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厚积薄发
——六“多”的积累
曾看到有书介绍苏洵:是大器晚成的散文家,博攻群书多年,厚积薄发,作文以学养为基础而重气势。苏洵的厚积成就了他的散文成就。由此想到家庭教育,要“厚积”什么,才能让学生“博发”呢?有几“多”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一 多运动 积累健康的体魄
曾经看到一篇报道,现在的少年儿童骨骼的密度、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力量需要通过锻炼得到提高。有人作过骨压力实验,将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和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腿骨放在压力机下进行抗压力实验。结果是: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腿骨要比一般人多承受约50公斤压力,这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骨骼的坚固性,促进骨骼发育质量。
无独有偶,英国的科学家公布了一个南瓜实验: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
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压力越大生命的张力越大。体育锻炼不仅锻炼了强健的身体,也锻炼了坚强的意志,提高了生活质量。多运动是家庭教育中应该提倡的事情。
二多做规则的事 享受心灵的自由
为我国入市立下汗马功劳的龙永图讲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他在日内瓦的一个公厕门口,被一年轻女士拦住,询问他可曾见到一个小男孩在厕所里,她说儿子进厕所很久了,还没有出来。他想起刚才确实听到厕所里有敲击声,于是折回头循声找去,看见男孩在修理水箱拉杆,因为拉杆突然失灵,冲不下水。男孩认为,自己用过厕所如果不冲干净,对不起下一个用厕的人,也有失自己的尊严,这就是人家市民可贵的“规则意识”。
德国人的名言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规则带来高效率,甚至保证着人们心灵的自由。老师要求晚上默写生词,结果有的学生本子上没有留下任何字迹,挨批;老师要求课堂听讲要专心,有的学生非要讲几句话,挨批。受到批评,心里不高兴,心灵谈何自由?
所以自由是规则中的自由,超越规则的自由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的。那不是真正的自由。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规则的教育,比如垃圾放入垃圾箱,吃饭挑自己“门口”,从生活小事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三 多读书 积累丰厚的知识
从伟人与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读书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他阅读了1500本书,书中涉及到了几十种学科,引用了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
列宁看书习惯于半页半页地看,甚至一页一页地看,并且能够理解。《列宁全集》中反映他看了160000册书。在研究帝国主义一个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00多篇文章。
19世界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一生摘录的笔记达25000本以上,在创作《月球探险记》的过程中,阅读了500多种资料。他的作品中幻想的导弹、飞机等许多东西,后来都成了现实。因此,他被誉为“能想象出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以后才能出现的最惊人科学成就的预言家。”
史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书,让孩子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也启发了想象力。
四 多注重过程 享受过程的美丽
一日,买菜经过菜摊,听一摊主说:“今晚回家,看他考了多少分,我要好好收拾收拾他。”这是一位典型的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父亲。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他协助孩子做了什么呢?
做事情必有过程,但有时并不一定有结果,过程有其单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失明的老琴师带着一个失明的徒弟浪迹天涯,到处为人弹琴。老琴师以前的师傅告诉他,琴里面有一张医治失明的药方,但要弹断琴上的100根弦以后,方能取出。这时候,老琴师已经弹断99根了,回想自己的一生,也总算没有白过:既能给别人无尽的快乐,又充实了自己的人生,最后仍能幸运地看一眼这个世界,也死而无憾了。
突然间,一阵清脆的响声,老琴师弹断了第100根琴弦,当他兴奋地打开琴取出药方奔到药店时,药店老板却说,那只是一张白纸……对于别人,这也许是个晴天霹雳,但老琴师没有难过,反而有所领悟了。他对他的徒弟说:“原来师傅记错了,是120根而不是100根,记住,你一定要用心地弹啊!”
老琴师虽然没有得到眼睛复明的结果,但这个过程却让他得到了整个心灵的复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某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这告诉我们,人生是不断追求的过程,应该尽的责任是去体验、控制这个过程。
五 多反思 改进缺点
反思是一种智力,孟子说:“行犹不得,反求诸己。”教孩子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认识到缺点,不断改进,就会不断进步。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次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说:“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的相貌肯定非常美丽。”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纯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洁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精华。”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能战胜自己的缺点,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人最好的朋友也是自己,只要懂得发现自己的潜能,就能够让身心得到升华。
六 多用功 功到自然
所谓“功到自然成”,如果觉得学生的学业不够理想,那么就是“功夫”下得不够。怎样才算“功”用到了呢?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常说,我诗歌天资很低的人,如果说我在诗词学方面取得了某些成绩的话,那是依靠一个“笨”字。“笨”字从“本”,是我治学的本钱。
夏先生不是真笨,而是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下更多的功夫。有一次,由于背《十三经》太疲倦了,竟从椅子上掉了下来。但他终于成为词学一代宗师。
即使,有些人真的智力平常,只要苦干实干,也能成功。明代的张溥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锲而不舍地苦干实干,下“笨”功夫。
“笨”方法能夯实基础,能让人不走弯路,同时还能锻炼意志,“笨”方法实际上是最聪明的做事方法!
而家庭教育中,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笨”,并不鼓励孩子多写,多背,多做。这违背了“功到自然成”的常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