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苦恼了几千年的芝诺悖论 公元前5世纪左右,南意大利的爱利亚出现了一个新的哲学学派,史称爱利亚学派。他们的领袖是巴门尼德,芝诺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成员。爱利亚学派主张存在是“一”,而“杂多”的现象是不真实的;他们主张世界的本质是静止的,运动只是假象。就如同中国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中的“一”与“静”观点相似。 芝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运动是假象的论证,这个论证虽说看起来是很荒谬的,但由于它触及到科学概念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确实让数学家们为此苦恼了几千年。芝诺悖论一共有四个:
第一个悖论叫做“二分法”。
芝诺说,任何一个物体要想由A点运行到B点,必须首先到达AB的中点C,而要想到达C点,又必须首先到达AC的中点D,要想到达D点,则必须先到达AD的中点,等等,这个二分过程总是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这样该物体就不可能离开A点运动,哪怕一丁点儿。
|………|………|………………|………………………………|
A E D C B
第二个悖论叫做“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善跑者,他是参加特洛伊(Troy)战争的惟一一个半人半神。他总是携带一个由7层厚牛皮制成的盾,他作战的风格和其他英雄不同,不用神灵或者巫术的帮助。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时,希腊大将阿基里斯因其奴隶女友被人带走,负气不肯出战,阿喀琉斯独自迎战特洛伊人,击退来犯的敌军。
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和凡人英雄珀琉斯(Peleus)所生。在阿喀琉斯出生后,他母亲忒提斯倒提一只脚把他浸入冥河,也有人说是把他放在天火里锻烧,使他周身刀箭不入,唯有脚后跟由于没有浸到河水,而成为他惟一致命之处,最终使他死在了帕里斯的箭下,被人们称为“阿喀琉斯之踵”。
芝诺在这一悖论中论证了阿喀琉斯追不上一只乌龟。乌龟起跑时在阿喀琉斯的前面,有一定的距离。那么,阿喀琉斯要追上乌龟,首先必须到达乌龟开始起跑的位置,但无论阿喀琉斯跑得有多快,当他追到乌龟起跑所在的位置时,乌龟又已经跑到前面去了,乌龟虽然跑得很慢,但它毕竟在跑。阿喀琉斯要想追上乌龟,他要面面临着前面同样的问题:他必须再次跑到乌龟此刻的位置,等他跑到了,完全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可以无限次的出现阿喀琉斯的面前。所以,芝诺下结论说:虽然阿喀琉斯跑得很快,他也只能一步一步逼近乌龟,但他却永远追不上它,乌龟总是在他前头,在他与乌龟之间总有一段距离需要跑,虽然这个距离越来越短,可“总有”。
第三个悖论叫做“飞矢不动”。
芝诺说,任何一个东西老呆在一个地方,那就叫做不动,可是飞动着的箭矢在任何一个时刻不也是呆在一个地方吗?既然飞矢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呆在一个地方,那我们就可以说飞矢不动。因为,运动是地方的变动,而在任何一个时刻飞矢的位置并不变化,所以任何一时刻的飞矢是不动的,既然任何一时刻的飞矢不动,那飞矢当然就是不动的。
第四个悖论叫做“运动场”。
“运动场”说的是运动场上有三列物体的相对运动所造成的谬误。假设有A、B、C三列物体按如下方式排列:
A A A A
B B B B
C C C C
又假定每一时间单元B和C相对于A运动一个空间单元,但方向相反,于是,在一个时间单元之后三列物体排列如下:
A A A A
B B B B
C C C C
两个时间单元之后排列如下:
A A A A
B B B B
C C C C
问题出现在,在经过一个时间单元后,B与C相互之间却有了两个空间单元的移动,经过两个时间单元后,B与C却有了四个空间单元的移动。若想B与C只有一个空间单元的移动,那么,对应的是半个时间单元,B相对于A移动一个空间单元需要一个时间单元,而相对于C移动一个空间单元却需要半个时间单元,这表明一个时间单元等于半个时间单元。
芝诺的这四个悖论可以分为两组。前两个是一组,假定时间空间是连续的,后两个是第二组,假定时间空间是间断的;每组的第一个悖论表明孤立物体的运动是不可能的,都会出现荒谬的事情。
芝诺悖论的特点是道理简单,内容也不复杂,让人一听就明白,但其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人们免不了觉得这肯定是诡辩,一定可以找出其问题所在。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大多是哲学家都力图指出芝诺的论证错误。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个问题至今也未能彻底解决,许多前人指出的错误,后人发现其实并不是错误。
比如,以“阿喀琉斯”这个悖论为例,中学生都懂得如何计算阿喀琉斯追上乌龟应该花的时间。设阿喀琉斯的速度是v1,乌龟的速度是v2,他们的初始距离是d,那么追上乌龟的时间就是d/(v1-v2)。既然我们都能算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他永远追不上乌龟呢?芝诺如果听了这样的话,他一定会笑着说:“我当然知道阿喀琉斯能够追上乌龟,可是问题在于这不符合道理,从道理上讲是永远追不上的,你们若想说服我,就必须把道理说出来,光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那是没有用处的。”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能够算出阿喀琉斯追上乌龟的时间,是因为我们是根据一个方程而得出的公式,这个公式是这样得出的:
设阿喀琉斯能够在T时间内追上乌龟,列方程:
d+v2T=v1T
然后,整理方程式:
T= d/(v1-v2)
列出这个方程是很容易的,但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假定阿喀琉斯最终追上了乌龟,而且设追上的时间为T。这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求出了追上乌龟的时间,但那是我们先假定能追上才得出的。并不能因为我们求出了时间,就证明了能追上。
现代数学运用极限理论和微积分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我们可以把阿喀琉斯要跑的距离全部列出来,尽管这个数列有无穷多个项,但其总数并不是个无限大数目,而是一个有限的数目:
dv1/(v1-v2)
用它除以v1,就与我们刚才运用简单公式算出的时间一样了。
这样我们可以发现,芝诺只是把项目的无穷多与总和数的无穷大混为一谈,才造成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的荒谬结论呢?
但是,还是不能这样说,对芝诺来说,即使总和并非无穷大,无穷个步骤也是难以完成的。阿喀琉斯尽管可以越来越接近乌龟,距离越来越小,越来越容易完成,可是面对着无限多个步骤,阿喀琉斯这个有限的人物,怎么可能完成呢?
芝诺悖论涉及到对时间、空间、无限、运动的看法,他至今还在困扰着哲学家和数学家,但这个难题却对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正像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摘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