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以御今有
[原文] [注释]
视之不见,名曰“夷”; 夷,消灭。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少,稀少。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读bó,用手抓取。微,隐藏,没有。
此三者,不可至诘, 诘,读jié,追究。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读jiǎo,通“皎”,清晰。昧,昏暗。
绳绳兮,不可名, 绳绳,读mīnmīn,长长不绝的样子。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
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恍惚,模糊不清,隐隐约约。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御,驾驭。今有,眼前的事物。
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始,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纪,准则。
[释文]
一般的客观事物,都是可以从色、声、形三方面来感觉到的,而“道”却看也看不见,这就叫做“夷”;听也听不见,这就叫做“希”;抓也抓不住,这就叫做“微”。道不是以这色、声、形这三种状态而存在的,我们无法直接用感官探究它,所以说,道是混沦为一体的。
道的整体,从上到下,既不光明清晰,也不昏黑阴暗,就好像长长的绳子,纷纭不绝,连贯不断,让人不可述说描摹。因为,道就是从客观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规律,所以它就已经脱离了事物的外在现象而存在,这就是表明了一经抽象的客观规律是无法形象描述的基本特点。
事物的客观规律,一旦被抽象出来,就是一种不具体不形象没有实物存在的状态,这就会给人一种隐隐约约,模糊不清,闪烁不定的感觉。好像你即使迎着它走上去,你也看不到它的头,跟在它的后面你也看不见它的尾。
掌握已经形成的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是为了能够认识、驾驭和分析面前具体的事物,就是为的研究和分析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
[解释]
本章是老子对“道”的特点和意义的一段非常形象而又生动的具体表述。
开章第一句,就先以一般事物都具有的颜色、声音、形状等具体可感的特点与“道”的抽象性的“夷、希、微”的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不可直观性。这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一个难点。
认识客观事物,有两种方式,一是具体客观地,通过眼睛观看、耳朵聆听和用手触摸,来感觉事物的特点和性质,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另一种方式就是从事物的本质入手,总结归纳事物的规律性、本质性,来分析和理解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具体可感,但需要耗费的时间、客观条件和精力也多,而理性的认识和感知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需要的空间就会少得多了,因为它已经去掉了具体可感的颜色、形象和声音,只剩下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像计算机存盘一样,同样的信息资料,用图像和声音的方式储存,需要的空间往往都是文本形式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几千倍。可以说,理性认识是一种源于感性认识却高于感性认识的高级认识形式。
小学生的学习,突出的是客观、形象和生动,不然的话,小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既生动又形象地来讲解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但是小学的老师也不能忽视对小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中学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另一个阶段了,学生基本上可以进行抽象思维了,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抽象特点是可以接受的了。如果这个阶段还是用形象、客观、生动的方式来教学的话,学生的大脑使用量就可能不堪重负了。这时必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相当于把教学的知识从图片、声音压缩成文本形式,学生不仅学得容易了,记得也就牢固了,而且还逐步形成了首相的思维能力。而现在的中学生往往就是在抽象思维能力这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滞后现象,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完全靠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和模式,导致学习效率低,压力大,学习没有兴趣。
“不可致诘”和第一章中的“不可道”、“不可名”一样,都是客观规律不可描摹的基本特点。在客观事物的色、声、形被抽象掉后,剩下“不可致诘”的事物本质属性,所以就说是“混而为一”了。这“混而为一”的本质属性,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在老子的时代,由于科学研究条件的滞后,不可能直接把握若干事物的客观属性,所以老子也只得用形象地比喻来描摹这些规律了。
在老子得出道的“不可致诘,混而为一”的这一基本特点后,又进一步应用形象描摹的方式来阐述“道”产生和应用的基本方式和规律。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并不是说客观规律的这一整体的“上”是怎么样,“下”又是怎么样。这其上其下,在古文中是一种互文的方式,就是说,上也是这样,下也是这样,同时,上也是那样,下也是那样。就是说,客观事物的规律,其整体上下,不皎不昧,就是后面继续交代的“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复归于无物”,这就说明客观事物的规律的产生的基本方式和结果。小学教学中,大多都需要运用事物做教具,运用声像设备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道理;而中学生,大多只需要讲解,分析,归纳和推理就可以了,至多就是做一些实验而已;而到大学,可能老师讲学中就很少会拿出具体的事物来教学了。科学的研究中,对新的事物进行探究的时候,也同样要靠具体的事物来演示和实验,而在探究清楚其基本属性并形成规律后,就只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推理了。
老子在最后讲的就是客观规律的意义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就是掌握基本规律的价值。这里的“古”和“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和现代,“古道”是指已经形成的规律;“今有”是指我们现在面前的具体事物;“古始”也是指的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是一个表示前后动词的目的关系。掌握了已有的规律就是为了能够认识和驾驭事物,就是为的能够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这就是“道”的最根本的价值。
[主旨]
客观事物的规律尽管让人难以描述,不可言,不可道,不可致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客观事物中使其抽象出来,使其复归于无物,只有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我们就可以认识和理解更多的事物,来驾驭和管理好这些事物,并且可以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并进而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
[要义]
1、从现象到本质,注重抓住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色、形、声,是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我们仅仅从这些外在的表现是很难判断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所以,老子说:客观规律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诘”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他的客观规律都是将其外在的非本质属性抽掉之后剩下的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才是“混而为一”的。
由此,判断事物时,我们也必须抛开其外表,着重于其内在的规律性,也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我们才能根据其认识更多的事物,分析和理解我们面前的各种现象,解决客观现实中的矛盾等等。我们不能说只要有面有腿的就是桌子,也不能说桌子就是红色的或者是黄色的,因为这些浮在表面的现象并不是桌子的本质属性。
学生在学习中,也是遵从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来进行的。小学生还是主要靠事物的外表现象来区别一事物与它事物,所以小学教学更注重形象生动,通过形象来把握客观规律;初中的教学,则更注重实例性,通过大量的客观实例,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还是靠归纳和演绎的推理方式,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性;高中生已经进入成人的状态,思维的形式也是应该达到了一定的高峰,就是理性思维,这其中包括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这种理性的思维依靠的主要就是思维的抽象能力。只是靠形象思维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尽管形象思维能力还很重要,还有其创造性的基本功能,但在扩大思维范围,积累更多的信息资源上来说,抽象思维要简洁和直接的多了。
2、抽象,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方式,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最高形式。
抽象,通俗地说,就是将客观事物的外在表象抽去,只留下能够表达事物本质的东西。对具体的事物来,就是形成概念;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就是找出其中的规律和法则。这就是老子说的“复归于无物”,成为“无状之状”,“无物之像”,让人感觉好像无以言表,“绳绳兮不可名”,并且看不见摸不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抽象,就已经脱离了事物的外表,脱离了具体的事物,只剩下事物的本质。汉代学者严遵说的:“无状之状,无所不状;无象之象,无所不象。”这也正是抽象的基本特点。就像我们说的“桌子”,它已经就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张书桌、或者饭桌,它既没有确定的颜色,也没有确定的形状,只可说是一种有腿有面可以摆放东西并且可以在上面工作的家具。当我们说到“桌子”的时候,不是指的任何一张具体的桌子,但又可以想象成任何一种桌子。所以在英语中常常需要在这样的名次前加一个不定冠词“a”,特指的具体事物前面就要加定冠词“the”。小学的算术1+1=2,就是一种抽象,它已经不需要再拿两个苹果来比划了,而中学的代数a+b=c,就是更是一种连具体的数量也没有了的抽象。
抽象,又是一种最简化的认识方式。它舍去了客观事物的外在表象,1+1=2,要比一个苹果再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来的简洁;而a+b=c,所包含的意义要比具体的算术更加丰富。所以,道就是,以用很简洁的言语来表达和描述那些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一个人如果一直只是用形象来进行思维的话,他的大脑中就只能装得下有限的几种事物,思维的速度也就大受限制。这一点在电脑的制作原理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电脑是把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先简化成为0和1,其实就是“有”和“无”两种现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描述和推理,从而很快捷的回答人们想知道的结果。
从小学到大学,人们的不断学习,并不是为了积累那些死的公式法则,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些知识来训练大脑的简化客观事物和知识的能力,其实,就是训练抽象的思维能力。大多学习跟不上的学生,也大都是因为简化能力不足而学不会越来越抽象的知识。当人们的大脑学会了压缩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学会了简化庞大的知识体系,那么,他的大脑就有时间来思考更多的道理,也有更多的空间来观察更多的现象,也有更多的精力来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所谓聪明,就是在某一方面学会了简化和压缩,掌握了更多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并且仍有空间进行思索这类的问题,这样的人,就会显得聪明。教育,学习,其中之一的功能,就是使人学会简化从而变得聪明。
3、客观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并且可以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服务。
老子虽然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这十四章中还说,“不可致诘”,它只是强调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很难把握的抽象性,但并不是不能把握,而且老子更强调要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能“御今之有”,二是“能知古始”。
“御今之有”,就是驾驭我们眼前的客观事物,就是学会使用和利用我们面前的具体东西。这也可能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情。要驾驭汽车,必须进驾校,学习驾驶。学习驾驶,就是认识汽车的本质属性和行驶的规律及其规则,只有汽车的本质属性和驾驶的基本规律规则明确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做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有文化的人,可以做有文化的事情;有技术的人可以做需要技术的事情;学会了总结规律的人,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有明确事物的规律性才可以驾驭事物。
“知古始”,就是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就是知道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我们很多人不仅想知道自己的钱从哪来,往哪用,也更想知道我们人类是从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也更想知道,世界从哪来的,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一切也都是靠事物规律的研究和发现。任何一个人,都不仅只是想知道如何驾驭事物,也都更想知道自己周围的事物的来龙去脉,当自己周围的事物来龙去脉很清楚的话,自己就会安心一些。比如,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的话,可能会一直耿耿于怀,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发展如何的话,也会一直忐忑不安。
一个人既能“御今之有”,又能“知其古始”,就是一个能人,一个圣人,就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了,只要你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故事]
轮扁论道
一天,齐桓公正在厅堂上读书,一个叫轮扁的木匠在堂下制作车轮。
忽然,轮扁放下手中的凿子,对齐桓公说,:“敢问国君,您读的是什么书?”
齐桓公不屑的看了他一眼,说:“圣人之书。”
轮扁并不在意,继续问道:“敢问这位圣人还活着吗?”
齐桓公说:“早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国君读的书也就是古人的糟粕了?”
齐桓公听了很生气,喝斥道:“寡人读的是圣贤之书,一个工匠怎么能随便议论呢?你如果能讲出个道理来,那就作罢,你要是讲不出道理来,我要砍掉你的脑袋。”
轮扁说:“用我做车轮的手艺打个比喻,轮上的榫眼做得太宽就会松滑脱落,做得太紧,榫头就很难安装进去,只有不紧不松刚好。榫眼与榫头的大小分寸,我心中自然清楚,我手里做出来的东西正好就是我心里所想到的,但却无法用言语说出来,所以,我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学会制作车轮的手艺技巧,现在我七十多岁了,还要制作车轮呢。”
轮扁接着说:“一个人口中所说的,不一定就是他心中所想到的,心中所体味到的玄妙道理,是很难用言语来描述出来给别人听的,更难以写出来了。古人已经死去了,他所不能言语的道理也同样死去了,留下来的书,也只能是古人的糟粕了。”
麦当劳的启示
克罗克原来的生意,是辛苦地经营着销售混乳机的小公司。混乳机有些销路,但发不了大财。
1954年,克罗克在加利福尼亚洲的圣伯纳地诺城遇见了当地一家餐厅的老板——麦当劳兄弟。他们要买8台混乳机,还从来没有人一次买过这么多台混乳机。克罗克决定亲自去看一看这对兄弟餐厅。
他来到麦当劳的餐厅,就看出麦当劳兄弟拥有的是一座金矿:络绎不绝的顾客排着队抢购15美分一个的汉堡包。他带点儿惊讶地问麦当劳兄弟为什么不多开几家这样的餐厅,哥哥马克摇摇头,指着餐厅后面的那个小坡说:“你看到上面那幢房子了吗?那是我的家,我喜欢那边。如果我们开了连锁餐馆,我们就不会有闲暇回家了。”
克罗克意识到,只要能够把麦当劳兄弟的经营模式总结出来,就可以在全国各地进行连锁,那时候发大财的机会就来了。麦当劳兄弟很快就答应给他在全国各地开麦当劳分店的经销权,条件是抽取5%的利润。克罗克全身心地投入,向麦当劳兄弟学习作美味汉堡包的秘诀,同时也改善了他们管理经营中的不足之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品种和模式。
1955年4月15日,克罗克拥有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芝加哥郊区开张。到1960年,一共有228家麦当劳餐厅分设各地。1968年前,每年大约有100家陆续开张,以后递增的速度越来越快。麦当劳餐厅在美国现有5544家,在包括非洲在内的其他国家共有6739家,克罗克拥有的财产已达3.2亿美元。
当有人问起克罗克经营之道时,他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利用反馈信息,来总结其中的规律,只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就可以形成模式和规模,以后继续做事情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