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一起焦虑怎么办?
李老师,过年好!
在这样的日子里打扰你很过意不去,可是我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我的女儿今年11岁,在实验东校读初一。孩子的学习基本没有什么困难,副科老师要求课堂记住的东西一般会很快掌握,不需要回家“加餐"。 数学虽然一直存在着马虎的毛病,但是对自己不能很好掌握的知识心里清楚,能主动要求我给他找老师重点辅导。在初一的期中考试中考了班级第四,然而期末考试却考了第十。原因是她最强项的语文(语文课代表)因为卷面、因为字迹的问题,仅仅得了88分。(基础知识仅扣0.5),她非常意外,大哭了一场。我不是一个重视孩子最终成绩的人,但是我对她出现的这个问题特别焦虑。因为脾气急、暴躁、争强好胜、喜欢听奉承话已经是她的性格使然,我原以为这个打击会使他有所改变,能促使她在日常的作业习惯上变得条理、整洁。然而她现在的寒假作业依然潦草、毛躁。我指出她的问题她就哭闹说:“我的作业太多,我不这样写就做不完,我知道自己是垃圾,付出什么的努力也没有用了,我已经放弃.......。”我只好找她的优点来安慰她,说实话,我现在觉得很无奈,我不知道怎么来改变她这种情绪,因为她草草应付完一天的作业,依然故我的玩。最重要的是我可能以前总是唠叨她的一些坏习惯(唠叨的效果是一样也没有改),现在我只要一说话我们就针尖对麦芒,我们俩都心力憔悴, 还于事无补,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我可以放弃、不闻不问么?是我心里不健康么?期待您的帮助!
宝贝加油
宝贝加油:您好!
你不是心理不健康,而是你的教育孩子的观念、态度、方法有问题。下面看看你写的这些话语,就可以清楚你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了:
“副科老师要求课堂记住的东西一般会很快掌握,不需要回家‘加餐’。”刚刚初一,你就给孩子的课程分出了“副科”,难道除了语数外,其他课程都不是应该好好学的吗?在学校里学会了,回家就不应该继续学习了吗?古人的《学记》中就说过:“大学之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你为何能把学校的开设的课程分出“副”的来呢?你如何能够把孩子回家不“加餐”当成了炫耀孩子有本事的理由呢?这样下去的话,你的孩子接受早期教育所积攒的那一点比别人多的东西早晚是要被别人赶上的。
“数学虽然一直存在着马虎的毛病,但是对自己不能很好掌握的知识心里清楚”。“但是”这个转折连词是什么意思,不就是说明前面的“虽然”不重要,无所谓,而后面的“但是”却是你特别看重的吗?数学,有一个很重的学习任务,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周全、细心、正确无误地解决和处理问题,而你却把孩子“马虎的毛病”当成了“虽然”,而沾沾自喜于孩子的“心里清楚”。很多中学生在学习上不断下滑的原因恰恰就是在“心里清楚”而考试却错误连篇上,这本身就是一个素质的问题,你想一想,将来社会上,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能够用得上这样马马虎虎的人呢?
“在初一的期中考试中考了班级第四,然而期末考试却考了第十。”在期中考试得了第四,期末考试就一定不能考第十了吗?如果是那样的话,还需要考试吗?考试,如果仅仅是为了排名次的话,那么连考都不用考,上课的老师就能评个差不多。考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查找不会的问题在哪里,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纠正方法,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尽量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你对名次这样感兴趣,能不焦虑吗?
“她最强项的语文(语文课代表),因为卷面、因为字迹的问题,仅仅得了88分。”语文的基本学习任务是什么?怎样就叫“强项”了?难道连语文的卷面、字迹都不好,这也能说孩子的语文是“强项”吗?你想想,小学刚刚开始学语文的第一项任务是什么?不就是写好汉字吗?字都写不好,能说语文是强项吗?语文,学的主要是书面语言,就是写给别人看的,仍说连卷面都弄不好,别人怎么看,书面语的目的如何实现?你这样的观点必然也会给孩子形成同样的观点,所以,孩子“她现在的寒假作业依然潦草、毛躁”,就是因为你对书写也是持这样的观点。
你只是在孩子因为考试的卷面和书写被扣了分数的时候,你才督促孩子要认真书写,你根本就没有把书写和卷面当成孩子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日常任务。你说不是吗?我在教学生语文的时候,首先强调的就是书写,写不好字,就不要学语文,因为,说话,都在家里学得差不多了,学校里的语文学习,主要就是书面语言,书写就是书面语言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第一步。
“我不是一个重视孩子最终成绩的人,但是我对她出现的这个问题特别焦虑。”这里你又使用了一个“但是”,无论从语气上来感觉,还是从语法上来分析,“但是”之前的话语都是托辞,而“但是”后面才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你的这句话,不是说明你自己前后矛盾,就是说明你还是“很看重成绩”。
我们也可以从心理上分析一下,你“焦虑”的原因是什么。人的焦虑,都是来自于自己感觉很重要却不一定能够做得好的事情上。焦虑,就是担心,担心,就是怕出问题,就是因为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如果这次期末考试你的孩子的成绩还是班级第四名的话,我想,你一定不会焦虑;如果你的孩子这次考试成绩在班级拿到第一的话,即使分数不高,问题再多,你也不会焦虑的,甚至会感到很满足;如果你的孩子这次成绩不是第十名,而是第三十名,甚至更低,可能你会崩溃的,就不仅仅是焦虑了。什么原因呢?不就是你还是很重视孩子的成绩吗?
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不必重视孩子成绩的话,我们又应该重视什么呢?你不都是在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情况下才开始着急了吗?
“我原以为这个打击会使他有所改变,能促使她在日常的作业习惯上变得条理、整洁。然而她现在的寒假作业依然潦草、毛躁。”既然知道孩子是因为“在日常的作业上”形成了“作业潦草、毛躁”的习惯,为什么还能指望一次考试成绩的“打击”就让孩子有所改变呢?习惯的改变,是需要建立新的习惯来代替的,而不是靠一两次打击和醒悟就能改变的。
习惯的形成往往都是在以前很长时间里经过了反复的重复一个不好的行为而形成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自动的行为,既然是习惯,就不会因为打击而改变,因为,这已经是自动行为了。真要改变习惯,就必须安下心来,落实到孩子的具体学习行为当中去,坚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直到不要提醒还能够自觉地去做,这样,就会有好的结果了。
“我指出她的问题她就哭闹;我只好找她的优点来安慰她”。这位家长,难怪你孩子的问题改变不了呢,因为“一指出问题就哭闹”,她就可以得到你“找优点来安慰”;也难怪“现在我只要一说话我们就针尖对麦芒”,因为,她只有和你“针尖对麦芒”,才会不继续受到你的批评,甚至会还得到你的“优点安慰”。你想一想,你这是在培养一个什么样品质的孩子?你这不是正在培养一个专门维护自己的虚荣心而无理取闹、百无聊赖的接班人吗?你的孩子还会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吗?还会自己反思自己的问题吗?还会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吗?
错了,就得批评,不能因为“哭闹”就不平批评了,更不能因为“哭闹”就马上给以“安慰”,甚至还给他找优点来安慰。如果连这点是非都分不清楚,还叫什么家庭教育呢?
“我不知道怎么来改变她这种情绪,因为她草草应付完一天的作业,依然故我的玩。”孩子只是在初一,草草应付作业而贪玩,家长却明知而管不了,是说明的是家长的不负责任呢,还是说明家长的无能呢?
情绪,是因为不好的结果而导致的,而不好的结果就是因为不好的行为导致的。要改变孩子不好的情绪,必须先改变孩子的行为,也就是首先要改变孩子“草草应付”的学习行为。只有孩子“应付作业”的行为改变了,才会有一个好的学习结果,她的情绪自然也就好了。单纯改变情绪,谁也改变不了,而且只能是越改越坏,因为,结果不好,就不会有好的情绪。
总起来说,问题不在孩子身上,是在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教育观念上。我们的教育短视、重果轻程、重明轻实、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等,都必然会直接地影响和传染给孩子。
前面的话说得有些尖刻,请家长原谅,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引起觉醒和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