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原文] [注释]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盈之,使其满足。已,停下。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读zhuï,捶击。锐之,使其锋利。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遗,读,yì,留下。咎,读jiù,灾祸。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遂,成功。
[释文]
一直把持着,想让手中的瓦罐盛得满满的,不如就此停下,让它留有一些余地;不断地捶打着,想让手中剑刃更加锋利一些,其实,那样反而不能长久保持,反而更容易蹦折变钝;金银财宝堆满了屋子,其实,没有谁能够守得住的;倚仗富贵而骄奢淫逸,那就必然会给自己留下无穷的祸害。
在功业成就之后,就应该敛藏锋芒,避位而去,这样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的。
[解释]
“持而赢之”与“揣而锐之”,都是比喻,用来说明做事不可追求过分过度,应该适可而止的道理。我们端一盆水,太满了,不仅走的速度要慢下来,而且也会晃溢出来,得不偿失;刀剑打磨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了,过于尖锐锋利,就会很容易崩坏,反而不如钝一点保持得更长久一些。老子很形象地说明了做事情要适可而止的自然规律。
“金玉满堂”,这是现实中人们所要追求的,但却又是不可追求的。现在中国人,刚刚富了起来,还很难明白这个规律,往往都是在不断地追求之下,不仅给自己的精神上形成了无形的压力,而且还会因此弄得家破人亡。其实,钱财不在多少,够用的就可以了。不少发达国家,人富了,就进入了社会慈善圈子,大概也正是他们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和规律吧。这和“持而赢之”、“揣而锐之”的道理一样,无数事实证明,过多的财富,那是无法守得住的。
守不住,这是规律,这是法则。即使真能守住了,却也不见得就好。
“富贵而骄”,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常常可以见到的。有多少人,因为富了,腰杆挺得直了,鼻子出气也粗了,看人也不用正眼了,反而惹恼了很多穷亲戚和好朋友;有多少人,因为富了,额外的邪念也滋生出来了,招惹得是非更多了,原本一个好好的公民,却最终身陷牢狱;“富不过三代”,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其实,这不是命该如此,而是因为“富贵而骄”,子女更骄且娇。现在的莫说三代,能过了当代就算是不错了。“自遗其咎”,不仅必然,而且屡试不爽,这是从反面证明了适可而止的规律与法则。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不是老子要人们遵守的处事之道,而是天道,是大自然给人们所提示的法则与规律。
[主旨]
功成身退,这是老子在这一章里要阐述的处事之道。激流勇进,是一般人愿意做也容易做到的,而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却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而自然的规律却在不断地演绎和证明这一铁的规律与法则。功成身退,就是不追求圆满,不贪慕成果,避免膨胀,含藏动力,看重过程,注重实干。
[要义]
1、适可而止,物极必反。
做事不能过于执着,事情做到一定的程度,就应该适可而止,不仅可以为今后发展和成长保留一定的空间,还会更有利于今后的稳步前进。不然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这是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李斯为秦始皇做宰相,可谓功名富贵于一身,然而最终还是做了阶下囚,淮阴侯韩信被斩,萧何被擒,都在不断地证明物极必反的道理。
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就可以保持一颗恬淡的心情,不急不躁;过分的追求完美与成就,往往会让人的失望更多更大。
2、功成身退,不骄不躁。
一般的人,在没有作为的时候,往往会汲汲于成功;当自己做出了一点成就,就会关注名利,居功自傲,持才傲物。
居功自傲,就会让自己固步自封,不再进步;
关注名利,更容易招惹是非,引起纷争,陷害了自己;
持才傲物,只能耀人眼目,招人嫉恨,使自己进退两难;
最后最容易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亡。如今的所谓腐败分子,贪官污吏,可能原来都并不是为人所不齿的,大概都是比一般人还要好的人,一定是不明白这个功成身退的道理,最后导致自己身陷牢狱或者灭顶之灾。
“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就是这个道理。
3、敛功藏名,不张不扬。
做事情,要看重过程,注重实干,淡化结果,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关键。老子讲的“无为”,并不是不要人们积极做事,而且是更看重人们的尊重事物规律做事,这不仅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做事情的关键之处。
而结果,只是过程的一个自然的结局,本不需要过分地关注。过分地关注结果,就容易让人忽略过程,“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就最容易造就“假猫”,或者是“假耗子”。
当年的庄子,楚国的国王要聘请他去做宰相,他笑笑回答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祀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这宰相的尊位,就像那将要被杀掉用来当作祭品的牛一样,尽管当初它比别的牛喂养的要好,穿戴得也好看,但恰恰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就要早早被杀的,到这个份上,还不如一头猪更幸运呢。
一个真正觉悟了的人,就应该收敛意欲,敛功藏名,隐名埋姓,含藏动力,久动不衰。
[故事]
猕猴弄巧
一天,吴国国王渡过长江,登上一座高山。那山上猕猴特别多,被人称作猕猴山。
吴王一行人浩浩荡荡,在山上四处游玩。山上随处可见猕猴的身影。他们或在树上摘果子吃,或在路上追逐嬉闹。看见吴王一行,猕猴们无吓得四处逃散,转眼就没了踪影。
惟有一只猕猴没有跑。它依然旁若无人地在树上摘果子吃,游荡地吊在树上,时不时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它看见吴王一行,丝毫不惊慌,反而在向人们挤眉弄眼,抓耳挠腮,不断地跳跃着,表演着自己的技巧。
吴王见了这只猴子,赶紧搭弓上箭,朝它一箭射去。
那猴子反应敏捷,手臂一扬,轻轻地接住了箭,然后向吴王摇着箭杆炫耀,神态傲慢。
吴王大怒,命令随从射杀那只猴子。一时间,箭如雨下,那猴子再也无法躲闪,中箭坠地死去了。
吴王回过头来,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技巧,依仗敏捷在我面前骄傲,因此导致死亡的下场。神态之间,不能对人骄傲啊!”
颜不疑回来后,师从董梧学道。从此,他也抛弃了自己骄傲的态度,放弃了声色享乐,辞去了荣华富贵。
三年后,吴国人称赞颜不疑为贤人。
商君车裂
商鞅到秦国后,通过引荐,几次劝说秦孝公,变法强国,被孝公采纳,并奉命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新法改革旧制,富国强兵,尽管对秦国的强大非常有利,但也触犯了不少地位显赫的人。商鞅为了坚决推行新法,倚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对那些议论新法的人,吊销咸阳户口,发配边疆,把攻击新法的旧官僚甘龙、杜挚贬为庶人,因为太子赢驷反对变法和迁都咸阳,商鞅报请秦孝公处罚太子,并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劓刑,太师公孙贾处以黥面,并且以非议新法杀掉了巫祝欢。
后来商鞅的变法受到了全的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而且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周显王二十九年,商鞅又奉秦孝公之命,率兵伐魏,俘获魏将公子印,大败魏国。秦孝公封商鞅为侯,并将商地十五个城邑封给了他做领地。商鞅洋洋得意。
一天一个叫赵良的熟人来见商鞅。苦口婆心地劝他深思祸福荣辱之道,及时引退。
商鞅说:“我大治秦国,难道你不高兴吗?”
赵良说:“一个人能够从反面思考问题,才叫聪;能够正确审视自己的处境,才叫明;能够克服自己的自满,才叫强。你一定不要贪图名誉和追求享乐而断绝了自己的后路啊!”
商鞅问:“那你说,我与百里奚谁更强一些?”
赵良说:“百里奚辅佐秦孝公成为西戎霸主,但自奉甚俭,暑不张盖,劳不坐车,在国都行走不带随从和仪仗。所以,他死后百姓啼哭,不懂事的孩子也不唱歌,这是他施德于百姓的原因。可是你急功近利,伤人太多,积怨太深,自己又富贵骄横,讲究排场。你现在的处境就像早上的露珠一样,你的失败可翘首而待。你现在最好尽快归还封地和官爵,到边远的地方自食其力就可以了。”
商鞅已处于人生的巅峰,不仅功成名就,而且声名显赫,耀武扬威,根本就听不进赵良的话。
周显王三十一年,秦孝公死去,太子赢驷即位,成为秦惠文王。他的师傅公子虔,指使人告发商鞅谋反,并派人追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将他逮捕并引渡回秦国。后来商鞅找机会逃回自己的商地,又被公孙贾率兵抓回。后被押到咸阳,惠文王下令将他处以“五牛分尸”的车裂之刑。
商鞅执政时,急功近利,执法太苛,功成后又贪恋富贵,不肯急流勇退,是其致命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