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学习情感 > 学习意义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吃苦和享受那个该在前?         ★★★
吃苦和享受那个该在前?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54 更新时间:2007/6/1 9:12:55

吃苦和享受那个该在前?

老师:

你好,我是现在在搞一个辩论赛,题目是享受在前还是吃苦在前.我不知怎样才能更有说服力的说倒对方。我想问一下享受在前和吃苦在前哪个更有说服力呀,请举例说明好吗?,请帮我提一点好吗?谢谢!

                              甜甜

甜甜:您好!

我的观点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只有先吃苦,才能感觉到享受,先把甜头吃了,后面即使不苦,也很难体会到甜的滋味。”

其实,甜和苦,只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只是一个定性的感觉,并没有定量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素质不同,期望不同,他对甜与苦的感觉也都是不同的。

打个比方说,先吃了糖,再吃什么都不会感觉有多甜,即使吃香甜的苹果,也不会感觉有多好吃。但人总是希望过上甜蜜的生活,而且最好要越来越甜,如果先把甜头吃了,后头即使甜,也不会感觉甜了。

要讲具体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现在的家庭教育,很多独生子女,即使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家长也想让孩子有尽量好的享受,不舍得让孩子吃苦,这里面除了父母有炫耀自己能干有本事的心理之外,更多的就是要让孩子甜上加添,不要再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头。可是,客观现实并不是像人们的期望的那样,磨难和挫折,是必然要出现在每个人的人生路途上;今后幸福的生活,必然是要靠努力打拼的来的,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所以,这些提前享尽了甜头的孩子们,在进入中学后,就开始撑不住了,取得好成绩是要吃点苦头的,同样的学习,有的人就不感觉有多苦,而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就感觉受不了了,首先在学习上就败下阵来;生活上,因为他已经享受惯了父母的照顾,所以,当需要他自己来照顾自己的时候,他就以为住校和大家一起的生活那简直是太苦了,就简直无法忍受,他就要从学校中逃离出来。

有些家长也对孩子说,现在吃点苦,将来就不用吃苦了。其实这也是不对的。我在给中学生的讲座中经常提到,现在吃苦,并不是为了将来不吃苦,而是为了将来吃苦也不苦。原因就在于“苦”与“甜”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挫折和磨难是人生的必然,先吃了苦头,将来即使是苦的,也不会感觉有多苦;先吃的是甜头,后面即使不苦的事情,自己也会感到不甜,就很难体会的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从农村艰苦的条件中出来的孩子,即使条件差一点,也会感到很满足,很幸福;而原来家庭条件很富裕,享尽荣华富贵的孩子,可能就会受不了别人并不感觉有多苦的事情和待遇呢?

如果谁不相信的话,就拿一棵苦菜,一个苹果和一块糖,变换着不同的次序吃吃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古人说过:“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是否可以自学高考?
    如何让孩子自信起来?
    我不想读书了怎么办?
    到底我该怎么想?
    我还能学好吗?
    我是应该留级?
    想跟读,是否可行?
    分班特次怎么办?
    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克服方
    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