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教师心得 > 教学论坛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老子及ABC的“转化”探讨         ★★★
老子及ABC的“转化”探讨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28 更新时间:2012/8/19 10:13:32

 

老师:
  您好!
  我是新蔡一高的老师刘强,也就是今天下午打断您演讲唐突向您提问的人。今天聆听您的讲座感觉收益非浅。关于新课改我不想多说,但关于老子的《道德经》我想说说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首先,我个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确实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认真研读,因为它确实是一部饱含哲理的传统经典著作。
  其次,我个人对这部著作了解的不是太深,许多观点难免会有不妥之处,也就是说思想境界还达不到您那样的高度。所以,对今天下午我的冒昧提问,还请您多多包涵。
  再次,对于您今天下午所阐释的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观点任何事物没有好坏之分,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老子曾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从这个观点看,好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也可以证明这是正确的。但好坏可以相互转化并不代表事物本身没有的属性之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难道说真的是好的吗?那事过多年之后,那么多的中国人为什么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为什么那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每每提及还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再比如说,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文革期间被慘害至死被称为建国以来的最大冤案,难道这个事情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吗?假如您是刘少奇或他的家人,您会这样认为吗?
  好坏是非是人根据一定的标准尤其是自己的良心作出的评判,人,只要有情感,就会有好恶。除非一个人绝对理性,才会对任何事物任何变化无动于衷。可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他真的可以做到吗?
  综上而论,我认为,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也应该批判地看待,有选择地吸取。
  个人观点,难免局限。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刘强

老师:您好!

    这是属于学术讨论问题,不必不好意思。我很感谢您对我报告的积极关注和评价,也很感谢您对我探究老子与ABC理论的深度思考。我的说法的确让人不好接受,那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尤其在大庭广众面前的讲演中值得认真推敲。

    您引用《道德经》有关“福祸”转化的观点,其实只说明了客观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一部分自然规律,这是没有错的,我所举的例子也能够证明了这一点,没有日本鬼子的大屠杀,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奋起抵抗,也难以取得八年的抗战胜利,这就是事物的自身转化。当然,这不是道德和法律层面上的认识问题,道德与法律属于人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观意识的结果,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与指导。而“福祸”转化的观点是属于哲学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属于世界观的部分,是调整人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福祸”转化来认识和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变化与发展,来调整我们自身如何应战,是投降还是死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屠杀事件来发动人民抗战。至于我们和日本国及战犯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是哲学范畴上的事了,不属于自我调整的问题,而是属于国际法律问题,不仅有国际法庭进行裁判,而且也需要我们中国人民继续追偿。现在的钓鱼岛问题仍然证明着这一点。钓鱼岛的“不确定性”对日本政客来说,就是一件很可利用的“好事”;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民也应该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机会。您试想,如果如果钓鱼岛完全在中国控制之下,能够不断地激起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人民保钓的共同心声吗?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就好理解多了,毕竟没有死人,可是道理是一样的。没有保钓人员的不断被驱逐和抓捕,我们中国人还可能沉睡在“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梦幻之中,难以产生被蚕食、被轻蔑的耻辱感,更难以团结一心、奋起直追。“知耻而后勇”还是“知耻而后退”,这就是我们自身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当然,我们任何一个中国人也不能允许日本觊觎钓鱼岛,不管不问是卖国,据理力争,理所当然,因为那是国家主权的法律关系。

ABC理论与老子的“福祸”转化观点有些不一样,老子的“福祸”转化讲的主要是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ABC理论讲的是人自身的观念及情绪的转化。

ABC理论核心的观点是:任何事物、事件本身都是中性的,没有是与非、好与坏之分。是与非、好与坏的分别来自于人的观念和判断,并且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与行为。人的观念和判断,又是来自于自己已经形成的是非标准。事物是客观的,而人的是非判断标准却是主观的,无论社会主流观念或是个人观念,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而且也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基础。学校的教育就是在转变和完善着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等等主观意识,并以此来影和改变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大屠杀的例子是当时学生们举出的,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很能说明问题,没有一个学生会因此而感谢日本鬼子,但能够从中学会寻找引起自身不良情绪的观念并试着加以转变,而改善自己的情绪,导正自己的行为。

比如对考试考砸了感觉和处理。如果学生能够把考试的意义定义在查找问题上,那么,成绩低就说明找出的问题多,真正达到了考试的目的,可以利用考试来解决自己还蒙在鼓里的问题;如果把考试定义在学业水平的高低的考查上,那么,成绩低,就不是件好事了,尤其对于那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努力,还没有考好的学生,是一种难以自拔的打击和伤害。这就需要学生运用ABC来进行考试观念的调整。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候,还会对考试繁衍了事吗?还会在考场上作弊吗?还会考完后就完事大吉了或者耿耿于怀吗?考试本身就是一个很中性的事,无论考好考差都是考试的目的,尤其考的成绩低,才能说明考试有用,都考一百分,起码说明考试事物意义的。当然,关键在认识了这一点之后,要将解决问题付诸于行动。

    另外,任何事物不仅属于中性,而且还有其发展变化的必然性,无论人们理解为好与坏,只要条件满足了,就会发生。这也是事物的客观性。事物的客观必然,但不一定让我们人类适应,我们人类有自己的期望,期望事物的发展变化更适合于我们,凡是适合于我们的,就在主观上认为是好的,为是,凡是不适合于我们的,就在主观上认为这是坏的,为非。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其规律,而不是仅仅判断其好与坏,通过掌握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来探究其变化的条件,并且积极创造有力条件,使其符合我们人类的主观需要。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好与坏、是与非,以及“良心”,都属于人的主观意识,其“标准”何在?封建社会有封建帝王的统一要求;毛泽东时代,有毛泽东思想作为标准。现在改革开放了,人们最大的幸福就是思想解放了,人们最大的困扰,也还是没有了是非标准了。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在复杂的家庭、社会环境中,“标准”不一,或者根本就没有标准,所以成长中形成了种种复杂的生活、学习不良心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正视客观现实,掌握客观规律,调整思想观念,稳定自我心态,积极正向发展。

    心态调整的目的是,把握客观规律,理性处理事情,尤其是紧急而有压力的状态下,做到“处乱而不惊”,并非“无动于衷”。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按照规律办事,不自以为是、刻意而为,即“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欲,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不贪非分之想,虚其心,实其腹,致虚守静,没身不殆。由于时世纷乱,解释不一,所以,人们对老子的误解太多太深,的确值得认真探究和学习。我虽然做过一些对老子的探讨和《老子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迪》的报告,但总感觉对老子的学习还是不够,本网站上发了一些个人理解,只到36章就停下了,以后还会多加研究,更希望和你一起探讨。

    谢谢!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