因模式也使更多地倾向于努力归因。较少归因与难度和运气。中学生的努力归因倾向最高,任务难度和运气归因相对较低。而且高中生的归因总特点是内部可控归因,也就是说,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已经是逻辑思维占主导了,他们的人格发展也进入了稳定期,所以他们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考试的成败。 关于积极与消极归因模式的研究 积极的归因模式是: 成功---归因为自己能力高---产生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归因为缺乏努力---产生内疚/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是: 成功---归因为运气---产生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的愿望 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产生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教师要训练学生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模式,让学生懂得把成功归因于充分的能力和合理的努力两者结合的产物。学生应该知道,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花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失败应是自己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或目标不清、方法不当。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学习的努力描绘成投资或存款。只要持之以恒、谨慎努力,最终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反馈对学生的归因倾向很有影响。根据教师的反馈,学生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预期,预期自己会成功,就会努力去追求成功;预期自己会失败,就会稍有困难就退缩放弃。 追求成功者才会成功,回避困难者难免失败。 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培养的。 归因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引导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因素,同时要防止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样不可控的因素。 教师可以将团体发展法、观察学习法和强化矫正法结合起来,来训练学生正确归因模式。 团体训练法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原因。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中学生。 观察学习法是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观看优秀学生学习行为的录像片,并让学生重复类似的学习行为。这一点比较适合小学生。 强化矫正法是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强化原理,对学生做出的积极归因归于及时强化,对于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归于引导,促使他们形成较为正确的归因风格。 这三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归因训练的要点如下: 1.组织小组讨论。影响学习成绩的原因有哪些。 2.观察学习。学习成绩高和成绩低学生有哪些学习行为不同。 3.填写归因量表。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状况,分析成败原因,填写量表。 4.参与学习活动。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 5.引导学生专注与学习活动,而不是学习结果。 6.给学生积极及时的反馈。 以上训练中要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即使努力的学生得到高分,使不努力的学生不得分。 在训练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成绩归因倾向,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目标。 2.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人。 3.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改变归因倾向。使学生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4.教会学生学会及时完成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动给与及时、恰当的反馈。 5.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对比。 6.要注意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考试时,可让学生自己猜一猜,这次考试可得多少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思考问题; 1.目前学生的学业成绩归因倾向有什么特点?(调查分析) 2.指导学生正确归因的最佳方法和时机是什么? 3.学生的归因倾向与教师的期望有什么关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