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成绩为什么却上不去?
李老师:
你好,我是一名即将踏入高四道路上的学生,回忆高三一年,我有些问题想问一下:
自从进入高三我就被老师们认为是一名聪明的学生,但不知为什么自己的成绩很总是上不去,高考也只考了个本二;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过自卑感,觉得自己那一方面都不如别人;
还有,有时我的一些看法有些同学不会接受,他们说我唱高调,但我自己并没有觉得自己说得太狂妄;
自己很想成为一名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但有时我不能控制自己,去浪费时间,搞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我会默默的为自己制定目标,但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实现。
Lym
同学:您好!
不必计较高三高四,考大学,就是想深造,就是一种求学的理想,不在于是高三还是高四实现这一理想,这是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年轻人都应该做的事情。高中毕业,不见得同龄人就都一定要同时上大学,有水平不够的,也有与理想不符的,要在下一次的高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很不错的,何况现在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生命也延长了,在求学的路上多花几年的时间是值得的。就像做买卖,为了要挣大钱,可能投入的资本就要高一些,资本的循环周期可能也要长一些,这也是值得的。高考复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抱着比别人多花了多少时间的心态,而是要本着自己的一个理想去奋斗。
认真总结高三一年的复习经验与教训,这是应该的。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也正是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只有明确自己的方向,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考复习。但是,在你提出的问题中却很少有关复习的问题,大多都是一些务虚的问题,比如,聪明与高考成绩的关系问题,自卑的问题,唱高调的问题,这些都是一些务虚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些观念和态度上的问题。虽然说态度决定行动,但是高考考的还是实力,高考复习,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什么和怎么学上。尤其是进行复读的学生,更应该在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上多找找问题。例如,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哪里?不是把所有的内容都一定要过一遍,而是要把自己没有学会的,没有练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自己缺少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那就一定是能够成功的好方法。
成绩不好而自卑,这完全是应该的,我说过很多次,没有好的成绩就不应该有相当的自信,因为自信都是建立在成绩上的,没有成绩也自信,那只能是狂妄。自卑不影响学习,只要踏踏实实地学习一段时间,有了成绩,也就会有自信。对此不多谈了。至于是否是唱高调,也不必多加争论,我想,最好还是夹起尾巴来做人,夹起尾巴来做学问最好。只不过是一个学生,有什么高调好唱的,考出成绩来,什么都就说明了。你说不是吗?
下面我只想从“聪明与成绩的关系”、“制定目标和落实计划”以及“自我控制”等方面多谈一点看法:
我不知道你是怎样理解“聪明”的,但是在我辅导过的不少同学中,我发现人们对“聪明”的理解是有很大的误区的。一般人所谓的聪明,就是平时对问题反应得比别人灵敏一些,小学初中学习成绩比较不错。这样的聪明有什么可以夸耀和值得骄傲的?现实中就有不少这样“聪明”的同学进了高中可能学习成绩不断地下滑。
我们想一想,反应比别人敏捷一些,是什么原因?不就是在某一方面自己比别人了解得多一些,更熟练一些吗?为什么在小学初中能够比别人学得更好一些,不就是因为小学初中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甚至都是自己生活中已经熟悉和掌握了的内容吗?这样的聪明对高中的学习,尤其是对高考是否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在学习上就是有聪明和不聪明之分的话,我看最好翻过来看,也就是从高考的成绩上来看,考得好的才能算是聪明,考得不好的就不能算是聪明。因为,对高考试题反应的正确率也就是反映了你在这些方面的聪明程度,考得不好,就是说明你反应的敏捷性和正确性就是不够的。高考是为了选拔继续深造的人才,而不是选拔那些小时候,或者在平日里一些事情上反应速度快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应较快的人,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发挥一些作用,而需要进大学深造的人,则必须在高中的各个学科上反应得敏捷一些、正确一些,因为读大学就是需要那些。
为什么平时表现得比较聪明,而高考却会名落孙山呢?一般原因如下:
一、越是聪明的孩子越是不会“听话”。
我在辅导的学生中发现,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却很难听懂老师说的话。我给布置了几件事情,提出了几个要求,等到落实的时候,看上去很聪明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做,或者是因为他没有听完,就自以为是地去做了,做了,却做错了;或者听的过程中完全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去理解的,根本就不是我的要求。所以,就根本达不到应该做的要求。
听话,不仅仅是服从要求,更重要的是,会不会听,愿不愿听,能不能听懂,能不能听完整,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所听见的话。别看大家都是一样的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听的效果却完全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听话”的能力不一样。越是聪明的人,越是不会“听话”。
有一些平时反应很敏捷的孩子,就是倚仗着聪明,对大人说的话,提的要求,听不上几句,就不听了,家长也不多要求,就随其自己的意思去做了,时间长了,久养成了一个不会“听话”的习惯。
二、越是聪明的孩子越是不能等待。
不能等待,也是聪明的孩子的共同表现。因为聪明,所以就往往等不到听完,等不到做完,等不到真正的弄懂问题,就以为自己做完了,听懂了,就会浅尝辄止。
学习是最需要等待的事情。因为,学习是有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认认真真地按照程序要求去做,只想一下子拿出个好成绩,其结果往往正好相反;再者,学习也不是一努力就出成绩的,因为,学习既需要基础,也需要能力,不少同学只是努力了几天、几个周,就想看到自己努力的成绩;如果看不到,就很气馁。结果往往就是看不到。提高学习成绩,不仅需要付出,更需要时间。
自恃聪明的同学,往往就不能等待,他们不想在等待中受罪,只想一口吃个胖子。所以越是聪明的同学,往往就很难取得成功。
三、越是聪明的孩子越是不能专心
聪明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兴趣广泛。什么都感兴趣,而且什么都关心,注意就不能集中。
学习,是需要专心的,需要持之以恒地专心去弄明白一个问题。大家都不是笨孩子,人家都在专心致志地研究问题,而聪明人却要关注更多的问题,学习自然就不会比别人好,甚至还要差。
四、越是聪明的孩子越是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也是聪明的孩子的共同特点。可能是因为家长或者老师夸奖的多了,就以为自己真的很聪明,那么,就会倚仗聪明不去努力学习,不去好好听讲,不去认真反复地做练习,因为,自以为聪明就不需要。
学习是需要虚心的。虚心,就是先把自己的“心”打扫干净,就像把水杯倒干净一样,等待老师给自己斟茶,如果你的杯子本来就是满满的,谁能给你添进水去呢?就是因为我们不会才学习的,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才要跟着老师去训练的,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够安下心来听课,才能静下心来做题。如果我们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了不起,或者一心要显示自己的能耐,那么,老师的课就很难听进去,课后的练习也就没有必要做下去。所以聪明的学生往往都会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挑老师的毛病,对老师的要求采取排斥的心态,
我想,你应该知道聪明与成绩的关系了吧?平时的聪明和学习上的聪明不是一个概念。学习不需要聪明,而虚心学习却会使我们真正聪明起来。
制定目标却不能落实,是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学习中的通病。我不知道你的目标是如何制定的,但从我接触到的同学的学习目标来看,原因就是不知道什么叫目标,更不知道如何制定目标。所以,制定的目标本来就不是目标,或者根本就没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有个同学在老师的督促下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我一定要在本学期努力超过前十名,多找时间学习英语,把英语成绩提上去,英语达到班级15名的水平;多做练习,提高数学成绩,使自己的数学达到班级前5名的成绩。
看起来,这个同学够有勇气的,决心够大的,但是,这叫做学习目标吗?充其量只有“目”,没有“标”,更没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目标,既要有“目”,又要有“标”。目,就是我们的眼目所及,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一个大体的水平要求;而“标”,就是一个标尺,衡量我们努力学习结果的尺度和数据。
前面那位同学的目标中,只有“目”,就是班级前十名,而且这个目还是很模糊的,前十名,是什么样的水平,是多少分数?而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他的目标中,根本就没有“标”,我们无法衡量他是否达到了目标,是否实现了目标。并不是他考了班级前十名,就是达到了目标,那个前十名的成绩是稳定不变的吗?和高考有关系吗?能说明他具体解决了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有了具体的提高吗?
再者,目标,仅仅有一个总的目标也是无法实施的,必须要有具体的小目标。就是要把大目标划分成一个个具体可行的小目标。比如,英语需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在写作、阅读理解、单选填空等等都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实现多少分数?数学,要解决哪些问题,在哪些模块上要做多少练习,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做练习题的思路分析、正确率、答题时间,等等都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只有这些具体的小目标制定出来了,大的目标才能有意义,不然,一切都是空话。
还有,计划,不只是目标的设定,更重要的还是方法的选择,时间的规划,以及如何应对一些偶然的因素。计划就是一个落实目标的具体方案,就是我们行动的路线图。方案一旦制定好了,我们就可以按照计划中的路线图去做就可以了。
我们不少同学,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放在一边的,只有等到考试完了,才会对照自己所谓的计划,所以,这样就更谈不上落实目标和计划了。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计划和目标,在我们复杂而艰苦的学习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学习个性越来越突出的高考复习中,其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计划和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目标要具体可测,又要具体的方法和措施的路线图。
如果你有了这样的“路线图”,那么,你的自控能力自然也就有了。原因就在于你知道了自己该干什么,并且应该如何去做。难以自控,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往往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特别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所以,请记住,用正确的方法,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不仅是高考复习的要领,更是人生成功的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