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教师心得 > 教学论坛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学“国学”别成了“古董”         ★★★
学“国学”别成了“古董”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29 更新时间:2010/7/3 17:42:51

 

老师,您好!

看到您辛勤的为工作室忙碌,感到世界真是温暖,但自己才疏学浅,一直从中学到知识不能付出,很是惭愧。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您。

前几天参加一个爱心传递 父母成长课程像是被洗了脑似的,直到如今不知该如何对待?它宣传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希望人们以弟子规教导自己的言行。观看几位大家(蔡礼旭、王财贵、周泳彬等)的演讲片,氛围很好,像随时播放爱的真谛,时时有感恩的心,饭前祈祷感恩词,课前见老师鞠躬等,给了我深深的反思,当时觉得,如果全社会要都是这样祥和,我们的教育该怎样做才能达到?

在学校里,学生越来越难教化,读书明理让学校家长抛到了脑后,孝道,尊师在一些学生心里根本没有概念。但我回来与朋友交流觉自己成了另类,我成了被孔孟思想占据脑子的人。

暑假,我打算陪小孩(12岁)认真学习论语、大学、老子等国学经典,老师,我这样是不是有些走火入魔,有必要吗?

希望得到您的指点,老师,您对国学有很深的研究,希望老师对这几部著作稍作点评,如果小孩学习应怎样最好。谢谢。

丁翠青

丁翠青老师:您好!

学习国学和进行国学教育,这本身没有错,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内容,本身也是国学,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增加了一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的内容。中国人,尤其是对自己后代的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传统的东西的,不然的话,就不叫中国人了。

至于现在所大力提倡的国学教育,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要把“国学”与“古董”区分开。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东西都是很不错的,起码说是很有价值的,是值得珍惜的,也是应该很好的去研究的。就像我们挖掘出一件古代的铜鼎,我们要珍惜它,要研究它,甚至也应该从中获得以求启发,来推进现在的铸造、冶金、艺术,甚至包括现在的教育,但我们绝对不可能把那个古鼎用来煮饭,如果谁用古鼎来煮饭,可能很少会有人来吃这个饭的,尽管在远古时期我们中国的祖先就是用鼎来煮饭吃的。也就是说,古董值得珍爱,但不能拿来直接用应用。我们可以从中进行研究学习和探讨,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欣赏。我们现在用的各式各样的灶具,其实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煮饭用具,它就是在古鼎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而来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推行国学地受到嗤笑,原因就是没有分清“古董”和“实用品”的区别。直接开口闭口《三字经》|《弟子规》,看起来好像是在推广国学,实际上那只是在摆弄意见“古董”,谁会当真呢?

学习国学,推行国学教育,首先我们作为当教师的,要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国学经典,把他们吃透,尤其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研究它的价值和作用,更重要弄清楚,它在现实社会的落实方式与方法。这一点很重要,没有这一步,就只能像是从市场上淘来一件古董,就拿到家里当饭具,有谁会买你的账呢?

国学经典是否该学,不能因为自己是否“觉自己成了另类”来判断,当初孔子周游列国,也并不见得到处受欢迎,反而也是很“另类”的,《论语》中就有这样一个记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

孔子对自己恢复周礼的信心不因为自己的困境而怀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子罕》)

学习和研究国学,也是我现在的主要内容。我正在深入研读国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从中深入挖掘对现实有意义和作用的东西。

老师,如果你能体会出孔子的心情和信心,你就不会感到学习和推行国学的困难了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