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教师心得 > 教学论坛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利用“想像”妙解文本         
利用“想像”妙解文本
作者:Haoshiduom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97 更新时间:2007/4/9 20:30:11

利用“想像”妙解文本

    库勒曾说:“一部作品的结构与意义是通过读者的解释活动出现的。”因而“在课堂情境中,课文的文本意义是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学生通过解释文本而获得理解,建构出意义。”

    如何让学生解读文本,建构出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搭建阅读和习作的桥梁。这是我在语文教学当中一直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点。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劳动的开端》一课,我的心中顿时一亮,竟然可以如此来解读文本。

王老师在课的开始通过三个简单的问题,即引导学生进入解读文本的主题。“‘开端’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开始。“本文的‘开端’是什么?”学生答:第一次挑煤。接着王老师让学生交流:“对于作者的第一次挑煤,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挑煤很辛苦。”“‘我’受伤很重。”“被富人瞧不起。”接着,王老师要求学生在听同学读课文的时候,做到:边听边找:对作者挑煤的感受从哪里来的?

整堂课,王老师也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解读文本的。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挑煤的‘辛苦’。”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到“‘我’面对这生活的艰辛却表现得很‘坚强’。”

王老师课的妙处在于不仅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还能引导学生由文本“想”开去。

比如学生谈到“担子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息。”王老师引导学生:想像一下,作者当时挑煤是怎样的情景?

于是,引出了学生对情景想像的不同结果:

“小心翼翼。”

“跌跌撞撞。”

“害怕极了。”

“摇摇晃晃。”

到这儿并没有结束,王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像:此时,“我”的心情会怎样?

于是,又引导出了学生一系列情感的想像:

“很委屈。”
“急切。不知是赶往车站还是回家。”

“失落。努力却无收获。”

“担心母亲难过。”

……

水到渠成,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作者这复杂的心情。

想像在王老师的课中无处不在:

“想一想,还可能发生什么情况?”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从此‘我’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从此,‘我’还会怎样?”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这样的想像,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透过文本对学生“生活文本”的解读,学生要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来想像、感受文本中的描述。

在想像中,学生理解了文本,更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所以课的最后学生能迸发出这样由衷的称赞:

“你太坚强了!太伟大了!你坚忍不拔的品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牢牢记住你!……”

在想像中学生理解了文本,在想像中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在想像中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更为重要的是想像在阅读和书面表达之间搭建了桥梁。书面表达的心理程序与阅读心理程序存在着倒逆关系,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文字材料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会让学生不断从作者创作的“原型”得到启发,为学生习作准备心理上的条件。在今后习作过程的中,学生将比较顺利地立意、选材、择词组句。想像的连接使得阅读和习作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文章录入:张淑娟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