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四 大学之道
[原文] [注释]
古之教者,家有塾, 家,家族。党,古时500家为党。术,读suì,通
党有庠,术有序,国有 “遂”,12500户为遂。塾、庠(读,xiáng)、序和
学。比年入学,中年考 学,不同层次的学校。比年,每年。中年,隔一年。
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校,读jiào,考试。视,考察。离经,断开经句,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 句读。敬业,学业勤勉。乐群,同学关系融洽。
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 博习,学习广博。亲师,尊敬师长。
学取友,谓之小成;九 论学,论证学问。取友,选择朋友。
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 知类,归纳,总结。通达,洞明事理。
反,谓之大成。夫然后 成,成就。
能化民易俗,近者说服 说,读yuè,通“悦”。
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 怀,怀念,向往。
道也。《记》曰:“蛾子 蛾,读yi,通“蚁”,蚂蚁。
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时,适时。术,学习,练习,训练。
[释文]
古时候的教育,家族有私塾,乡党有庠校,郡遂有序院,国都有太学。每年都有学生入学,隔一年,就对学生考察一次。
第一年,考察学生经文句读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志向;第三年,考察学生学习是否热爱学习,重视学业,关心热爱班集体;第五年,要考察学生学习的广博和对老师敬重的程度;第七年,要考察学生知识求证和选择朋友的能力。达到目标的,叫做小有成就。第九年,学生就应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触类旁通,洞明事理,确立自己正确的观点,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观点来阐释说明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不违背社会的基本规律和道德。这就叫做大有成就。九年学习达到目标后,才能够教化民众,改善社会风气,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偏远的人也会心存向往,甘愿服从。
这就是通过学习取得成就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记》中说:“小小的蚂蚁也要时时不断地学习和训练呢。”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评析]
1、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心理发展规律
古人说的“古之教者”,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教育,而是作者比较理想的教育,古人常常会用这种托古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大学之道”。难能可贵的是,古人的“九年基础教育”就已经知道按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心理规律和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而且非常符合现代西方国家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发展规律。
一至五年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阶段。古人注重的是“离经辫志”、“敬业乐群”和“博习亲师”,并不是仅仅以快乐为主的教育和教学,这里不仅为以后的知识学习打基础,有“离经”和“博习”,更注重学生的“立志”、“乐群”和“亲师”的教育,这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能够融入社会的合格公民打下了思想基础。
到九年级,就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古人更注重的是“论学取友”、“知类通达”以至于“强力而不反”。“论学”就已经不是人云亦云的死记硬背了,初中这是形成学生思想观念的关键期,“知类通达”,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求知能力,而且更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像现在的教师,只是给学生照本宣科,划出重点,就叫学生死记硬背。中学生是建立人生友伴关系的关键期,“取友”是中学生提高辨别是非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是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强力而不反”,就是形成学生自身高尚的思想品质,形成自我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理论来融入社会实践的基本素质。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如果也能达到古人的“强力而不反”的标准,化民成俗的教育目的也就不成问题了。
小小的蚂蚁尚须时习术之,何况正在成长发展的人呢?
2、教育所训练的就是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古人办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能够化民成俗的人才,达到“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的目的,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家长和社会所接受。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之下,所有的学生都可能有成长,有收获,有提高,对社会有贡献。
现代的教育目的已经被侵蚀得只剩下升学和就业的两项了内容了,就是在学校里也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如果读书不能升学,或者找不到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就是彻底的失败了。这可能就是现代教育教学失败的真正原因,当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学校,把工作的目标和意义锁定在并不是全部的意义上时,那就注定要失败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如果仅仅锁定在升学上,那么,也就是说,当地财政所支出的费用是在为外地甚至外国培养人才,剩下那些考不上学的失败者,反而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累赘和包袱。
我们应该好好思量一下了,看看孩子的发展到底需要哪些东西来营养,看看当地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建设,看看社会的风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管理,如何能够做到让“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也就是我们的“大学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