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教师心得 > 教学论坛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无情的诅咒”----班主任工作案例之一         ★★★
“无情的诅咒”----班主任工作案例之一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252 更新时间:2007/12/4 10:44:45

无情的诅咒

[案例背景]

一所高中学生宿舍里,一名女生丢失一块玉佛,同宿舍的舍友为消除嫌疑,都同意逐个检查个人物品。可是,玉佛没有找到,结果却从王燕儿的包里翻出了一张纸条,随着,就在班级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原来,纸条上列出了全班23人的名字,并且逐个地、无情地诅咒这些人全该死,并且还写道,他们的家人死后都要被打到十八层地狱。这张纸条当时就令在场的所有同学大为震惊和恼怒,接着,纸条很快又在教室里传开。大家都无心再找玉佛,矛头一下子都对准了王燕儿,质问、恐吓、怒骂一齐袭来,王燕儿立即成了众矢之的。在万般无助的情况下,王燕儿打电话向母亲哭诉;班干部也把情况报告给了班主任。

王燕儿是刚从别的班级转过来的,她因班中丢失物品而受到怀疑,无法继续呆下去,只好转到这个班级,刚来本班一个月,就又发生了丢失玉佛和“无情诅咒”的事情。班主任听说此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担心会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后果,迅速把王燕儿和同宿舍的班干部找来。王燕儿已哭得两眼通红,其他同学情绪非常激动,喋喋不休地控诉她。

班主任先询问了王燕儿纸条的原委,她说:这是一个多月以前写的。那时,她刚刚转过来,也没有朋友,同宿舍的人也都不爱跟她说话,有个同学要跟她换宿舍,她没同意,后来只得与别的同学换了。这样以来,她就感觉到同宿舍的同学经常说话讥讽和排斥她,她感觉生活得实在憋屈,为了发泄怨恨就写下了这“无情的诅咒”藏了起来,又主动要求调换宿舍。为换宿舍她找过班主任两次,每一次都是流着泪哀求。当时班主任找了两个宿舍的同学商量,却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她调换。后来在班主任的劝说下王燕儿还是留在了原宿舍,并且在老师的协调下相处的还比较融洽,而写过的那张纸条也就遗忘在角落里了。

在场的同学也都了解这一段经过。为了不耽误上课,班主任就先安抚王燕儿说“老师很理解你当时的心理,让你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是老师做的不够,相信老师会把这件事情处理好的。”班主任让她先回教室,等明天晚上班主任值班时再处理这件事。回过头来班主任又劝说其他几个班干部,班主任说:“我很理解你们心情,不过你们也自己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你们全宿舍挤兑人家,想赶她走,她能不恨你们?全班同学又没有一个肯帮她,她能不恨这个班级?本来已经过去的事情了,是你们又揭开她的伤疤,并且小题大做,扩大了事态,错不在她,而在于你们。难道你们就不曾恨过谁、骂过谁?只不过没被别人发现罢了。”班主任要求班干部必须先说服好其他同学,学着换位思考,不要把事情闹大,明天班主任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好这件事情。

[案例分析]

班主任当天就把这个问题带到心理教师研讨会上,大家对本案例中相关同学的心理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归纳如下:

1、王燕儿很内向,不善沟通,在班级中没有朋友,学习比较差,很自卑,就很容易引起这样的矛盾冲突。王燕儿的这种性格与其家庭教育方式有关,这也是现在独生子女的一个通病,这样的问题也正是学校的集体教育应该弥补的。

2、作为高中生,大家都会很在意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王燕儿在不断地受到不公、猜疑、冷落和排挤的情况下,不善于从自身找原因,更不会从提高自身素质考虑,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自然就会把问题的原因归罪于全班所有与她调换宿舍有关的同学,于是写下了“无情的诅咒”。

3、尽管王燕儿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不良感受,但是,她选择的宣泄方式应该给以接受和肯定,她没有直接和同学们发生冲突,而是将自己的怨恨写在纸上,作为一件个人隐私藏了起来,只不过是没有及时销毁而让同学在检查物品的时候翻了出来。

4、这个案例不是王燕儿一个人的问题,班级同学的心理品质也有待提高。班级中的大多学生还是处于自我中心的地位,不善于换位思考,不会接纳和理解困境当中的同学。调换宿舍的冷落与排斥,又翻出了王燕儿的纸条,不仅触犯了个人隐私权,而是不仅没有表现出接纳和理解,而是群起而攻。这也是现在独生子女“自我中心”、“吃亏不得”的心理表现。

根据以上分析,大家也提出了个别交流、团体辅导、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情感表达等等处理这个问题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并由班主任具体实施。

[解决过程]

1、个别交谈

第二天,班主任先找到王燕儿,询问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和希望。王燕儿再一次哭泣起来。

班主任问她为什么哭,是委屈还是愤恨?

她说:“是恨自己,如果不写那张纸条,别人就不会发现。”

听到这里,班主任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好可怜!其实王燕儿也是一个能够自我反省的孩子!班主任告诉她:“其实,这不是你的错,你写那张纸条是一个很不错的发泄方式,你不想伤害别人,你用了一种很隐蔽的方式,只是没有及时销毁。每个人心里不痛快时都会找个方式发泄的,昨天同学们的情绪就显得不够理智,太明显了,伤害了你。不过这也都是暂时的,今天晚上我们开个班会,你能把你真心的话跟同学们说说吗?相信一切都会好的,请你相信老师。”

王燕儿回去后,班主任又分别找了班上几个同学进行交谈。令人奇怪的是仅仅过了一宿,同学们的情绪都冷静了下来,也不再要求把王燕儿调离本班,并且有个同学说,看着王燕儿孤零零地坐在座位上好可怜。班主任感到很欣慰,对同学们的善良和理解给予充分的表扬。班主任告诉他们:“今天晚上我们开个班会,你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谈一谈好吗?”

2、集体分析

晚上,班主任早早来到教室,同学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班主任先微笑着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直言不讳地点出班会主题:宽容、理解与接纳。教室一片寂静,同学们都翘首聆听,王燕儿仍然低垂着头,伤心不已。

班主任先把王燕儿写这张纸条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景,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班主任找了四五个同学发言,结果有的同学说会转班,有的说会转学,有的干脆说要回家。班主任又问她们:“假如你们就此走后,心里会如何看待这个班级?”他们都坦率的说:“会永远恨这个班级。”更有的同学说:“会从牙根里恨。”

班主任接着说:“是啊,我们大家都应该能够理解,这都是很正常的情感。有的同学会把这种怨恨写在日记中作为一种发泄的方式,也有的同学会藏在心底,不断地挤压,只不过许多情况下都不被他人发现而已。至于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谁都很难预料。”

3、典型事例

接下来班主任就给同学们举了两个典型事例:一个是2004年,云南大学马家爵案件,马家爵同学就是因为家境比较贫穷,自身条件又不是很优秀,同学们经常讥讽他、嘲笑他,长期的怨恨积累,最终导致连杀四名同学的惨案。另一个是20074月,震惊世界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国留学生赵承辉死33人,伤29人的校园枪杀惨案。发人深省的是学校师生在悼念被枪杀的同学时,还真诚地向赵承辉的家人道歉,他们认为是学校师生没有很好地关心理解他,最终导致这一悲剧的发生。这两个案例足以引起那些对于弱者和处于困苦当中的人常常抱以冷漠和鄙视态度的人的深刻的反思,当你的自私和无情伤害他人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招致祸患。班主任讲述这两个事例的时候,学生们都惊惧的瞪大眼睛,只有王燕儿还在不断地摸着眼泪。

4、反身自问

接下来班主任又引导同学说:“我们同学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受父母宠爱,比较自私、任性,处处只想让别人接纳自己、包容自己,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先接纳别人、包容别人呢?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能否做到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呢?比如,当这张纸条公之于人时,你是否想到王燕儿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为什么会藏在这里?当我们在指责她的时候,她的心理感受如何?此时此刻我们请王燕儿说一说她的心理话吧。”

这时候王燕儿两手捂着脸低垂者头走上了讲台。她站在讲台上半天说不出话来,只是一直的哭泣。坐在前面一个同学递给她一块纸巾,她擦了把脸,很费力地说了两句话:“我------对不起大家,我-----------能和大家成为好朋友。”

有几个同学立马就说:“会的!”

此时班主任的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班主任说:“同学们,今天上午我找王燕儿时,问她有什么感想和要求,她说-----她恨自己,她很后悔写了那张纸条。”班主任站在讲台上哽咽了,泪水不知觉得流了下来。此时,教室里抽泣声汇成一片-------

5、情感替换

过了一会,班主任又说:“同学们,我想你们现在肯定都能理解了王燕儿,原谅了王燕儿,不妨把你的心里话写在卡片上或者是信笺上送给她。我想,她的秘密里将不会再有诅咒,珍藏的将永远是同学的友情。”

全班同学立即拿出自己精美的信纸写了起来,不一会儿,同学们就陆陆续续把写下的心里话送给了王燕儿。班主任看到好几个同学都是写了满满的一张。王燕儿同学坐在座位上,一边哭一边收着,看不过来,她就很小心地把它们整理在一起。班主任想此时的她眼泪里不会再有伤痛和委屈,而是一种接纳和幸福。

6、借题发挥

学生都回归座位后,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肯定还会遇到类似的事件,但是从前面几个同学的发言可以看出,我们大家的耐挫力都很差,遇到挫折就想逃避,甚至采取极端行为。试想,你上学时可以逃避,那你工作以后呢?离开了父母,随时都有可能被误解、被冷漠、甚至被排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这个社会,接受这个现实,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我们要想被他人接纳,你首先要有一定的实力,你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者涵养。我们都看过电视剧《士兵突击队》,剧中的许三多,一开始很叫人瞧不起,拖全班、全连的后退,大家都讥讽他,欺负他,都渴望他能离开这个集体。但是后来,许三多凭着顽强的韧劲和执着,成了全连的骄傲。大家谁都不舍得他离开,再后来他一路过关斩将,竟然挤进了老A(特种作战队)的行列。试想一下,作为学生,如果我们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们的专业技能出类拔萃,谁还能瞧不起我们,不肯接纳我们?退一步讲,即便别人不接纳,我们也不会过分伤心,有了实力,就会不断的有成就感,走自己的路好了,你们说不是吗?”

最后,班主任做了总结:“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的灵魂都受到了一次洗礼,这要感谢王燕儿同学,正如有人说的‘感谢贫穷,感谢磨难’一样,我们要感谢班级当中发生的每一次事件,我们会在一次次锤炼中长大、成熟。”

[案例后续]

     本案结束后,整个班级的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地增强了,学生们不仅能够相互关心谅解,而且也变得听话了。两天后的一次调位,一些个子比较高的同学,当知道自己挡住了后面的矮个子同学视线时,就很痛快地答应把自己的座位往后换,这在以前,可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调谁谁不动,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现在,工作就好做得多了。

二是班级积极的学习风气树立起来了。原来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现在也能够专心听了,不及时交作业的学生也不见了,而且好能够主动找老师和同学问问题,讨论问题。

[案例评析]

本案例由老师们较为深入地分析案例中的当事人的心理,不仅是王燕儿,也包括全班的其他同学的心理原因,根据原因找出相应的“个别谈话、团体辅导、整体提高”的解决方法。归纳起来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可以借鉴的方面:

1、走进学生的心灵。本案例中老师不是利用班主任的权力,简单给学生调整宿舍、调换班级,或者放弃不管,而是首先从自身理解学生的心理原因入手,不仅分析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方面的原因,比如王燕儿的不善沟通、自闭、自卑等问题原因,也根据高中生整体上的心理规律来探究当事人的心理原因,比如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高中生期望他人承认和接纳的心理规律,以及团体辅导的集体教育效应,这些都为班会的成功打下来坚实的心理基础。

2、站在学生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比如,班主任从王燕儿的自身子引导学生分析书写“诅咒”,肯定了这是一种发泄怨恨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的隐蔽性的方式,具有隐私性,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这不仅是对王燕儿的肯定和接纳,也是对全班学生如何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一个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翻查个人东西,本身就是侵犯个人隐私权利,而且认识到王燕儿书写“诅咒”的益处,更认识到同学自身不善理解群起而攻的问题所在。

3、善于在问题学生身上寻找学生的长处。期望得到肯定,这是成长之中的学生基本心理特点,也是改正目前问题,走出困境的心理基础。老师在处理问题中,如果能够找到问题学生的长处,学生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有了足够的信心。班主任在与王燕儿以及班级其他同学的谈话中,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思想进步和闪光点,给以鼓励和肯定,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了思想基础。

4、注重处理问题的过程以及方式方法。个别辅导便于深入交流,团体辅导便于形成氛围,具体方法有助于落实效果。在本案例中,老师恰当地运用了个别交谈和团体辅导的方式,首先分别找王燕儿以及班级中有影响的同学个别谈话,在充分掌握了学生的思想情绪后,在举行班会,通过班主任的解说、王燕儿的自述、以及同学们的回馈和书信,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最后,全班同学写“心里话”,用友情替换出王燕儿的“诅咒”,达到了既教育个人也教育全体的教育目的。

5、借用典型事例,引起学生反省。老师在本案例中重点引用了马家爵和弗吉尼亚理工大班级中的很多个案,并不是仅仅个别学生的教育机会,而是全体学生的教育机遇,就看班主任老师如何把握。学的枪杀案件,来重点说明不善沟通、不善接纳和理解的问题严重性,也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如何理解他人、原谅他人和接纳他人的思想境界。班级学生原本认为王燕儿写的“诅咒”就是可恨,后却从典型事例中认识到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在王燕儿的“诅咒”,而是在大家的不理解不理智和不接纳上,王燕儿的做法并无不妥,反而是大家的群起而攻可憎可恨。

6、借题发挥,扩大战果。班级中的很多个案,并不是仅仅个别学生的教育机会,而是全体学生的教育机遇,就看班主任老师如何把握。本案例中老师不仅解决的是帮助了王燕儿一个人,而且也教育了全班同学,让同学们借助这一案例,都知道应该如何理解和接纳。班主任更好的一点就是不仅仅平息了一场同学人际关系上的危机,而且把焦点引导了学习的主题上来,这不仅为本案例处理找到了出发点,而且也为解决问题找到了一个更有利的落脚点:努力学习、提高实力、和谐人际关系。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班主任工作的韧性——咬定青
    班主任工作中谨防“黑瞎子掰
    如何用集体的力量解决班级违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如何得到好班主任的评价?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