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原文] [注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读chú,牲口草。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祭祀用的草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橐,读tuó,风箱。籥,读yuè,风管。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读jué(掘),竭尽。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数,通“速”。穷,败亡。中,即冲,虚。
[释文]
天地宇宙,看上去好像不够仁慈,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完的草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
圣明的人治理国家,看上去也好像不够仁慈,取法天地,无所偏爱,对待老百姓,也像对待祭祀用完的草狗一样,不必过于关心他们的生死存亡。
其实,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大的风箱一样,只要能使它保持中间空虚的状态,不去过分地挤压,它的风力就不会枯竭,只要能够不断地推动它,就会有用不尽的风力,以致生生不息。
治理社会,也是一样,政令繁苛,必然会给老百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加速国家败亡;不如一直保持像风箱一样的中虚状态,持守虚静,顺应自然。
[解释]
“天地不仁”,已经就很难让人接受了,而老子又提出一个“圣人不仁”的说法,这就更加让人不好理解。老子却就是这样,出其不意地举出了两个让人不可思议的观点和现象:天地对万物,并不是格外呵护,只是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电闪雷鸣,并不在乎小动物们是否担惊受怕;狂风暴雨,并不怜悯残花弱草;大地震,海啸,一次又一次的吞噬了多少生灵。但,这都是自然,这是自然的法则,适者生存。那么,圣人治国,更需要取法自然,不能恣意行事,人为的改变自然,只能顺其自然。
印尼大海啸,几十万人的生命顷刻间消逝,不是任何人能够挽救得了的,尽管救助源源不断,连续不断的大地震却照样继续残害着成千上万的生灵;美国以查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解救伊拉克的民主为借口,置联合国其他常任理事国的劝阻于不顾,强行入侵伊拉克,不仅又伤亡了更多的伊拉克人的生命,给自己也惹了一身难以摆脱的麻烦;扶贫助贫,并没有改变多少贫穷落后的面貌,往往只是为某些官员涂脂抹粉;有多少为民造福的形象工程,却恰恰浪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简直就是劳民伤财。这都是在不断给老子的“不仁”的观点做着注解。
人为的输血,永远不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除非他自己具有造血的功能,才能为自己生命的做好营养的供应。表面上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实际上,这是大自然在造就着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的能力,在推动着万物和人类的进化。
为说明“不仁”的这个道理,让人心服口服,老子运用了比喻的力量,借皮囊风箱来说明顺其自然,不可强为的道理。偌大的风箱,真要使其风力不断,就不能挤压过分,只能保持一种中虚的状态,并且要让其不断地运动起来,就能使风力生生不息。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大自然的力量,也是人类社会应该尊重和遵守的法则和规律。
人的生命和心理也是这样。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妄为的提出要求,往往就是把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也正是过于完美的自我追求,使自己陷于无穷无尽的烦恼和愁苦之中。如果也能像天地一样,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顺其自然,各得其所,就会减少很多的烦恼;如果能像不断鼓动的风箱一样,让自己适度的运动起来,就会使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
所以,老子得出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结论。正如老百姓说话,“话多钱少,毛长马瘦,会叫的鸟没肉”。能够守中,不仅是为官政治的根本法则,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主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通俗地说就是“不要多管闲事”。这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世界的万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法则,只要你适应了这一法则,你就有生存的权利,你违背了这一法则,即使你的想法再好,也会被自然所淘汰的。
[要义]
1、对任何事情不能过于关注。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万物顺其自然,生机勃勃;圣人以百姓为刍狗,百姓各得其所,休养生息,代代相传;百姓以钱财为刍狗,不抱怨,不牢骚,自有生财之道,自有用财之要;学生如果也能以名次、分数为刍狗,不为一时之所得欣欣然,不为一时之所失而惴惴然,轻松愉快,顺其学习的自然规律,问题也就自然解决。
2、做事不过分,过犹不及。
万事都如橐籥,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做人要留后路,做事要留退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学习的动机,也像打铁的风箱一样,不能一鼓到底,要保持一定的度,就是那种中虚的状态,在不断地推动下,便可生生不息。
3、用中性的态度来看待任何事物。
事情本来就没有好与坏,就像天地、圣人一样,无所谓仁慈与关怀,他们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也都是取法自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做事情的,不必评论好与坏。
所谓“仁”,只是一种情感,而“不仁”就是一种客观,就是一种“中性”的态度。
太阳光照万物,人们感到温暖,那只是人们的感觉,而太阳却并没有想到要给谁一些阳光和温暖;反过来,寒冷与冰冻,照样也是天地自然而为,它也并没有对谁不满意,要给谁制造一点麻烦,狂风暴雨,地震海啸,也不是上天对人间的惩罚,你如果能够站到月球上看看,那只不过是地球自身的一点小小的波动。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也是一样。有人关心你,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还可以理解成为别人对你的怜悯,还可以理解为别人对你的瞧不起,更可能让你失去自我生存的能力,形成对别人的依赖性;有人欺负你,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可以理解成为这是对你的挑战,这是对你存在的肯定,这更是对你成长的磨砺和锻炼。
中性的态度,就是不带感情去认识事物,不讲自己的感情带进事情的处理当中,可以让人理性,可以让人客观,可以让人注重客观规律,更可以让人从容面对一切。
[故事]
神奇的钮扣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约会。这个小伙子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很早就到了约会的地点,又不愿意等待,心情很烦,无心观赏周围的明媚春色和诱人的花鸟,只是躺在树下长吁短叹。
忽然,他面前出现了一个侏儒。“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侏儒说,“给你这枚钮扣,把它缝在衣服上,当你遇到不想等待的事情,只要把这个钮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这个时间,要多么远就有多远,不再需要等待。”
这颗钮扣正合小伙子心意。他连忙将钮扣缝在了衣服上,就试着往右转。奇迹出现了,他的恋人立刻出现在眼前,他非常高兴,心又想:如果现在就举行婚礼,该有多高兴啊。于是,他又向右转了一下钮扣,奇迹再次发生,他正在和姑娘举行婚礼,来了很多祝贺的人。他注视着姑娘,心想:如果现在只有我们俩人该多好啊。他就又悄悄地转了一下钮扣,他和妻子立刻就独处在卧室之中了。
后来,他心中的愿望不断地出现:应该有房子了,还需要有孩子了,孩子最好应该长大了,等等,他总是迫不及待地旋转着钮扣,于是,时间就这样总是迫不及待地流过,在他还没来得及品味人生的时候,就已经老态龙钟,行将就木了。
辞官归林
陶渊明为生活所迫,做了彭县县令后,常常要去迎接和奉承长官,搞得身心疲惫,非常向望田园山林的隐居生活。
这天,正是秋高气爽,蓝天白云,菊花满园,陶渊明正在园中弹琴赋诗。忽然,手下人进来报告:“大人,州郡都邮大人巡游到了本地,请大人前往迎接。”
陶渊明正陶醉于琴诗之中,猛听到这话,心中十分不高兴,说:“知道了,我就去。”说完,又继续弹琴。
手下人说:“请大人赶快更衣,附近的大小官员都已经前往迎接,大人如果再不过去,恐怕都邮大人会不高兴了。”
陶渊明只好停止弹琴,整整衣服准备出门。
手下人又说:“听说附近的官吏们都是带了厚礼前去迎接,不知大人准备带什么礼物,我去给您收拾。”
陶渊明说:“依你看,我们送什么礼物好呢?”
手下人说:“听说都邮大人好财,大人只要多送点金银就可以了。”
陶渊明说:“我陶某两袖清风,身无余财,自给都不足。哪有钱财送人呢?我不能学那些贪官,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去拍马溜须。用金银送礼去拍上司马屁,这种事情我做不出来。”
手下人说:“听说都邮大人十分计较,如果您空着手前往,一会得罪于他的。”
陶渊说:“那也没有关系,我本来就不想做官,我从前都是抚琴赋诗,游玩于山水园林之间,多么悠然自在。靠搜刮百姓来做官,这不是我的志向,山林自然才是我真正的乐园。为了五斗米向那些乡里小儿点头哈腰,还不如归于山林,回到家中,与乡亲们一同耕作,与朝阳同出,于落日同归,不也是一大快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