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家教探究 > 行为教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寡悔”的真谛         
“寡悔”的真谛
作者:Haoshiduom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08 更新时间:2007/7/21 19:19:11

     “寡悔”的真谛

--多听、多思、多想、多看、谨言、慎行

 

    子张想到社会上担任点职务,请教老师应该怎么做。孔子告诉他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一个人身体力行所获得的经验,是直接经验;而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那是间接经验。

    “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

    “多见阕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之处也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多听、多思、多想、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这是人的一种修养,他奠定了人成功与否的基础。

    于是想到了现在的个别小学生,离这种修养的境界很远。在课堂上,老师同学讲一句,他能在私底下接着讲三句,随意插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究其原因,孩子话多,固然与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与早期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日常的交流中,家长鼓励了孩子这种随意插话的现象。有的认为孩子的这种插话证明孩子的思维敏捷,而且说明孩子很有口才。但是这种鼓励忽视了对孩子耐性的培养。其实倾听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作为听众是一个收获的过程:边听边想,进行是非判断,及时取长补短,然后更正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如果平日忽视了孩子耐性的培养,孩子不会去深思熟虑,就会轻易“插话”。

    “插话”不同于“发言”,插话更具有随意性,不确定性,更重要的它不合乎规矩和礼仪,是在私底下进行的。而发言是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经允许后的正当交流,它遵守了规矩,体现了礼仪。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提高孩子的修养,老师课堂上倡导的是发言,经过倾听,思考、判断、修正之后的发言。在听老师、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理解对方讲话的重点,并进行判断,从而及时取长补短,补充自己的思考结果。但这需要学生的耐性作为坚强的后盾。所以,这也需要家庭教育做积极的延伸和拓展。

    在日常的交谈中,家长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听众。认真倾听孩子讲述关于他的故事,并能真心与之探讨。

    其次,给孩子创造发言的机会。在他还没有插话之前,就给他“谈谈你的想法”的机会,把他的插话扼杀在萌芽当中。

    第三,忽视孩子的插话,如果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听完,就随意插话了,那么父母在等待之后,继续自己的话题,对孩子的插话不加评论,避免评论所带来的鼓励倾向。

    第四,鼓励孩子听时的“专心”。如果孩子在交谈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专心”,那么父母可适当地肯定,让孩子更加明确礼貌的交谈方式。

    其实让孩子“谨言”,也并非只在交谈中培养孩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注意让孩子“忍一忍”,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孩子的自我控制的意识提高了。当然也就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了。倾听、思考、判断、观看、行动就多了,而说的少了,后悔也随之少了。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录入:张淑娟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自尊——谱写人性华美的乐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