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莫带功利心
有同学说:“家长寄予我很大的愿望,希望能摆脱农村,但是我现在学习成绩很不好,并且越来越厌学了。我虽然急于提高自己的成绩,但是从现在开始努力,是否还来得及?我应该怎么办?”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老人遇到了一个麻烦,邻居的一些调皮的孩子每天都要聚集在他家的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大喊大叫威胁他们,甚至叫来警察,或者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更加起劲,石头扔得更欢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上你们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天每人一元钱,作为你们向我家房子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使孩子们感到很离奇,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都在约定的时间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是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元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你们看每人每天费给你们5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不愿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挣的钱更少了,我连付给你们5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了,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觉得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样的苦差事?”就这么着,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自愿,是内在的动力,扔石头使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不管老人怎么阻拦,也无济于事。可是在得到老人第一笔钱的时候,他们扔石头的动机就发生了变化。后来的扔石头不是出于内在的动力,而是为了得到钱,当这个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自然就会停止了。
河北省2004年的高考状元刘倩同学认为,“过程重于结果,在学习时就真正陶醉在知识中,不要有太浓的功利色彩。一个学生,对结果——分数不可能不在乎,但这种在乎不应该成为心理负担,只要在过程中好好去做,结果总是会对得起你的。”刘倩的老师郭守义也说:“竞技场上,从双杠上摔下来的总是那个一心想当冠军的选手。”可以说,刘倩有考第一的实力,就是在这种追求学习过程的平静心态下不断积累的。
同学,提高学习成绩是急不得的。知识需要长期积累,学习能力也需要长期训练,学习成绩是在良好的知识构建和过硬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取得的,急是急不来的。一口不能吃个胖子,几天的努力也很难提高你的成绩。
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敢于面对现实。高考不是凭运气,靠侥幸,要得是实力。哪怕你现在就要参加高考了,你也不必急。因为,即使你靠弄虚作假弄一个了好的成绩,上了一个很高水平的大学,那你却要把自己害苦了。你想想,和你现在差不多的同学一起学习,你都赶不上,进了和你水平不相当的学校,你会怎么样呢?
现在高中的学习,其真正意义是为了将来上大学铺平道路。道路铺得不平,你就不能走得快畅,心急是要栽跟头的。现在的学习,是为将来大学学习打好基础,准备好应有的知识建构,练好需要的学习能力,只有这些具备了,将来的学习才能学得好,学得顺利。
不必急,并不是让你不努力学习。而是要把心放平,端正学习态度,认真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不很多,就可能解决得快一些,效果会好一些;如果问题比较多,你也得一个一个解决,这对将来学习是有好处的。如果要想好好学习,任何时候都来得及。
学习抱有功利目的是最不好的。功利性太强,你就会迷失了学习的方向,这也正是现在很多人在学习上的问题所在。
学习是一个长效的行为,也就是说,学习的效果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出来的。学习成绩的回报,需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付出后才会出现的,不可能你一努力就表现出学习的进步和好处。如果能够的话,就说明这个学习行为比较简单,效果也比较肤浅。
比如,“希望摆脱农村”,如果你把这一点作为学习的目的,且不说它是否正确,你想,那需要多长的时间,那得花多少钱呢?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还得到大学,还不一定就能够实现目标。在这么上的时间里,你能够始终看清自己的目标,始终盯住自己的目标不放松吗?那是不可能的。往往在容易诱惑自己的事情面前就会放弃了努力。
刘倩同学提醒学弟学妹们,要时时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宠辱不惊。学习时就真正陶醉在知识中,不要有太浓的功利色彩。考试后要认真总结,对自己所出现的知识、技巧、心理上的偏差做校正,积累经验,平时的得失不要计较太多。心态平和,大脑才能有最高的工作效率。学习只要能有所得,就应该满足,就应该努力。不要功利心太强,斤斤计较有什么好处。那样你就会感觉到,不管什么时间努力学习都会来得及的,只不过是越早越好,越早机会就会越多一些。
一次考试后,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这次考试我失败了,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失败的一次,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我的行动来证明我的实力。”
这位同学勇气可嘉,没有被失败的考试打倒,而是痛下决心,东山再起。但我怀疑这位同学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的意义,他是否真正能够东山再起,他把考试当作了自己“实力”的表现和证明,如果再失败,能说明他就是没有“实力”了吗?他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决心?
学习是在证明自己的“实力”吗?证明实力、自我表现,这都也是学习功利心的具体表现。
应该说,我们的学习,没有什么“实力”可言,我们是从“不知”到“已知”,从“不能”到“已能”,是在不断地积累“实力”,是在不断地提高“实力”;每天的学习都是我们成长的知识源泉,也是我们不断发展的途径;每次练习与考试,也是在训练着我们的学习能力,探寻着我们的不足,为进一步发展找到新的着力点。
学习不需要表现,如果我们把考试仅仅作为自己表现的机会,就容易忽视了学习中真正的问题,就容易模糊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就容易搅乱了自己的心情,很难使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考试,就是为了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我们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发展性的,而不是表现性的,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是训练能力的“演练场”,而不是能力展示的“丁字台”。要注重“学”和“习”,“学”就是不断地积累,“习”就是不断地训练。等到高考时,那才能算是你展现的时候。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宝石的故事,我们大家共享一下:
一位非常年轻的小伙子找到擅于鉴定宝石的老者,决心拜师学习其绝技。 老者便让小伙子做些洒水、扫地之类的杂活,不觉已半年有余,小伙子焦躁不已。老者便让年轻人一手托着石头,一边听他讲故事。小伙子听得实在无聊,便反复把玩手中的石头。岁月匆匆,转眼到了年末,小伙子又心浮气躁起来。老者仍旧从容自若,依然讲他的故事。小伙子只得耐下心思听。听着,听着,他忽然觉得手中的石头与以前的迥然相异,便急不可特地告诉老者,老人以手拈须,笑哈哈地说:“小伙子,你已经学会鉴别宝石了,你手中握的这块是假的,以前的都是真宝石啊!” 细一思忖,这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的道理。好多时候,我也困惑着,读书、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呢?我们学习哲学、学习经济管理学、学习高等数学、学习世界政治形势分析,可是真的有用吗?也许,我会成为人民的公务员,但许多学过知识仍然会毫无用处;也许,我会成为一名会计,至于文学、哲学又有何用场?也许,我会成为一名教师,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早已束之高阁。大多时候,我们都是为了实用,为了将来的工作而去读书,而去学习。但是,我们一旦带上了这样强烈的功利色彩,学习与读书也就成了沉重的负担。 学习与读书真的没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吗?也许,暂时是没有用的,就像学习鉴别宝石的小伙子,听故事,把玩石头看起来毫无用处,可一旦达到了相应的境界,我们就具有了鉴别“宝石”的眼睛: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我们的创意,我们的达观,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就会与众不同,就能高瞻远瞩,直指人生的大境界。 由此说来,学习无用论实在是目光短浅之见,学习的功利心也是学习的真正障碍。我们既要摒弃学习无用论,更要抛弃功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