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国学经典 > 《老子》说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功成弗居         ★★★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功成弗居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51 更新时间:2006/10/17 20:10:32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功成弗居

 

[原文]                      [注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为,做。斯,那么。已,结束。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生,转化。成,形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形,比较。倾,照应。

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  合,配合。随,跟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是以,所以。无为,顺其自然。

行不言之教。                言,要求别人,强行指令。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弗有,    辞,表白。生,生产。有,据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恃,依仗。居,自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夫唯,正因为。不去,无法被剥夺。

 

[释文]

如果天下所有的人都认识了美,并能够尽力创造美,那么,丑陋的东西就会自行消失了;如果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善,而且能够力行善事,那么,邪恶的事情也就自然没有了。这就是有与无相互转化,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照应,音与声相互配合,前与后相互跟随一样的道理,这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

所以,有觉悟的人,做事情遵循规律,顺其自然;行政教化,注重潜移默化,而不强行指令;兴作万物,却不自以为是;生产的东西,并不据为己有;勤奋做事,却并不仗恃;有了功劳,却并不自居,自我炫耀。

正是因为有了功劳也不自居,这样才谁也无法与他争夺功劳,他也不会有所失去的遗憾。

 

[解释]

第二章一开头,老子就首先举出了一个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人们都喜欢美,厌恶丑,但在厌恶丑的时候,同时也会带给人们别扭不舒服的感受,让人感觉很不情愿。老子发现了对立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他就告诉人们:知道美是好的,而且又能去创造美,没有必要去和丑的东西较劲儿,美的东西多起来了,丑的东西就自然没有了;如果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而且都去作善的事情,也没有必要去和恶的东西去对抗,善行遍地,那恶也自然就没有了。这尽管很理想,但也很有说服力。老子就是这样既简洁又明确的讲清了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基本规律。

然后,老子一气呵成,将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生成、转化,互利、互补的关系一一全都列举出来了。“有无相声,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这一列举,既喻证丰富,又简洁明确;顺手拈来,却又铿锵有力。在美与丑、善与恶的特例之后,更加确定了这一永恒的“道”的确定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老子继续以“圣人”为例,让人们看一看真正觉悟了的人是怎样看待问题和怎么处理事情的。“圣人”并不是不处事,不行教的,如果真的不处事不行教,那就不是圣人了。“无为”之事,并不是不做事情,而是不做主观意志上强行的事情。“为”,这里是刻意、故意、执意的意思。那“言”就是和“为”相对的,它是强行指令的要求,并不是平等人之间的一般言语交流。有了觉悟的人,做事就做符合自然规律的事,行教就行顺其自然之教。而且,“万物作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活生生的一个觉悟者形象,呼之欲出。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即处事之道:弗居即不去。

 

[主旨]

 

人最烦心的事情,就是怕失去。这是世界纷争的根源,也是个人苦恼的症结。其实,这也正是老子所明示的第一条基本法则:弗居即不去。觉悟的人,作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因为,事物总是变化和发展的,有能变成无,无能变成有;长可以变短,短可以变长;高因低而显,音因声而传,前因后而行,所以,不自以为是,无人能与之辩,不自以为功,无人能与之争。

 

[要义]

 

1、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凡事就有对立物,对立物之间却并不仅仅是排斥和矛盾,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是相互对立的事物的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规律。有和无,难与易,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可以变无,无可以变有;难事做多了,也就不难了,简单的事,一直做下来也就不简单了。这是物质世界相互转化而又相互平衡的基本法则。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是相互对立事物的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短,就没有长;没有下,也显现不出高。事物的对立面不存在,其自身也同时就不存在了;“音声相合,前后相随。”这更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了。没有了音,哪来的声;没有了前,哪来的后。对立的事物,既是矛盾的,又是依赖的。

谁抓住了这一事物相生相成相互依赖的变化基本规律,在处理的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只关注一面,偏面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会从事物的另一面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顺其自然,不凭感情与主观行事。

有觉悟的人,善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之事,其前提就是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不主观臆断、恣意行事。无为之事,并不是不做事,而是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做事,顺其自然,一切自然,主观武断,常常事与愿违。不言之教,就是潜移默化,超越主观的执著。不言之教,不是不教,而是让人在相应的环境变化中,自己悟道,正所谓,知识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3、不自居。

有觉悟的人,“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弗居。”不仅仅是谦虚和坦荡,更重要的是不给自己背包袱。人的烦恼,都是自己先给自己背上一个又一个的包袱,认为这个是自己的创造,那个是自己的功劳;这个是自己的所得,那个是自己的利益。这些包袱既然背上了,就一定会担心别人的争夺。只有不自有,才能不自忧;不自居,才能自安。

 

[故事]                            

  长线变短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攻击。

当对打到了中途,这位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着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怀。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着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着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弱点的新着,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怀。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能让那条已经定格的长线变短呢?他思来想去最后也没有什么办法,不得不再次向师父请教。

没想到师父却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来的那条线,看起来确实显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要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们无法让对手变弱,但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富兰克林制辩

 

美国的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年少气盛,有一个好辩的恶习。

有一天,一个朋友把他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说:“富兰克林,你真是不可思议。凡是与你意见不同的人,都会遭受到你的侮辱。你的朋友们都发现,只要你不在他们身边,他们就会很快乐。想想看,你好辩的代价有多高呀!你真是博学多闻,以至没有人能再教给你什么了吗?事实上,谁也不可能再自讨苦吃。所以,你的知识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你再也没有增加知识的可能了。”

富兰克林接受了这个劝告,立刻下定决心,改变以住乖僻、好辩的习性。刚开始的时候,富兰克林还有些急躁,但是,时间一长就很自然,他就非常习惯了。

“我奉行这条法则”,富兰克林说,“我要承受所有反驳我的正确言论,坦白地面对错误。我甚至严禁自己再使用那些极端的字眼,如:绝对、毫无疑问等等。我使用的字眼是:我想、我猜、很可能、或者是,目前我的想法是……当某个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反,而我又认为对方错了的时候,我不会立刻表现出反对的态度。我会设身处地揣摩,也许在某种环境或某个时刻内,他是对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想我的看法可能和他有些不同……我很快发现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对我产生了颇大的效益。与人谈话时,我就变得比以前更和气。其结果,往往是赞成我的人比反对的多。而且,如果我发现自己是错的,也不再有羞耻的感觉,我也比以前更容易说服别人,使他们赞同我的看法——如果碰巧是我对了的时候。”

富兰克林克服了好辩的恶习,改善和促进了人际关系,50年来,没有一个人听到富兰克林对别人作非理性的批判。这种正直的性格使富兰克林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也终于使富兰克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才干、彬彬有礼的外交家和善于掌握公众言论的政治家之一。但他还是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口才很差、不够聪明、讲话常吱吱唔唔,甚至时常讲错话的人,但却能抓住重点。”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