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您好!
看到您辛勤的为工作室忙碌,感到世界真是温暖,但自己才疏学浅,一直从中学到知识不能付出,很是惭愧。
李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您。
前几天参加一个“爱心传递 父母成长课程”像是被洗了脑似的,直到如今不知该如何对待?它宣传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希望人们以弟子规教导自己的言行。观看几位大家(蔡礼旭、王财贵、周泳彬等)的演讲片,氛围很好,像随时播放爱的真谛,时时有感恩的心,饭前祈祷感恩词,课前见老师鞠躬等,给了我深深的反思,当时觉得,如果全社会要都是这样祥和,我们的教育该怎样做才能达到?
在学校里,学生越来越难教化,“读书明理”让学校家长抛到了脑后,孝道,尊师在一些学生心里根本没有概念。但我回来与朋友交流觉自己成了另类,我成了被孔孟思想占据脑子的人。
暑假,我打算陪小孩(12岁)认真学习论语、大学、老子等国学经典,李老师,我这样是不是有些走火入魔,有必要吗?
希望得到您的指点,李老师,您对国学有很深的研究,希望李老师对这几部著作稍作点评,如果小孩学习应怎样最好。谢谢。
丁翠青
丁翠青老师:您好!
学习国学和进行国学教育,这本身没有错,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内容,本身也是国学,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增加了一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的内容。中国人,尤其是对自己后代的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传统的东西的,不然的话,就不叫中国人了。
至于现在所大力提倡的国学教育,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要把“国学”与“古董”区分开。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东西都是很不错的,起码说是很有价值的,是值得珍惜的,也是应该很好的去研究的。就像我们挖掘出一件古代的铜鼎,我们要珍惜它,要研究它,甚至也应该从中获得以求启发,来推进现在的铸造、冶金、艺术,甚至包括现在的教育,但我们绝对不可能把那个古鼎用来煮饭,如果谁用古鼎来煮饭,可能很少会有人来吃这个饭的,尽管在远古时期我们中国的祖先就是用鼎来煮饭吃的。也就是说,古董值得珍爱,但不能拿来直接用应用。我们可以从中进行研究学习和探讨,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欣赏。我们现在用的各式各样的灶具,其实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煮饭用具,它就是在古鼎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而来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推行国学地受到嗤笑,原因就是没有分清“古董”和“实用品”的区别。直接开口闭口《三字经》|《弟子规》,看起来好像是在推广国学,实际上那只是在摆弄意见“古董”,谁会当真呢?
学习国学,推行国学教育,首先我们作为当教师的,要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国学经典,把他们吃透,尤其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研究它的价值和作用,更重要弄清楚,它在现实社会的落实方式与方法。这一点很重要,没有这一步,就只能像是从市场上淘来一件古董,就拿到家里当饭具,有谁会买你的账呢?
国学经典是否该学,不能因为自己是否“觉自己成了另类”来判断,当初孔子周游列国,也并不见得到处受欢迎,反而也是很“另类”的,《论语》中就有这样一个记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
孔子对自己恢复周礼的信心不因为自己的困境而怀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子罕》)
学习和研究国学,也是我现在的主要内容。我正在深入研读国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从中深入挖掘对现实有意义和作用的东西。
丁老师,如果你能体会出孔子的心情和信心,你就不会感到学习和推行国学的困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