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您好!
我想,你既然去参观了洋思,你一定也和我一样,都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佩服你作为教师能够提出这样问题的勇气,却不敢苟同你所提出的问题。我不理解的是,别人都可以说“分数”不重要,因为他们不理解,而整天为着“分数”而奋斗的教师却也会提出“分数就那么重要吗?”的问题。我认为,无论对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甚至对社会,“分数”不应该那么重要吗?那还有什么东西应该更重要呢?
过去有个口头禅:“分、分,学生命根。”这话说得是有些过分,但也有很多道理。如果分数不那么重要,家长送孩子上学又为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去有阅览室阅读吗?那还不如去市里的图书馆了。如果“分数”不是很重要的话,我们当教师的又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呢?仅仅开放阅览室,还需要那么多的老师在学校里吗?且不说高考需要分数,仅仅作为学生的整天整日的学习,又该用什么来检测它的水平和成绩呢?
分数,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表示,它里面还涵盖的很多的内容(后面重点分析)。现在不用说家长,有不少的教师也不知或者没有真正明白考试和分数的用途,所以才导致了“一边在拼命地追求分数,一边却又在诅咒着分数。”说不好听的,这叫做“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因为,大多是那些考不出分数的学生在咒骂着“分数”,因为“分数”让他们失去了成就感;也大多是那些教不出分数的老师在埋怨着“分数”,因为“分数”让他们感到了无法承担的工作压力。
反过来说,如果你让那些咒骂着分数的学生也拥有的优异的考试分数参加高考录取,难道他们能不高兴吗?他们还会咒骂“分数”吗?如果你让那些教不出分数却在埋怨分数的教师拥有者众多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他还会说分数不重要吗?他们还会惧怕“分数”对自己的考核压力吗?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当你的孩子考不出分数的时候,你还能说“分数不重要吗”?
如果“分数”真是“不重要”话,我想,就不会有人说“分数不重要了”。因为,既然“分数不重要”,你就完全可以不要分数,别人愿意争分数,让别人争取好了。作为学生,你可以整天地玩耍或者随心所欲地阅读;作为教师,也可以悠闲自得,可以只看着开放的阅览室;作为家长,也不必整天为孩子操心,和孩子斗嘴了。你能做到吗?如果做不到,又是为什么呢?
分数,并不只是学生知识的水平展示,它最起码表明了学生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在学校学习的效果。如果一个学生整天上学,却拿不出应有的分数,就像一个农民整天在地里干活,却打不出粮食;就像一个矿工整天呆在矿里,却挖不出一筐煤来;就像一个家长整天在外面忙活,却挣不到一分钱回家。我们谁会说“对农民来说,粮食不很重要。对矿工来说,出煤多少不重要。对家长来说,挣多少钱不重要”呢?
可能有些学生也在学习了,分数没有别人的高,这虽然不能说这个学生不好,但最起码我们可以说,他的学习效率不高。他或者是学习的劲头不强,或者是学习不得法,或者说他的学习能力还不足,或者说他的学习品质还不够,或者说他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培养。这也正是学生需要学习、需要“分数”的最基本理由。这也是目前新课改的最基本初衷。新课改,并没有说“分数并不重要”,要改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高分数。
学习,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分数也不只是死记硬背的结果。现在的中考、高考,也不是单纯地考试学生的死记硬背。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不仅体现了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的基础,而且也体现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只要稍微为国家和社会着想的教师都会发现,现在的考试和“分数”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之所以有人会说“分数不是很重要”,原因就是有人把“分数”仅仅当成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把学生的学习当成了死记硬背。这样的“分数”的确不重要,而且不应该提倡。当我们发现学生的分数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警觉了,学生的分数低,是否是因为学生得赶紧不足?是否是因为我们老师讲的不对了?是否是我们老师教得不得法了?是否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是否是学生的学习不得法?是否是学生答题时候心理过于紧张了?为什么应该学会的,我们也都讲了,学生也都练了,却能考不出成绩来呢?如果一个农民,照样耕种,照样施肥,照样浇灌,却不长粮食,他们也会想一想,是否耕种不适时,施肥不够足,浇灌不及时?他们绝对不会说“打不打粮食不重要”吧?
陶行知的教育教学,就不用说了,他教的学生绝对不是只读书不出成绩的,之所以陶行知很有名气,就是因为他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教育人才,而且并不是不出“分数”的教师。陶行知绝对不是领着学生玩的,他自己的出国留学也是要靠“分数”的。他所教的学生,当老师也不能不出“分数”,如果不出分数,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洋思中学,十年前我就去过。不“死抠课本”的学校和学生,不见得比他们阅读理解得深;整天“开放阅览室”的学校,整天泡在阅览室里的学生也不见得比他们读的书要多。他们学校的核心理念就是“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他们提倡的教学方式是“先学后教,当堂巩固。”他们出“分数”的绝招是“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他们的办学特色是“狠抓后进生,只要后进生也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就是教师的成功。”我没有看到那里的老师只是逼着学生“抠课本”,而是循循善诱地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我也没有看到学生“不阅读,不思考”,而是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而更多是却是参观后对自己一辈子教育教学的启发。
其实,我们说好说坏都没有用处,有绝对说话权的,是洋思中学所招的学生,我们的确应该“听听孩子们的诉说”。我们作为成年人,更重要的是会想一想:他们既不是靠行政命令划片招生的,也不是学校花钱买来的学生,而是来自全国各地自觉自愿拿着高学费去上的,靠他们缴费所建起来的豪华高级的校舍,就是最好的见证。如果学生是被逼迫“死抠课本”的话,捞不着进学校阅览室的话,尤其是他们不愿意呆在那里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不去,或者回到自己的家乡读书。却为什么还要在那里死受罪呢? 我们且不谈论这样的全国招生是否合理,这样择校家长是否值得赞赏,而这趋之若鹜的招生形势,最起码能够说明这样的教育是受社会、家长和学生欢迎的,不然的话,怎么还能有那么多的学生在那里花那么多的钱去读书呢?学校的校舍和设备怎么会比我们的都好呢?会招致那么多的教育工作者前去参观访问呢?难道这不值得我们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吗?难道不值得我们那些把学校办到招不上学生校长和老师的好好思考一番吗?
我也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家长,我也担心孩子只是关注分数,而耽误了孩子的一生,但更让人担心的是:孩子想上大学上不去,想找工作没文凭。难道你不担心吗?
分数如此重要,不是别的原因,关键在于考试“分数”的公平性。你想一想,难道现在我国整个社会上还有比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公平的东西吗?如果“分数”不重要了,那么,我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还会靠什么来评价和选拔我们的学生呢?文革期间仅凭一手老茧就可以上大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而靠关系走后门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也不会受人欢迎的;那些没有“分数”却可以花大笔的钱买通关系,送孩子上大学的,我想我们当老师的并不愿意它成为整个社会的教育现实。那么,你说,我们教出来“分数”到底还该不该“很重要”呢?如果“分数”不重要的话,你想一想,平民百姓们还有出头之日吗?
尧舜禹时代,国家人才靠自荐;两汉前后,人才靠举荐。最终都搞得“寒门之弟无出路,朝堂之上无寒门”。隋唐发明了科举制,才真正为普通老百姓找到了出人头地的读书做官的门路,而且这一制度,一下子就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今天,原因就在于它的公平合理性。文革期间搞过招生制度的改革,到头来不仅是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让国家科技人才水平倒退了几十年,改革开放之前就首先恢复了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在学校,就是在国家招聘公务员,工厂企业招聘职员也都是要靠“分数”,原因就在他不仅能够筛选人才水平,而且可以相对的来说更加公平。你能说“分数”不重要吗?
应该说,尤其是在我国的现有国情之下,用“分数”来衡量和评价学生是唯一公平的标准了。高考的各项所谓“加分”在逐年减少,不正是说明了考试“分数”的重要吗?而只有那些靠关系、找门路、有钱财的人,还在期望着更多的“分数不重要”的理论来做支持,以便他们浑水摸鱼,蒙混过关。你说不是吗?
分数,既然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就不应该说不重要。辩证地说,考不出分数,一定不是好学生;而有了好分数,不一定是好学生,但有好分数总要比没有好分数的水平更高一些,最起码说,这些学生不仅是学了的,而且是学有所得的。
分数,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获得,我们既可以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科学学习方式。应该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能得到一定的“分数”,却永远达不到最高的“分数”。如果我们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有益的学习品质,那么,我们就应该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换之以新的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如果我们感觉到死记硬背对学生没有好处,对学生的将来没有益处,对国家的未来没有好处,那么,我们就应该提倡教学改革,应该支持那些走在前面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趟出路子的人,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之处,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而不是吹毛求疵,只是看到他们“没有开放阅览室”,就求全责备。如果你能够将学生培养得很优秀,我想你的学生一定会考出比洋思中学还高的分数。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应该感谢“丁丁”老师的话题,我是借题发挥了,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