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没身不殆 [原文] [注释] 致虚极,守静笃。 致,把……加于身上。笃,读dǔ,坚定。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作,兴起。以,依照。复,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众多的样子。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恢复原本的生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常,永恒的规律。明,明智,明理。 不知常,妄作凶。 妄,任意,随便。凶,不吉利。 知常容,容乃公, 容,宽容。公,公正,公平。 公乃全,全乃天, 全,完整,完备。天,自然。 天乃道,道乃久, 道,规律,法则。久,长久。 没身不殆。 没,读mò,没身,终生。殆,读dài,危险。
[释文]
让自己的心境空明,虚心无欲到极致,让自己的神魄宁静到异常的坚定,面对着蓬勃生长的万物,我们就可以从万物循环往复的变化中来观察和分析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
世上万物,都像多年生长的植物一样,春夏枝叶纷纭茂盛,秋冬又要落叶归根,在经过一定的生长周期之后,都要回到自己生命的原始状态。当落叶归根的时候,植物的生机就处于了一种宁静状态。宁静就是从新开始孕育新的生机,从新循环生机。
循环往复,恢复原本生命,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明确了这一规律和法则,就可以叫做明智明理。
不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不遵守自然法则,就会妄加作为,就容易搞出乱子。
明确了规律和法则的人,就可以理解和包容一切;
能够包容悦纳一切的人,就会坦然公正地对待事物;
能够坦然公正的人,做事情就会妥善周全;
考虑妥善周全的人,就符合了自然的法则;
能够符合自然法则,就能够遵循自然规律;
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和法则办事,就能长久不衰,终生平安,免遭厄运。
[解释]
十四章讲“道”是什么样子,十五章讲“善为道之士”是什么样子,本章就讲“怎样才能得道”,怎样才能成为“善为道之士”。
与其他章节不同,本章开头直接提出了“为道”的基本原则,就是“致虚守静”。一个人能够做到清心寡欲,静心明理,就可以说是“善为道之士”了。
诸葛亮教导他的儿子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是对老子观点体会最深的心灵了。谁能在熙熙攘攘地环境中清静自为,虚怀若谷,谁就不会心烦意乱,患得患失,就能敢于面对困难,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复”是老子得“道”的基本方法。谁也很难直接告诉你自然的规律是什么,自然的法则是什么。但这并不是说自然规律和法则就无从谈起,无所发现。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事物的反复循环的演变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发现的规律就是“各复归其根”,他总结了一个事物变幻的基本法则,就是“复命”。他用植物的生命经历,来描述了“复命”的过程:一粒小麦种下了,长出了绿苗,长成了麦秸,然后,抽穗,开花,结实,到枯死的时候,就是小麦的“归其根”的时候,小麦又变成了小麦籽粒,这就是“复命”,它又回到了生命的开始状态。
不过,老子这里只是举出了一个发现规律的例子,并不是说明所有的自然规律和法则都需要这样去做,大自然远远不止“复命”这一个规律。
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完全可以借鉴老子的“观复”的方法:读课文,就是通过一篇篇的范文阅读,来理解文章的表达和写法;做练习,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题目,观察出反复出现的规律,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测验和考试,通过反复出错和更正,来形成正确的答案和认识。
掌握了规律,就会有好处。“善为道之士”不是做给人家看的,而是自己深受其益的。那么,老子就运用了顶真的句式,简练而又生动地说明了,清心寡欲,宁静淡泊,明白事理,坦然公正,周全思考,掌握规律,遵循法则的好处,最终以至于“没身不殆”,让你终生脱离厄运。
[主旨]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界循环往复的现象,来进行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探讨和研究,从而掌握人类自身的福祉。
[要义]
1、致虚守静。
人的心境原本都是空明宁静的,只因为出生以后,名利引诱,私欲熏心,慢慢使得心灵蔽塞不通,蒙昧无知,以至于深受其害。
做学问,更不能带有成见,必须致虚守静,以恢复心灵的清明。有一个清明的心灵,才会准确地感受事物展现给我们的法则和规律,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2、探求自然规律。
任何事物,都具有循环往复的变化发展规律,这也给我们探求自然规律和掌握基本法则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事物的变化有一个总的规律:由动到静,由静到动,循环往复,推陈出新。
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既不必忧心忡忡,也不必忙忙碌碌,就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注重事物的发展。
老子的时代,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只能观察到的天体和动植物的循环往复规律,很难看到事物微观变化中的发展。但我们完全可以在老子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探求发展规律。
[故事]
王戎观虎
王戎,是西晋琅玡临沂人,晋代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小时候,有一次和小朋友一起到宣武场观看老虎。
宣武场的围栏内,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好像没有了力气一样。仔细一看,老虎的爪子被人打断了,牙齿也被人拔掉了,没有一点让人害怕的地方。
王戎问旁边的伙伴:“看那老虎,你害怕吗?”
伙伴回答说:“这就像一只死老虎,我怎么会害怕他呢?”
王戎说:“不。它之所以看起来像一只死老虎,是因为它还没有苏醒过来。它一旦醒过来,样子会比平时更加可怕的。”
伙伴不屑一顾地说:“难道你害怕了?反正我不害怕。”
正在这时,老虎苏醒过来了。它慢慢地爬起来,睁着一双愤怒的大眼睛,环视着四周。又不断地用嘴巴舔舐着自己的爪子,似乎在准备着随时进攻自己的目标。
忽然,老虎大吼着向栏杆扑了过来。它的吼声特别的大,震天撼地,几乎要把人的耳朵震聋。它攀爬在栏杆上,对栏杆外面的人不停地吼叫着,不断地用自己的早已被弄断地爪子抓挠着栏杆,样子显得十分凶恶可怕。
老虎的吼叫,不断地撞击栏杆,让刚才还谈笑自如的人们大惊失色,纷纷惊慌逃脱。有的摔倒在地上,有的只顾乱喊乱叫……
这时候,王戎却仍旧安详镇定地站在那里,仍旧在那里看着老虎咆哮和抓挠,一点害怕的神态也没有。
当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那样镇定时,王戎说:“害怕,都是自己在吓唬自己,老虎已经受了伤,还圈在栏杆里,看清了这一点,不仅不可怕,还可以观察老虎威风凛凛的样子呢。”
数学家的眼光
二战期间,美军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每天都有成千架轰炸机呼啸而去,返回时往往损失惨重,很多飞机被击穿坠落。
美国空军对此十分头疼:如果要降低损失,就要往飞机上焊接较为厚重的防弹钢板;但如果整架飞机都焊接上钢板,飞机的速度、航程、载弹量等都要受到影响。
怎么办呢?空军请来了数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沃尔德的方法十分简单。他把几十张飞机中弹统计表发给飞机地勤技师,让他们把每架飞回来的飞机上中弹的弹孔位置报上来,然后自己铺开一张大白纸,画出整架飞机的轮廓,再把那些统计表中的弹孔一一填画上去。画完之后,大家一看,飞机浑身上下都是窟窿,只有飞行员座舱和尾翼两个地方几乎是空白。
沃尔德告诉大家: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这张图明显不符合概率的分布规律,而明显违反规律的地方往往就是问题的关键。没有中弹的位置,就是最重要的地方。
飞行员们一看也就知道了:如果座舱中弹,飞行员就完了,尾翼中弹飞机就失去了平衡就会坠落,大凡这两处中弹的飞机,多半就飞不回来了,难怪这两个位置的统计数字是一片空白。因此,结论很简单,只需要给这两个地方焊接上钢板就行了。
这块钢板,就是智慧,也就是老子说的“万物并作,我以观复。”在“观复”中找到规律,也就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