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国学经典 > 《老子》说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第五章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
第五章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792 更新时间:2006/11/5 14:15:39

第五章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原文]                      [注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chú,牲口草。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祭祀用的草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橐,tuó,风箱。籥,yuè,风管。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jué(掘),竭尽。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数,通“速”。穷,败亡。中,即冲,虚。

 

[释文]

 

天地宇宙,看上去好像不够仁慈,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完的草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

圣明的人治理国家,看上去也好像不够仁慈,取法天地,无所偏爱,对待老百姓,也像对待祭祀用完的草狗一样,不必过于关心他们的生死存亡。

其实,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大的风箱一样,只要能使它保持中间空虚的状态,不去过分地挤压,它的风力就不会枯竭,只要能够不断地推动它,就会有用不尽的风力,以致生生不息。

治理社会,也是一样,政令繁苛,必然会给老百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加速国家败亡;不如一直保持像风箱一样的中虚状态,持守虚静,顺应自然。

   

[解释]

 

“天地不仁”,已经就很难让人接受了,而老子又提出一个“圣人不仁”的说法,这就更加让人不好理解。老子却就是这样,出其不意地举出了两个让人不可思议的观点和现象:天地对万物,并不是格外呵护,只是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电闪雷鸣,并不在乎小动物们是否担惊受怕;狂风暴雨,并不怜悯残花弱草;大地震,海啸,一次又一次的吞噬了多少生灵。但,这都是自然,这是自然的法则,适者生存。那么,圣人治国,更需要取法自然,不能恣意行事,人为的改变自然,只能顺其自然。

印尼大海啸,几十万人的生命顷刻间消逝,不是任何人能够挽救得了的,尽管救助源源不断,连续不断的大地震却照样继续残害着成千上万的生灵;美国以查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解救伊拉克的民主为借口,置联合国其他常任理事国的劝阻于不顾,强行入侵伊拉克,不仅又伤亡了更多的伊拉克人的生命,给自己也惹了一身难以摆脱的麻烦;扶贫助贫,并没有改变多少贫穷落后的面貌,往往只是为某些官员涂脂抹粉;有多少为民造福的形象工程,却恰恰浪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简直就是劳民伤财。这都是在不断给老子的“不仁”的观点做着注解。

人为的输血,永远不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除非他自己具有造血的功能,才能为自己生命的做好营养的供应。表面上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实际上,这是大自然在造就着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的能力,在推动着万物和人类的进化。

为说明“不仁”的这个道理,让人心服口服,老子运用了比喻的力量,借皮囊风箱来说明顺其自然,不可强为的道理。偌大的风箱,真要使其风力不断,就不能挤压过分,只能保持一种中虚的状态,并且要让其不断地运动起来,就能使风力生生不息。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大自然的力量,也是人类社会应该尊重和遵守的法则和规律。

人的生命和心理也是这样。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妄为的提出要求,往往就是把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也正是过于完美的自我追求,使自己陷于无穷无尽的烦恼和愁苦之中。如果也能像天地一样,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顺其自然,各得其所,就会减少很多的烦恼;如果能像不断鼓动的风箱一样,让自己适度的运动起来,就会使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

所以,老子得出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结论。正如老百姓说话,“话多钱少,毛长马瘦,会叫的鸟没肉”。能够守中,不仅是为官政治的根本法则,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主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通俗地说就是“不要多管闲事”。这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世界的万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法则,只要你适应了这一法则,你就有生存的权利,你违背了这一法则,即使你的想法再好,也会被自然所淘汰的。

 

[要义]

1、对任何事情不能过于关注。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万物顺其自然,生机勃勃;圣人以百姓为刍狗,百姓各得其所,休养生息,代代相传;百姓以钱财为刍狗,不抱怨,不牢骚,自有生财之道,自有用财之要;学生如果也能以名次、分数为刍狗,不为一时之所得欣欣然,不为一时之所失而惴惴然,轻松愉快,顺其学习的自然规律,问题也就自然解决。

2、做事不过分,过犹不及。

万事都如橐籥,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做人要留后路,做事要留退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学习的动机,也像打铁的风箱一样,不能一鼓到底,要保持一定的度,就是那种中虚的状态,在不断地推动下,便可生生不息。

3、用中性的态度来看待任何事物。

事情本来就没有好与坏,就像天地、圣人一样,无所谓仁慈与关怀,他们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也都是取法自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做事情的,不必评论好与坏。

所谓“仁”,只是一种情感,而“不仁”就是一种客观,就是一种“中性”的态度。

太阳光照万物,人们感到温暖,那只是人们的感觉,而太阳却并没有想到要给谁一些阳光和温暖;反过来,寒冷与冰冻,照样也是天地自然而为,它也并没有对谁不满意,要给谁制造一点麻烦,狂风暴雨,地震海啸,也不是上天对人间的惩罚,你如果能够站到月球上看看,那只不过是地球自身的一点小小的波动。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也是一样。有人关心你,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还可以理解成为别人对你的怜悯,还可以理解为别人对你的瞧不起,更可能让你失去自我生存的能力,形成对别人的依赖性;有人欺负你,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可以理解成为这是对你的挑战,这是对你存在的肯定,这更是对你成长的磨砺和锻炼。

中性的态度,就是不带感情去认识事物,不讲自己的感情带进事情的处理当中,可以让人理性,可以让人客观,可以让人注重客观规律,更可以让人从容面对一切。

 

[故事]

 

神奇的钮扣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约会。这个小伙子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很早就到了约会的地点,又不愿意等待,心情很烦,无心观赏周围的明媚春色和诱人的花鸟,只是躺在树下长吁短叹。

忽然,他面前出现了一个侏儒。“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侏儒说,“给你这枚钮扣,把它缝在衣服上,当你遇到不想等待的事情,只要把这个钮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这个时间,要多么远就有多远,不再需要等待。”

这颗钮扣正合小伙子心意。他连忙将钮扣缝在了衣服上,就试着往右转。奇迹出现了,他的恋人立刻出现在眼前,他非常高兴,心又想:如果现在就举行婚礼,该有多高兴啊。于是,他又向右转了一下钮扣,奇迹再次发生,他正在和姑娘举行婚礼,来了很多祝贺的人。他注视着姑娘,心想:如果现在只有我们俩人该多好啊。他就又悄悄地转了一下钮扣,他和妻子立刻就独处在卧室之中了。

后来,他心中的愿望不断地出现:应该有房子了,还需要有孩子了,孩子最好应该长大了,等等,他总是迫不及待地旋转着钮扣,于是,时间就这样总是迫不及待地流过,在他还没来得及品味人生的时候,就已经老态龙钟,行将就木了。

 

辞官归林

 

陶渊明为生活所迫,做了彭县县令后,常常要去迎接和奉承长官,搞得身心疲惫,非常向望田园山林的隐居生活。

这天,正是秋高气爽,蓝天白云,菊花满园,陶渊明正在园中弹琴赋诗。忽然,手下人进来报告:“大人,州郡都邮大人巡游到了本地,请大人前往迎接。”

陶渊明正陶醉于琴诗之中,猛听到这话,心中十分不高兴,说:“知道了,我就去。”说完,又继续弹琴。

手下人说:“请大人赶快更衣,附近的大小官员都已经前往迎接,大人如果再不过去,恐怕都邮大人会不高兴了。”

陶渊明只好停止弹琴,整整衣服准备出门。

手下人又说:“听说附近的官吏们都是带了厚礼前去迎接,不知大人准备带什么礼物,我去给您收拾。”

陶渊明说:“依你看,我们送什么礼物好呢?”

手下人说:“听说都邮大人好财,大人只要多送点金银就可以了。”

陶渊明说:“我陶某两袖清风,身无余财,自给都不足。哪有钱财送人呢?我不能学那些贪官,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去拍马溜须。用金银送礼去拍上司马屁,这种事情我做不出来。”

手下人说:“听说都邮大人十分计较,如果您空着手前往,一会得罪于他的。”

陶渊说:“那也没有关系,我本来就不想做官,我从前都是抚琴赋诗,游玩于山水园林之间,多么悠然自在。靠搜刮百姓来做官,这不是我的志向,山林自然才是我真正的乐园。为了五斗米向那些乡里小儿点头哈腰,还不如归于山林,回到家中,与乡亲们一同耕作,与朝阳同出,于落日同归,不也是一大快事吗?”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