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悔”的真谛
--多听、多思、多想、多看、谨言、慎行
子张想到社会上担任点职务,请教老师应该怎么做。孔子告诉他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一个人身体力行所获得的经验,是直接经验;而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那是间接经验。
“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
“多见阕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之处也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多听、多思、多想、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这是人的一种修养,他奠定了人成功与否的基础。
于是想到了现在的个别小学生,离这种修养的境界很远。在课堂上,老师同学讲一句,他能在私底下接着讲三句,随意插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究其原因,孩子话多,固然与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与早期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日常的交流中,家长鼓励了孩子这种随意插话的现象。有的认为孩子的这种插话证明孩子的思维敏捷,而且说明孩子很有口才。但是这种鼓励忽视了对孩子耐性的培养。其实倾听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作为听众是一个收获的过程:边听边想,进行是非判断,及时取长补短,然后更正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如果平日忽视了孩子耐性的培养,孩子不会去深思熟虑,就会轻易“插话”。
“插话”不同于“发言”,插话更具有随意性,不确定性,更重要的它不合乎规矩和礼仪,是在私底下进行的。而发言是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经允许后的正当交流,它遵守了规矩,体现了礼仪。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提高孩子的修养,老师课堂上倡导的是发言,经过倾听,思考、判断、修正之后的发言。在听老师、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理解对方讲话的重点,并进行判断,从而及时取长补短,补充自己的思考结果。但这需要学生的耐性作为坚强的后盾。所以,这也需要家庭教育做积极的延伸和拓展。
在日常的交谈中,家长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听众。认真倾听孩子讲述关于他的故事,并能真心与之探讨。
其次,给孩子创造发言的机会。在他还没有插话之前,就给他“谈谈你的想法”的机会,把他的插话扼杀在萌芽当中。
第三,忽视孩子的插话,如果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听完,就随意插话了,那么父母在等待之后,继续自己的话题,对孩子的插话不加评论,避免评论所带来的鼓励倾向。
第四,鼓励孩子听时的“专心”。如果孩子在交谈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专心”,那么父母可适当地肯定,让孩子更加明确礼貌的交谈方式。
其实让孩子“谨言”,也并非只在交谈中培养孩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注意让孩子“忍一忍”,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孩子的自我控制的意识提高了。当然也就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了。倾听、思考、判断、观看、行动就多了,而说的少了,后悔也随之少了。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