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国学经典 > 《老子》说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图文]第一章  道不可言  众妙之门         ★★★
第一章  道不可言  众妙之门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340 更新时间:2006/10/17 17:03:05

 第一章 道不可言  众妙之门

 

[原文]                      [注释]

 

道,可道,非常道。         道,规律、法则。可道,可以称说。

名,可名,非常名。         名,概念、名称。可名,可以称名。

无名,天地之始;           始,开始起初。

有名,万物之母。           母,原本,依据。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微妙,奥秘。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jiào,界限。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深奥,即为逻辑学中的抽象思维。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众妙,万物之奥秘,一切事物的规律。

 

[释文]

道,就是客观世界演变的规律和法则,是可以讲叙,但却没有永恒不变的道。这就像事物的名称一样,名称就是可以用来称呼事物的概念,但是,也没有统一固定不变的名称和的概念。

宇宙天地,世界万物,造化初期,它们本来就没有名称,后来之所以有了名称,那都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交流,就给它们逐一起了名字,而且可以作为以后命名其他事物的依据。

概念和名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所为,并不能准确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奥秘,也不必用那些具体的事物名称,可以用“无名”的方式来探究;然而,我们在探讨交流和界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与特征的时候,就需要用到那些具体的概念来称呼,来界定,也就是要用“有名”的方式来探讨和交流。

事物的规律与概念,都是来自于具体客观事物的主观抽象,只不过称呼不一样罢了,一个叫做“概念”,一个叫做“规律”,它们都属于对事物的抽象思维。

抽象规律和概念,是一门非常深奥玄妙的学问,是对客观事物和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进行的思维。只有在不断逐层深入地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中,我们才可以逐步掌握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奥秘。所以说,深层次的抽象思维,才是探究事物规律的基础和根本。

 

[解释]

老子开章明义,在第一章里首先讲明“道”是什么,它的作用又是什么。道的本意就是道路,是人们所行的道路,到春秋以后,道,便引伸出“自然宇宙依以运行的规则”和“讲说”的义项。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与第三个“道”,就是“自然事物的规则、规律”之义;“可道”之“道”,便是“讲说”之义。但前后两句之间并非假设句式,而是转折。“道”是可以探究和讲说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

因为“道”的抽象性,很难用具体的事物来进行比喻和举例,老子就选用了一个与“道”关系最密切、人们又最容易理解的“名”来打比方。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原本都是没有名称和概念的,都是人们为了交流方便,才给他们起了名字。由于地域的不同,语言的不同,就会有各自不同的称呼。比如,我们汉语称呼“书”,英语称呼“book”。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困难的是,任何一个名称,都只是一个事物的概念的外在语言表达形式,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所为,在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客观事物时,它并不能完全或者准确地代表事物原本的本质属性,其内涵又都是反映了人们所认识的同一个事物的概念,即使用同样的名称称呼同一个事物,人们心目中的理解却往往又是大相径庭的,就像“书”和“book”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一样。这就很不利于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一个大家经常用来称呼的名称,都这样让人们费脑筋,何况一个更深奥的“道”呢。

而老子正是利用这样一个很“玄”的名称来比喻“道”。并且在比喻的过程中,也同时解释了概念与规律的共同特点和用途。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而且都有简洁概括的意义;它们的不同之处:道,是用来观察和解释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特点;名,则是用来界定一事物不同于另一事物的。

老子说“道”与“名”,“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异名”容易理解,就是不一样的称呼。“同出”是“同”在何处呢?

“玄”,因为用俗了,一般人只理解为“玄妙、深奥”之义,却忽略了深究它的原有意义。在古文中,“玄”是一个象形字,像蚕丝悬挂蚕茧,它的本义为“悬挂”,其实就有“提升、抽象”之义,所以就会有引申为“玄妙、深奥和神奇”之义,甚至成为“玄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就是“抽象”。

人们的理性思维,就如同剥茧抽丝,织布成衣。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已经看不到春蚕吐丝结茧,更看不到蚕食桑叶的形象。

“玄”,这一抽象思维的方式,从根本上揭示了规律与概念之间的共同性质,就是他们的抽象性,老子把这一抽象性,定义为“玄”。所以,才有后面的“玄之又玄”,也就是在抽象的基础上继续抽象,更进一步说明了总结事物规律的过程与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释万物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老子说的“众妙之门”。

 

[主旨]

    本章开宗明义,阐述“道”的来历、特点与作用。“道”,就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且并非永恒不变;“名”就是人们认识和界定事物的概念,也并非完全相互统一固定;而“玄”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必然的思维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思维,“玄之又玄”,就是不断深入地探求事物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的最基本的途径。

 

[要义]

1、把握事物的规律性是人类认世界的根本。

我们容易满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和名称的知道,但要真正把握事物的复杂规律与特点,则必须透过本质进行深层的抽象思维,这就是我们要掌握的“道”。

注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中学生学习的要旨。中学生的学习,其本质就是在理解与把握事物的“道”。听老师讲课,不是仅仅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就可以,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要讲,为什么要这样讲,讲的内容的规律什么,应该如何运用等等。如果还是用小学学习的模仿或者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不注意规律的理解与把握,就很难适应中学的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可以称说的概念和法则,并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名称并不是事物真正的概念。任何“概念”、“法则”、“性质”、“定理”,仅仅从字面上是很难把握其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真正含义的,但是,由于认识的需要,我们仍然需要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关键属性以及多重限定。

知识都是学会的,而且主要靠学习者本身的体味与理解,而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老师的讲解再精道,那也只是老师的知识,只是一些外在的字面上的东西,而不是学生自身的理解。如何理解这些字面上的东西,学生要自己把握住事物概念的真正含义,自己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学的知识。

3、理解与把握事物本质的基本方式就是“有”与“无”。

“有”,就是要给事物一个可以区别于他事物的名称与概念,这也是抽象思维的第一步,只有不断地对事物进行深层的抽象,形成事物概念的层级结构,我们就可以对事物进行交流和探讨了;但是,探讨研究事物性质与规律的前提,又必须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不能仅仅以我们可以称谓的名称作为思考问题的基础。“无”与“有”,是认识事物的两个必经的思维过程:

无,就是去粗取精,通过归纳、总结、升华、抽象,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有,就是赋予事物概念以具体的形式、称谓,通过举例、联想、想象,来具体认识事物的特点。

作为中学生,需要在自己的阅读、听课、练习中去运用归纳、总结、梳理,以及举例、联想、想象等学习方法,来真正把握住事物的客观本质和规律。

4、真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故事]

老子传道

 

一天,函谷关的关吏尹喜像往常一样起得很早,习惯地看了看天空。

忽然,他惊叫了一声,他发现一股紫色的气团正缓缓地从东方向函谷关而来。他知道,今天必有异人过关。他暗暗地打定主意,一定要向过关的异人求道。

到了中午时分,一位老者到骑着一头青牛,从东方缓缓高歌而来。只见这位老者,须发皆白,相貌奇伟,举止悠然。

尹喜上前问道:“先生可要过关?”

那老者道:“正是!”

尹喜微微一笑,继续问道:“先生贵姓,来自何方,去向哪里?”

老者捋捋胡须,答道:“老夫楚人老聃,欲去西方一游。”

原来这位老者正是老子,尹喜大喜过望,道:“老先生可有过关文牒?”

“没有。”老子答道。

“按规定没有文牒,就不能随意出关。不过,今天可以通融一次。只要你能传道于我,我马上恭送先生出关。”尹喜说道。

老子微笑道:“道不可言,能言即非道也!”

尹喜道:“道虽不可言,但总有得道之法。先生如能点拨一二,则是我尹某之福,也是天下之福。”

老子无奈,只得挥笔写下五千言,并命名为《道德经》。

然后,骑上青牛,飘然而去。

 

道不可说

 

五代时,有个宰相名叫冯道。他家里养了不少的门客。这些门客经常在一起闲聊,讲学,或者为主人出谋划策。

有一天,轮到一个门客给众人讲解老子的《道德经》。可是一开讲就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他的主人宰相名就叫“道”。古时是讲究忌讳的,尊者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的,那《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该怎么讲呢?这个可是犯了主人宰相的名讳的。

于是,这位门客就犯了难了,面对众人,摇头晃脑地解释说:“不可说呀,不可说,非常的不可说啊!”

此时,众人一听,立刻大悟,即一齐鼓掌叫好。这位门客愣在了那里,他没有想到,这一句无奈的抱怨,歪打正着地一下子说出了“道”的真谛-----不可言说。

道,的确是不可言说的,能讲出来得道,就已经不是道了。想一想,有谁能把事物的变化规律真正讲清楚呢?这可是人类千百万年来始终在探索的东西啊。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