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孩子上课不举手怎么办? |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28 更新时间:2009/9/8 22:07:19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
冷雨 冷雨:您好! 为什么一定要孩子积极举手呢?举手还需要锻炼吗? 既然知道孩子的性格内向,不爱表现自己,却一定要孩子积极举手,这不是故意和孩子过不去吗? 真正地学习,不在举不举手上,而在于他自己的大脑是否在活动。只要课堂上他能够真正地学习,你就应该放心了。 期望孩子或者学生能够积极地表现自己,引导和训练孩子去积极地表现自己,这是目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误区,这就叫做“表现教育”。好像能够表现,才说明他很聪明,才说明他学会了,才证明他比别人强。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孩子们会变得越来越像表现自己,越来越想通过与别人的竞争来说明自己更聪明,把课堂变成了表现自己的舞台,把考场变成了与他人竞争的战场,把学习的真正意义完全丢在了脑后。这样一来,免不了学生学习的意识逐渐淡薄,表现的欲望越来越强,上课只是为了抢答而不是认真听课,深入思考,做题也不是为了练习和巩固,只是看看自己行不行,考试就是看看自己有没有能耐,一旦回答不上来问题,一旦考试不出成绩,就没有了表现的资本,上学读书就完全没有了意义。我在辅导学生中遇到的学生上课厌学,作业练习不认真,考试过度紧张,都是这个“想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心理所造成的。目前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浅层学习的风气,都是“表现教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学习,目的是让孩子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去表现自己。真正学会了,知识是形成于孩子的大脑当中,能力是表现在孩子的操作上,而不是表现孩子的口头上。既然会了,不回答又有何妨?既然还不会,就应该认真听讲,或者听听同学如何回答,为什么一定要举手呢? 可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各有各的特性。有的喜欢表现,会不会都举手;有的喜欢沉思,会不会都不举手;还有的只有会才举手,不会就不敢举手。这都没有什么好坏,没有必要要求孩子改变,只要他能够认真学习就可以。从现在的教学经验来看,善于积极举手的孩子,并不一定学习优秀,而那些能够认真听讲并不举手的孩子往往却会考得很好。原因就是他把学习当成了大脑的事情,而不是像有些喜欢举手的孩子那样,把学习当成了嘴的事情。 如果你担心孩子是因为胆怯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你要锻炼的不是孩子的举手能力,而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敢于在大庭广众面前讲出自己看法的勇气。能说会道,只是对孩子将来从事公关和行政有必要,而实业、科技等方面恰恰需要的就是少说多做的人才。 将来的社会需要的不都是表演型的人才,不必伤害了孩子的个性而为现在表演性的社会再去填一个并不具有表现天赋的庸才,如果孩子喜欢沉思,就让他沉思。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也都属于这种类型的。你说不是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