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国学经典 > 《老子》说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第九章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
第九章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86 更新时间:2006/12/13 18:59:55

第九章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原文]                  [注释]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盈之,使其满足。已,停下。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读zhuï,捶击。锐之,使其锋利。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遗,读,yì,留下。咎,读jiù,灾祸。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遂,成功。

 

[释文]

 

一直把持着,想让手中的瓦罐盛得满满的,不如就此停下,让它留有一些余地;不断地捶打着,想让手中剑刃更加锋利一些,其实,那样反而不能长久保持,反而更容易蹦折变钝;金银财宝堆满了屋子,其实,没有谁能够守得住的;倚仗富贵而骄奢淫逸,那就必然会给自己留下无穷的祸害。

在功业成就之后,就应该敛藏锋芒,避位而去,这样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的。

 

[解释]

 

“持而赢之”与“揣而锐之”,都是比喻,用来说明做事不可追求过分过度,应该适可而止的道理。我们端一盆水,太满了,不仅走的速度要慢下来,而且也会晃溢出来,得不偿失;刀剑打磨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了,过于尖锐锋利,就会很容易崩坏,反而不如钝一点保持得更长久一些。老子很形象地说明了做事情要适可而止的自然规律。

“金玉满堂”,这是现实中人们所要追求的,但却又是不可追求的。现在中国人,刚刚富了起来,还很难明白这个规律,往往都是在不断地追求之下,不仅给自己的精神上形成了无形的压力,而且还会因此弄得家破人亡。其实,钱财不在多少,够用的就可以了。不少发达国家,人富了,就进入了社会慈善圈子,大概也正是他们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和规律吧。这和“持而赢之”、“揣而锐之”的道理一样,无数事实证明,过多的财富,那是无法守得住的。

守不住,这是规律,这是法则。即使真能守住了,却也不见得就好。

“富贵而骄”,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常常可以见到的。有多少人,因为富了,腰杆挺得直了,鼻子出气也粗了,看人也不用正眼了,反而惹恼了很多穷亲戚和好朋友;有多少人,因为富了,额外的邪念也滋生出来了,招惹得是非更多了,原本一个好好的公民,却最终身陷牢狱;“富不过三代”,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其实,这不是命该如此,而是因为“富贵而骄”,子女更骄且娇。现在的莫说三代,能过了当代就算是不错了。“自遗其咎”,不仅必然,而且屡试不爽,这是从反面证明了适可而止的规律与法则。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不是老子要人们遵守的处事之道,而是天道,是大自然给人们所提示的法则与规律。

 

[主旨]

 

     功成身退,这是老子在这一章里要阐述的处事之道。激流勇进,是一般人愿意做也容易做到的,而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却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而自然的规律却在不断地演绎和证明这一铁的规律与法则。功成身退,就是不追求圆满,不贪慕成果,避免膨胀,含藏动力,看重过程,注重实干。

 

[要义]

 

1、适可而止,物极必反。

做事不能过于执着,事情做到一定的程度,就应该适可而止,不仅可以为今后发展和成长保留一定的空间,还会更有利于今后的稳步前进。不然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这是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李斯为秦始皇做宰相,可谓功名富贵于一身,然而最终还是做了阶下囚,淮阴侯韩信被斩,萧何被擒,都在不断地证明物极必反的道理。

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就可以保持一颗恬淡的心情,不急不躁;过分的追求完美与成就,往往会让人的失望更多更大。

2、功成身退,不骄不躁。

一般的人,在没有作为的时候,往往会汲汲于成功;当自己做出了一点成就,就会关注名利,居功自傲,持才傲物。

居功自傲,就会让自己固步自封,不再进步;

关注名利,更容易招惹是非,引起纷争,陷害了自己;

持才傲物,只能耀人眼目,招人嫉恨,使自己进退两难;

最后最容易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亡。如今的所谓腐败分子,贪官污吏,可能原来都并不是为人所不齿的,大概都是比一般人还要好的人,一定是不明白这个功成身退的道理,最后导致自己身陷牢狱或者灭顶之灾。

“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就是这个道理。

3、敛功藏名,不张不扬。

做事情,要看重过程,注重实干,淡化结果,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关键。老子讲的“无为”,并不是不要人们积极做事,而且是更看重人们的尊重事物规律做事,这不仅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做事情的关键之处。

而结果,只是过程的一个自然的结局,本不需要过分地关注。过分地关注结果,就容易让人忽略过程,“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就最容易造就“假猫”,或者是“假耗子”。

当年的庄子,楚国的国王要聘请他去做宰相,他笑笑回答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祀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这宰相的尊位,就像那将要被杀掉用来当作祭品的牛一样,尽管当初它比别的牛喂养的要好,穿戴得也好看,但恰恰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就要早早被杀的,到这个份上,还不如一头猪更幸运呢。

一个真正觉悟了的人,就应该收敛意欲,敛功藏名,隐名埋姓,含藏动力,久动不衰。

 

 

[故事]

 

猕猴弄巧

 

      一天,吴国国王渡过长江,登上一座高山。那山上猕猴特别多,被人称作猕猴山。

     吴王一行人浩浩荡荡,在山上四处游玩。山上随处可见猕猴的身影。他们或在树上摘果子吃,或在路上追逐嬉闹。看见吴王一行,猕猴们无吓得四处逃散,转眼就没了踪影。

惟有一只猕猴没有跑。它依然旁若无人地在树上摘果子吃,游荡地吊在树上,时不时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它看见吴王一行,丝毫不惊慌,反而在向人们挤眉弄眼,抓耳挠腮,不断地跳跃着,表演着自己的技巧。

吴王见了这只猴子,赶紧搭弓上箭,朝它一箭射去。

那猴子反应敏捷,手臂一扬,轻轻地接住了箭,然后向吴王摇着箭杆炫耀,神态傲慢。

吴王大怒,命令随从射杀那只猴子。一时间,箭如雨下,那猴子再也无法躲闪,中箭坠地死去了。

吴王回过头来,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技巧,依仗敏捷在我面前骄傲,因此导致死亡的下场。神态之间,不能对人骄傲啊!”

颜不疑回来后,师从董梧学道。从此,他也抛弃了自己骄傲的态度,放弃了声色享乐,辞去了荣华富贵。

三年后,吴国人称赞颜不疑为贤人。

 

 

商君车裂

 

商鞅到秦国后,通过引荐,几次劝说秦孝公,变法强国,被孝公采纳,并奉命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新法改革旧制,富国强兵,尽管对秦国的强大非常有利,但也触犯了不少地位显赫的人。商鞅为了坚决推行新法,倚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对那些议论新法的人,吊销咸阳户口,发配边疆,把攻击新法的旧官僚甘龙、杜挚贬为庶人,因为太子赢驷反对变法和迁都咸阳,商鞅报请秦孝公处罚太子,并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劓刑,太师公孙贾处以黥面,并且以非议新法杀掉了巫祝欢。

后来商鞅的变法受到了全的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而且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周显王二十九年,商鞅又奉秦孝公之命,率兵伐魏,俘获魏将公子印,大败魏国。秦孝公封商鞅为侯,并将商地十五个城邑封给了他做领地。商鞅洋洋得意。

一天一个叫赵良的熟人来见商鞅。苦口婆心地劝他深思祸福荣辱之道,及时引退。

商鞅说:“我大治秦国,难道你不高兴吗?”

赵良说:“一个人能够从反面思考问题,才叫聪;能够正确审视自己的处境,才叫明;能够克服自己的自满,才叫强。你一定不要贪图名誉和追求享乐而断绝了自己的后路啊!”

商鞅问:“那你说,我与百里奚谁更强一些?”

赵良说:“百里奚辅佐秦孝公成为西戎霸主,但自奉甚俭,暑不张盖,劳不坐车,在国都行走不带随从和仪仗。所以,他死后百姓啼哭,不懂事的孩子也不唱歌,这是他施德于百姓的原因。可是你急功近利,伤人太多,积怨太深,自己又富贵骄横,讲究排场。你现在的处境就像早上的露珠一样,你的失败可翘首而待。你现在最好尽快归还封地和官爵,到边远的地方自食其力就可以了。”

商鞅已处于人生的巅峰,不仅功成名就,而且声名显赫,耀武扬威,根本就听不进赵良的话。

周显王三十一年,秦孝公死去,太子赢驷即位,成为秦惠文王。他的师傅公子虔,指使人告发商鞅谋反,并派人追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将他逮捕并引渡回秦国。后来商鞅找机会逃回自己的商地,又被公孙贾率兵抓回。后被押到咸阳,惠文王下令将他处以“五牛分尸”的车裂之刑。

商鞅执政时,急功近利,执法太苛,功成后又贪恋富贵,不肯急流勇退,是其致命的原因。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