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自我管理 > 时间安排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关于睡眠的认识误区剖析         ★★★
关于睡眠的认识误区剖析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22 更新时间:2006/11/13 19:31:06

关于睡眠的认识误区剖析

 

有的同学说:“上了高中后,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学习时间多,睡眠时间就少,第二天精神不充沛怎么办?怎样才能把协调好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对于忙碌而又充实的人来说,时间都可能是一个特别值得珍贵的东西。老天爷最公平的地方就是给人们搭配的时间是一样的,但老天爷赋予的同样的时间在不同的同学身上的价值却是不同的。管理和利用好自己所有的时间可能是我们同学,也包括社会上想着做点事的人都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时间不够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高中的学习,再给你很多时间,你可能还会有这种感觉,只要你有事想做。那么,问题的关键是要利用和管理好自己有限的时间。

睡眠时间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天24小时,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可能除了睡觉的时间,就是学习的时间,除了学习的时间,就是睡觉的时间。好像感觉到睡眠和学习相互矛盾似的。

我们睡眠时间真的少吗?学习和睡眠是矛盾的吗?不少人对于睡眠存在错误的理解。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分析几个误区:

误区1:认为睡眠一天必须8个小时以上,否则,少了就要打瞌睡。

日本当代著名的发明家和医学家中松义郎,经调查和实验证明,睡眠是治愈身心疲劳的灵丹妙药。中松义郎在《头脑革命》一书中指出:人的睡眠每天6个小时就足够了,如果超出6小时,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睡得越多脑子会越笨的,因为深度睡眠后,呼吸减弱,大脑会逐渐缺氧,形成脑中毒。越睡越想睡,越睡越迷糊,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打瞌睡,往往不是真累了,而是自己给了自己一种消极暗示:我昨天睡得太晚了,今天会瞌睡的。人最容易接受自己的暗示。

再者,我们的睡眠也往往受生活习惯的影响,一旦形成了生物钟规律,就很难打破,打破了自己的生物钟规律,自己就会感觉很难受。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只要每天能够保证睡眠不少于6少时,就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我的睡眠并不少,学习没问题,尤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与学习时间的需要保持同步。

误区2:认为睡眠与学习是矛盾的,学习就不能睡觉,睡觉就不能学习。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良好的睡眠(深度睡眠),是潜意识学习的最佳时间。在2-3个小时的深度睡眠中,大脑会自动加工你白天学习的内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做梦吟诗、做梦解题,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注意劳逸结合。学习时,我们要全神贯注的学习;睡觉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白天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更有利于深睡眠中潜意识的知识存储和加工。

误区3:认为只要自己感觉困了,就说明自己已经很累了,就应该休息了。

我们的学习通道有很多,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大脑还可以想,手可以写,嘴巴可以读,如果我们只是一直在用一种通道去学习,时间一长,这一通道疲劳了,就容易感觉犯困。如果你交替运用不同的通道进行交叉学习,效果就会好多了。

不要为睡眠所困扰,睡得越多,你会越想睡。不要给自己消极的暗示。精神不振,首先是自己的心理作怪。很多同学喊学习太累,其实不是真正的身体累,而是心累。自己埋怨任务多,认为自己只能做这么多,再多就不行了,这样,当然你就会感觉到累了。这是你自己给自己造成的累。

要想不累,就要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学习任务,不要把自己估计的太无能,要把自己的学习任务想具体,马上去做,用各种方法去做,直到完成学习任务。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