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
——人格理论之二
卡尔. 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和弗洛伊德合作七年之后忍痛决裂,此后他曾多次赴澳洲、北非、美洲和印度等地考察,以其独辟蹊径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文化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与弗洛伊德迥异的理论。荣格把人的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他对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而也为他的学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 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一) 荣格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心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结构。它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 意识
这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荣格认为,意识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由于儿童运用这四种机能的多寡不同,而逐渐成为不同机能类型的儿童。由于外倾和内倾态度的作用,使人的意识心理发生了趋向于外部或内部的转化。荣格还发现,人的意识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化”过程,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旨在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或意识到“自我”。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意识的作用类似于看门人的角色,他对进入心灵的各种材料进行筛选和淘汰,使个体的人格结构保持同一性、连续性。同时它也在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塑造新的自我。
2 个体潜意识
荣格不否认意识的存在和作用,但他认为,对人格及其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潜意识。它包括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并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因此被称作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决定着个体人格的许多方面。当我们说某人有某种情结时,如自卑情结、性的情结、钱的情结等,是指他的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了,使他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他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病人解开情结,把人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荣格后来发现,情结并非只起消极用,实际上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特别是强烈的情结会驱使人去创造精妙绝伦的作品。荣格早期认为,情结起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后来他发现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
3 集体潜意识
这是荣格最伟大的发现,也是最深奥费解和引起最大争论的一个理论问题。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是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如:人对蛇和黑暗的恐惧。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它们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它们在人格结构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人格面具 指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格面具能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 又称男女两性意象。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这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经验而产生的。
阴影 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它寻求向外部投射,但它的本性却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自性 它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起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荣格认为这是人性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意识的自我,另一个是潜意识的自我,为避免混淆,把潜意识的自我称为“自性”,意指自我的本性。
(二) 荣格人格动力理论
荣格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而且提出了人格动力学说,认为人格的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将“里比多”解析为单纯的性能量。相反,他“里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通的生命力。后来,逐渐用“心理能量”取代了“里比多”。
1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荣格认为,心灵的能量虽然来自外界或人的身体,但心灵一旦获得能量,便将它据为己有,由心灵自己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心灵只有接受能量的输入口,这就是心灵的封闭性。另外,我们的感官不断地接受来自外界的能量,从而使心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它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能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因为输入的信息使能量不断地重新分布或发生移动。如果心灵是完全封闭的,它就像一潭死水,人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这就是心灵的相对封闭性。
荣格认为,如果心灵是完全开放的,其结果将是无穷的混乱;如果精神是完全封闭的,其结果是停滞与僵化。健康而又稳定的人格介乎这两种极端之间。
2 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
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为心理能量。荣格认为,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的强度,它的心理值“。它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在意识中它表现为运动或力量,在无意识中则表现为一种状态,它们共同推动人格的发展。心理能量和物理学的能量雷同,遵循守恒定律,它可以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另外,心理能与生理能可以发生相互转换。
3 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
荣格认为心理值是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上表现出来的,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计量尺度。如一个人对某项活动感兴趣,他就会投入大量的心理能,如旅游、艺术创作和交际等。可以对心理能量进行相对的测定,方法有:观察他对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费的时间;对梦或幻想进行分析;心理电装置测量,如脉搏、呼吸和皮肤电等。
4 等量原理与熵增加原理
荣格以此来说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和移动情况。
等量原理 指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能量永远不会从心灵中消逝,它只是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了。有时甚至从意识活动转移到无意识活动中,例如以幻想或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熵增加原理 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保持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但来自外界的能量总是使心灵处于不平衡状态,使人产生种种紧张感、压迫感、冲突感和扭曲感,就像热力学的能量流动一样,结构之间的能量极差越大,人所体验到的紧张感和冲突感就越强烈。荣格认为,精神病人为了逃避无法对付的强烈刺激,便环绕自身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正常人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使熵增加,产生相对平衡的状态。
5 心理能量的前行和退行
荣格以此来指心理能量流动的方向。
前行 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在前行过程中每种心理机能都会汲取各种生活经验和心理能量,使人努力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一致。有时不同的心理机能要通过必要的联合达到心理平衡。
退行 指通过剥夺对立机能的能量,使对立机能的值逐渐丧失,最后用新的机能取代对立机能。其作用是激活那些被意识排除在外的潜意识内容,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机能。这时新的机能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新的适应,导致里比多的前行重新开始。
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地通过前行和退行使内心世界得到调整而向健康发展。
6 能量输导系统
荣格认为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一样,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的变化的。首先,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荣格把这种现象称为能量输导。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个能量输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其次,心理能量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荣格发现,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而现代人则通过“有意志的行为”,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为现实,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
7 象征
荣格认为,象征是一种有意义的意象,是促使心理变化的一种工具。当理性的源泉不足时,精神就会产生一种象征。它是自发地从潜意识中产生的,是“基建于潜意识原型之上的”。它是原型的外化,原型通过象征来表现自己。这样,人们通过对象征的形式及其内涵的分析,就可以追根寻源地找到潜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原型。
荣格还认为,象征并非固定不变,它不仅仅是一些符号之类的东西,还是一种推动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力量。荣格把这种力量称为象征的“超验功能”。荣格发现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整体象征是“曼达拉”,它是最古老的宗教象征之一,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而且是人格的中心。它可以将各种矛盾冲突的力量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象征具有这种超验功能,因而它能帮助人们探究潜意识心灵的奥秘,能够预测个人未来的心理发展水平。
(三)荣格人格发展理论
荣格有关人格发展问题的关键概念是“个性化”。
个性化 是指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的心灵和潜意识内容融洽地结合为一体的过程。在荣格看来,只有到达个性化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他才有一个充分分化了的、平衡的和统一的人格。个性化的另一个方面是整合,荣格认为,整合的过程受前面所述的“超验功能”控制,超验功能具有统一人格中所有对立倾向和趋向整合目标的能力,是自性原型借以获得实现的手段。和个性化的过程一样,超验功能也是人生发展所固有的,两者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人格的发展。
荣格在心理治疗中发现,必须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了解不同的心理病因和症状,治愈心理疾病。为此,荣格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 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荣格认为这一阶段应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儿童不具备意识的自我。他虽然有意识,但意识结构不完整。他的一切活动几乎完全依赖父母。到了后期,由于记忆的延伸和个性化的作用,他的意识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开始用第一人称“我”来称呼自己,并且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2 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或40岁)
这一时期是“心灵的诞生”时期。此时个体的心灵正发生一场巨变。他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如事业、婚姻、学习等。在矛盾面前,他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或自卑感;或许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儿童的原型,而不愿意变得成熟起来。因而,这一阶段的人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量,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世界保持一致,在生活中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克服面临的无数障碍,在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 中年时期
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他发现许多中年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在社会上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有了美满的家庭,但他们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心灵变得空虚而苦闷。荣格认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获得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的真空。他称之为中年期的心理危机。要使中年人振作起来,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价值来填补这个真空,扩展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视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沉思和冥想,把心理能量转向过去所忽略的主观世界,由外部适应转向内部适应。用荣格的话来说:“对于那些已到中年,不再需要培养自觉意志的人来说,为了懂得个体生命和个人生活的意义,就需要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
4 老年时期
荣格认为,老年人和儿童一样,喜欢沉浸在无意识之中。他们喜欢回忆过去,更愿意考虑来世生活问题。在这里荣格承认人死后的生命依然存在,认为这是心灵个性化过程的另一个时期,并在来世中获得自我实现。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荣格他不是单纯从迷信的角度盲目地信仰灵魂转世,而是认为一种为世界上这么多人所深信的信念,一种成为许多宗教所信奉的教义,是不能被心理学研究所忽略的。
(四)荣格心理类型学
荣格对心理类型的研究已成为分析心理学的最重大发现之一,也使他成为人格差异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 态度类型
荣格划分了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的人其心理活动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喜欢安静,富于幻想,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结果感兴趣。外倾的人好社交,为人活泼、开朗,对外部世界的事物感兴趣。同时他认为每个人都不是绝对内倾或外倾的,许多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或某种态度类型相对占优。
2 功能类型
除两种态度类型划分外,荣格还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他认为“思维”是用来评价事物的正确与否,“情感”的作用是判断和确定事物的价值是否可以接受。它们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人们用它们来进行判断和评价,因此可称之为理性功能。“感觉”是一个人确定事物存在与否的功能,但不指明那是什么事物;“直觉”是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感觉与直觉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因没有理性参与,又称为非理性判断。
3 态度类型与功能类型的组合
荣格把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功能类型组合起来,描述了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外倾思维型:这种人喜欢分析、思考外界事物,生活有规律,客观而冷静,但比较固执己见,情感压抑。
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多为女性。她们的思维常常被情感压抑,没有独立性,非常注重与社会和环境建立情感与和睦关系。
外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多为男性。他们喜欢追求欢乐,活泼有魅力,对客观事物感觉敏锐,精明而求实,但易变成寻欢作乐的酒色之徒。
外倾直觉型:这种人喜欢追求外部世界的新感觉,易变而富有创造性,有多种嗜好,但难以坚持到底,做事常凭主观预感。
内倾思维型:这种人喜欢离群索居,独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常以主观因素为依据分析事物,待人冷漠,倔强偏执,情感受压抑。
内倾情感型:这种人沉默寡言,不易接近,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吸引力,但内心有非常丰富的、强烈的情感体验。
内倾感觉型“这种人对事物有深刻的主观感觉,喜欢通过艺术形象表现自我,缺乏思想和情感,较被动,安静而沉稳,自制力强。
内倾直觉型:这种人富于幻想,性情古怪,思想往往脱离现实,不易被人理解,常产生各种离弃的幻想和想象,体验奇特怪异。
荣格所划分的这八种类型只代表极端的情况,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某种占优势的性格类型,在他身上还有不占优势的第二种或第三种性格类型。其中有意识的因素,也有无意识的成分,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人格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