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功遂事成 民谓自然
[原文] [注释]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最好的,至上的。之,指代领导者。
其次,亲而誉之; 亲,亲近。誉,赞誉,赞美。
其次,畏之; 畏,害怕。
其次,侮之。 侮,轻慢,欺侮。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诚信,相信。
悠兮,其贵言。 悠,神秘,捉摸不透。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遂,称心,如意。
“我自然”。 自然,本来就这样的。
[释文]
最好的领导管理者,其属下是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属下会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属下会畏惧他,害怕他;更差一点的,属下就会轻慢他,欺侮他。
其实,作为领导者不受尊重的主要原因,就是领导者的诚信不足,属下自然就不肯相信他。
作为领导者,最好是神秘而让人捉摸不透,不轻易地表态或者发号施令。 等到人们做好了事情,取得了成功的时候,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解释]
老子顺接前一章“致虚守静,复观自然”,在这一章里以为官从政为例,重点讲述了得道“无为”的真正含义和做法。
老子将做事情,尤其做领导搞管理,划分成为四个等次:最好的,是老百姓不知道的;次等的,是能够让人亲近和赞美的;再次等的,就是让人害怕畏惧的;最差的,就是当面轻慢,背后侮骂的。也就是我们平常评价领导时,所说的“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四个等级。
可能我们一般人会认为,能够得到老百姓称赞的,就是最好的父母官了;但在很多官员的心里,却会认为最能让人害怕和畏惧的,才是有能耐的官。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要给自己树立起权威。
而老子,却根本不买这个账,他从自然发展的规律出发,认定事情是老百姓自己做的,成功与否,决定与老百姓。这和毛泽东的观点一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老子不仅不买当官的账,而且也找出了老百姓不能尊重领导的原因:就是领导干部不能守信。领导干部,自以为是,信口雌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所以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就会不尊敬,不服从,甚至反抗政令和欺侮领导。
“悠兮,其贵言。”这是老子给领导干部最好的忠告。神秘莫测,捉摸不透,少说大话,少许诺,多办实事;少发号施令,注重调动群众的自觉能动性,发挥群众的智慧的能力,这是为官之道的秘诀。其实,这已经有很多成功的领导经验证明了。
为了让人更加明白“贵言”的道理,老子在文章结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老百姓在事情成功的时候,都乐滋滋地说:“这就是我能够做到的,我本来就这是这样的。”这样的结果,他们以后还会没有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吗?
这里更深一层的意思是,真正的“贵言”,不是为了省事或者不做事,而是调动群众的自觉主动性,让群众发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主旨]
遵循规律,谨守言行,按规律办事,不张扬,不居功,一切以为自然而然。为政,即可让老百姓自觉自为,国泰民安;为人,即可让人心安理得,谓我自然;处事,即可随机应变,功遂事成。
[要义]
1、为官之道:悠兮贵言,不扰民。
“悠兮,其贵言”是为官从政的最高境界。
可能很多人为官一方,就想得到这一方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也有不少的人更想让人们惧怕自己,惟命是从;而真正想为民出力让民受益却是并不让人们知觉他的存在,就像做好事而当无名英雄一样,这样的为官境界的确是很高。
为官,无非就是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让社会正常运转,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各得其所。这样,为官之人首先要有一个清心寡欲的心志,就是做官并不要为自己的谋取权力和经济上利益,也不需要百姓为自己歌功颂德,牟取名声上的利益;而是通过自己的作为,调动老百姓的自觉性去做事情,提高和增强老百姓的思想品德和能力,让老百姓在劳作中培养和体会自己的才智与能力,这样才会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长治久安。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了新中国,可谓我们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他老人家不仅让我们感到可亲可敬,同时也给我们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依赖。这就是老子的“亲而誉之”。他老人家去世的时候,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有一种天塌地陷的感觉,人民就像是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毛泽东的去世给我们的精神世界留下了极大的空白,使得我们在后来的三十年中好像找不到精神支柱了。如果毛泽东老人家在世的时候,给中国人民形成的是一种“中国人民思想”,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三十年的崇拜缺失、思想混乱的局面了。
言必信,信必果,这是为官之道的核心。让人“畏之”,甚至让人“辱之”的领导,往往就是信口雌黄,发号施令的。因为不慎言,就会导致很多难以兑现的承诺,失信于人民,终究成为人们的骂柄。
让人“畏之”和“辱之”的领导就是由于缺乏能力,也就只得靠行政赋予的权力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想想过去和现在,有多少让人“畏之”“辱之”的领导,让人们干了多少劳民伤财的事情。
2、处事之道:顺其自然,不强为。
老子讲“为官之道”,其实是“顺其自然”来处事的一个具体例子,对老百姓来讲,“顺其自然”就是“处世之道”。
“处事之道”,其实也是分为四个层次的:最好的,就是顺其自然,不需要格外地刻意地去信奉什么“道”;其次,就是虔诚地信奉一个东西,而且事情做得很顺手,也很得意的,我们会沾沾自喜的,会对自己信奉的规律和法则顶礼膜拜的;再其次,就是对已经发现的规律和法则心怀恐惧,战战兢兢地工作,却成绩平平;再其次,就是对规律和法则进行抵抗和轻慢,胡来蛮干,不得好果。
顺其自然,是最幸福的,是轻松自由的。事情做得轻松自如,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信奉宗教,虔诚膜拜的人,虽然心灵有了归属,可以使自己省去很多烦恼,但是,却需要耗尽时日地顶礼膜拜,占用了很多本该自己享受的时间,特别是一旦发现自己崇拜的宗教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时候,或者是自己崇拜的人物离世的时候,就会一种无所依从的失落感、无助感。
一味地以自己的意志来做事情,或者违背客观规律来博取功名,都是为人不齿的,不是现在,将来也会受到人们责骂的。
莱西有一个产芝水库,几十年前是一个山谷河道,为了防洪抗旱,1958年左右修建了水库,近几年,政府为了开发经济,又把它称作莱西湖,并打出了开发建设生态湖区的旗号,开始了库区的开发建设。生态,就是保护生态,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但政府却为了表现自己的作为,硬是将水库的周围修上了一条环湖公路,再把水库的坡岸要用石墙砌起来。尽管莱西市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月湖公园因砌石墙导致湖水变质的先例,尽管生态专家建议环湖公路最好就是沙土路,堤岸一定不要用石墙阻隔生态延续和连接,可以通过种植适合于湖边生长的水生植物来美化环境和抚养水质,但是政府却仍然在资金相当匮乏的情况下,极力督促硬化环湖路面和围岸工程加快进行。本来是一个既可省钱又可生态的好事情,却硬要打肿脸充胖子的搞人工建设,破坏自然环境。这样的为政,这样的做事,或者是有所隐情,或者是好大喜功,其实都是一种违反自然规律的犯罪行为,将来一定会为历史所证明。
3、助人之道:助人自助,自感成功。
有一个情景,让人难以忘怀:一个学校里有几个家境贫困的孩子,交不起学费,学校里就发动学生和家长为他们捐款。学校搭了一个高高的土台,让几个贫困的学生站在上面,面前放着一个大大的募捐箱,所有的学生和家长一一从捐款箱前走过,并放进几元至几百元不等的钱。目睹这一场景,其实,这不是在捐助贫困学生,这是在羞辱贫困学生,这不是在帮助学生解救贫困,而是在用金钱嘲笑和愚弄这些贫家子弟。
助人,就是让人渡过困难。而最好的帮助莫过于让人树立自信,让人感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让接受帮助的人知道自己得到了帮助,感恩戴德,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掠夺;那些需要让人回报的帮助,更是一种永远还不清的高额利息的精神贷款。
就以教学为例。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不要让学生认为自己一直需要老师来教,自己也能学会。这也是对老子“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最好注解。
实在地讲,知识不是教会的,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如果教师就认为“学生不教就不会学习”,必须教师讲解学生才能听明白,必须教师帮助学生才能成才,那么,结果这些学生就永远不能成材,因为他们永远不能离开老师的指导和教育,只要离开了老师,自己就不会学习,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这样的老师就是最不称职的教师。这样的助人,也是最不人道的助人。
最好的老师,就是在学习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能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学习为乐,那么,这样的老师尽管可能学生并不多么的感激涕零和衷心爱戴,但学生却会感觉的自己的能力和希望,会在以后的生活事业中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和壮大自己。
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自助助人,助人自助。”也许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游历了中国,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所得到的启发。
[故事]
黄帝问政
黄帝为处理政事,劳累不堪,面色憔悴,心情迷乱,他就前去拜访居住在崆峒山上的广成子。
黄帝对广成子说:“听说先生已经达到了道德的至高境界,敢问什么是治理社会的根本法则呢?我想取天地之精华,来滋养五谷,用五谷来养育百姓;我也想用天地阴阳变换之术来挽救生灵,我该怎么办呢?”
广成子说:“你问的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而你所期望掌管的却是对世界万物的任意残害。如果你治理天下,期望的是云气不等待聚集足够,就下雨了,草木的叶子还没有变黄,就开始凋谢了,那么,天上日月的光芒就会越来越昏暗,而那些善于靠自己小聪明来搬弄是非的人也会越来越得志。我怎么能够和你来谈治理社会的根本法则呢?”
黄帝听后,就惭愧地退了下来,放弃了天下政事,自己独处一室,以白茅为席,静坐了下来。
一天,他在静坐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没有君主和官吏,一切都是听任自然。老百姓也都没有私心杂念,不知道迷恋生存,也不知道厌恶死亡;不知道偏爱自己,也不会疏远别人;更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奉承迎合别人;也不会蝇营狗苟地去追名逐利;一切都自然而然,也没有利益和祸害。所以,那里的人不知道什么叫畏惧。投进水里,他们不会淹死;跳进火里,他们不会烧伤;甚至连刀砍鞭打,也不会让他们感到疼痛。他们可以升腾到半空中,就好像脚踏实地一样;睡在空中,就好像睡在床上一样舒服。他们的视线不会被云雾遮挡,听觉也不会被雷电所干扰,心境更不会被喜好所迷惑,连山谷也休想绊住他们的脚步。
黄帝梦醒后,怡然自得,召见大臣说:“我闲居了三个月,清心寡欲,思考调养身体和治理国家的道理,直到昨天的梦境才让我悟到了真谛。”
后来,黄帝又一次去拜访广成子。广成子说:“万物的根本法则是难以琢磨的。我们只要不急不燥,谨慎你的内心,放松你的感官,保持精神宁静,不让精神疲倦,不让形体劳累,身体自然健康,这样就能长生,所以我活了一千二百岁,而身体并没有衰老。世上万物也是这样,天地自有其自然法则,太阳月亮也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与万物和谐相处,万物自会发展壮大。好用巧智,自然就会败亡。如果能够遵守这一法则,为政可以成为明君,为人可以长寿。”
黄帝听了赞叹道:“广成子真可以说是与天地合一了。”
东床快婿
东床快婿,是一个关于东晋书圣王羲之的有趣传说。
晋代太尉郗鉴,与丞相王导有很深的交情,他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美丽,而且多才多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郗鉴就打算从王家为女儿选择一位夫婿。
郗鉴太尉从京口派了一位使者给丞相王导送去一封信,信中说:“我知道您的儿子们都是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的人,你我又是至交,所以,我想在你的儿子中选一个做女婿,不知您认为如何?”
王导看完信,对使者说:“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我的儿子们都在东厢房。你现在就可以到那里去,自己任意挑选好了。”
王导的儿子们听说了这件事,有的赶紧换上崭新的衣服,有的则正襟危坐,做出认真读书的样子,只有小儿子好像什么都没有听见似的,仍旧和平时一样,裸露着肚子躺在东边的床上休息。
使者到了东厢房,看到了小伙子们衣冠整洁,手拿圣贤书,都显得非常庄重严肃。这时候使者也注意到了裸露着肚子躺在床上的公子。他感到这位公子能够自然洒脱地对待太尉选婿的这件事,非常震惊。
使者回去后,禀告太尉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公子都有值得赞赏的地方,他们听说您要选婿,都非常拘谨庄重,只有一位公子仍旧裸露着肚子躺在东边的床上,好像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一样。”
郗鉴稍微思考片刻,说道:“正是露着肚子躺在床上的那位公子最好。我就选他做我的女婿了!你知道那位公子是谁吗?”
使者回答道:“我问了王家的门役,他们说是王羲之。”
于是,郗鉴便将女儿嫁给了王羲之。也成就了一个成语“东床快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