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谷神不死 绵绵若存
[原文] [注释]
谷神不死, 谷,山谷,虚空。神,莫测的变化。
是谓玄牝; 玄,微妙。牝,读pìn,母性,溪谷。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虚空微妙的溪谷。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緜,读mián,绵延。勤,穷竭。
[释文]
客观的事物规律与自然的法则,即抽象而又变化莫测,就像那空旷的山谷一样,永远没有穷尽,孽生着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竭。
那微妙空虚的山谷,,其实就是那天地万物的根源,也就是说,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就是连绵不绝的永远存在着,尽管它时有时无,让人无法捉摸,但它却是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穷竭过。
[解释]
老子一直认为“道”是很玄妙的,而且是支配着万物生长和繁衍的根本。所以,他就不断地用“冲”、“谷”、“渊”和“湛”等等,来做比喻。
这些比喻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抽象、深奥、微妙,包容万象的博大的容纳性和永远不灭性。
其实,这正是老子要说的“道”这一客观事物规律和法则的基本特征。所以,他说:道就像“谷神”一样“绵绵若存”永远“不死”,而且像山谷一样,在繁衍着万物,生生不息,“用之不勤”。
这是老子对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最崇高的赞美与歌颂,也是我们后人应该予以尊重的理由。
[主旨]
规律和法则是永无穷尽的,是一切的根本。世上万物,谁也不能离开自然规律的法则存在着,谁也不能违背规律和法则自行发展和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规律和法则,我们就会具有无穷无尽的能力来获得自身的自由和发展。
[要义]
1、规律和法则是抽象玄妙的。
凡是规律和法则,都不会像具体的事物一样,具体清晰可见。因为规律和法则都是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已经没有了它原来的形象了。所以,古代那些善于总结和归纳事物规律的人,他们创立了天文和地理,研制了天象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但这对一般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人们只能看得见星星、月亮和太阳的昼行夜出,但它们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能分春夏秋冬,人们却很难弄明白。因为,这些规律和法则无法直接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这就给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增加了困难。
其实,在老子的时代,因为科学发展的局限,缺少观察和实验的工具和方法,就是老子也很难弄清更多更具体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与法则,但是,他们在哲学、社会、天文、地理、人伦、心理等方面,却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和规则,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2、规律和法则是包容万物的。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规律和法则的,大到天体运转,小到吃喝拉撒,其实都是规律和法则在制约着的。
我们感到的事物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只不过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的局限性所致。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今天我要晒粮,老天却偏偏下起雨来,但是我们却很容易解释一个人从我的门口走过时,却偏偏让我泼了一身的水,因为,我正在往外泼水的时候,他却恰好走到了我的门口。我们在不理解雷劈死人的规律的时候,会自编一些理由来说明,会说这人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但我们会知道这根电线有电,不能碰它,碰了他是要要命的,即使有人被高压电过死,我们也不会说这个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我们会说他不小心,因为我们知道了电路的规律和法则。
自然的规律,事物的变化发展法则,在我们还不明白的时候,它就是神秘莫测的,当我们掌握这一规律,我们就知道这一客观性和必然性了,我们就会感到这是很自然的了。我们要驾驭一种事物,就必须掌握这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法则。
3、规律和法则是无穷尽的。
规律和法则是从事物的千变万化中概括归纳出来的,尽管有其客观性,但,从我们人类的认识角度来看,它又是无可穷尽的,仅以我们人类的能力,是很难将他们彻底地研究和探索明白。这也正为我们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人类要获得自由,就需要从自然事物的变化规律和法则来探讨,只要我们掌握了一种事物规律,就可以在这方面获得一定的自由,我们掌握的规律和法则越多,我们获得的自由就会越多,我们研究汽车运动的规律,我们走路的速度就快的多了,当我们研究了飞行的原理后,那样我们的速度不仅更快了,而且障碍也少多了,当我们研究了空间物理规律,我们就能知道宇宙飞船,嫦娥奔月的愿望我们也就实现了,这也就表示着我们人类的发展。
作为一个人,地位和水平的高低,恰恰也正是你发现和掌握的客观规律的多少的证明。当你在某一方面比别人认识的透彻,你在这方面就会比别人自由一些,当你比别人明白和掌握的规律多得更多,你就可能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自由和幸福。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再需要认识和掌握更多的规律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停滞不前了,甚至会随着别人掌握更多的规律而使自己落伍和被淘汰。青少年的文化学习,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将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法则,为自身获得更多的发展和自由打基础的。
[故事]
河伯与海神
秋天,大雨滂沱,条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之中。黄河因此变得水势汹涌,十分宽阔,一眼望去,沙洲上的牛马都分辨不清了。
掌管黄河的河伯这时欣然自得,自以为天下之水都汇集于自己一身,他顺流东下,到了北海,只见海水波浪滔天,无边无际,看不到尽头。
河伯收起了得意的神情,对掌管大海的海神说:“俗话说,懂得一百条道理,就以为没人能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啊!以前我听说,孔子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渊博,伯夷认为自己的节气还不够高尚,我不相信。如今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这里,看到你这样无边无际,我将会永远被人耻笑。”
海神说:“井底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它受到空间的局限;夏天的蚊子,不能和它谈论冰雪,这是因为它受到时间的局限;浅薄的人,不能和他谈论大的道理,这是因为它受到的教养的局限。如今你从河道中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浅陋,这才可以和你谈论大的道理了。”
河伯说:“愿闻其详。”
海神说:“天下之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百川归海,可是海水不会溢满出来;海水不断地蒸腾排泄,却从不会减少。春夏秋冬,水涝干旱,大海都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是因为,大海的容量超过江河数不可计,但我从不因此而自满。”
河伯问:“为什么?”
海神说:“天地形成了我的形体,日月给了我勃勃生机,我生存于天地之间,就好像石头树木长于大山上,我认为自己很渺小,这怎么会自满呢?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好像蚁穴在大山里一样吗?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就好像米粒在粮仓里一样吗?万物不可胜数,人不过只是其中之一。九州之地,粮食在这里生长,车马在这里通行,人类在这里聚集,每个人又只是其中的一员,如果把个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就好像牛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继承的,三皇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士所操劳的,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通过辞让王位来博取节义之名,孔子通过说教仁义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这都是他们自以为是,不就好像你从前自夸自己的水最多一样吗?”
“所以说,人是渺小的,万物也是渺小的,惟有运行与世界上的规律和法则才是宇宙的主宰。因此,炫耀自己的知识,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声,争权夺利,都是毫无意义的。人要放弃这些外在的欲求,转向内心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自得,不自夸,平静自然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