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教师新形象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会如何回答着下面两个问题:
1.你教的是什么?你的回答是教的什么课?还是教的什么样的人?
2.你每天工作的主要有哪些?你的回答是上课?还是育人?
教师的地位、形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由社会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社会也要求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完善自身。如果你的回答还是教的什么课,如数学、语文等,每天的工作只是上课,那你就已经落伍了。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们要高度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由过去的完成教学的任务观转变为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的这一主题上来。这里就意味着我们当老师的需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变和提高:1.观念的改变;2、学识的提高;3、技能的提高。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知识传授,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则提倡和主导教师的任务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教学需要通过民主、平等和互动的方式来进行”。
从教师成长的过程来看,每个教师一般都要经过以下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关注自身的生存,尤其是自身的生存技能。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十分重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课堂纪律和评价学生作业;
第二阶段:关注自身的任务,尤其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表现就是十分关注自身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质量的提高情况和自身的职业升迁水平;
第三阶段: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在自己所教授的专业方面的发展。这时候教师所重视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科专业的成熟程度和学生的自我更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
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当堂、考试、终生发展目标的长期发展;
3、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就是关注学生的文化、生理、心理、情感的发展需求;
4、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基础、生活经验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
5、关注学生的个人尊严。就是注重给学生以鼓励、指导、促进。
对比来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与教师自身成长的第三阶段的关注点基本相同,这既符合教师自身的成长需求,也符合学生甚至社会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
1.课程不仅是知识,课程还是经验,是活动。新课程强调课程是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经历而获得新的经验;
2.新课程不是凭空捏造的,它包括:知识、教学经验、传统的观念、改革的要求;
3.新课程教学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包括: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态度;只是生成绩获得的过程、方法;特定的知识理解掌握与技能的熟练与提高。
现代教育理念,并不是可以束之高阁的空头理论,是必须落实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当中。具体体现为:
1.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教育的成功,在于尊重学生 。唤醒学生自尊,而不是恨铁不成钢。没有自尊的学生,往往就是最难教育的学生,这同时也说明了这就是教师的教育失败。教师尊重学生要体现在善于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上。
2.教师要充分肯定、接纳、鼓励和引导学生。教师只有贴近学生,找到学生可爱之处,才有可能借机教育;教师欣赏每个学生,这是引导学生继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教师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重在鼓励学生进步。
3.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知识不是教会的,都是学生学会的。因此,要求教师从重视教学结果转变为重教学过程;从重视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从重视全班统一教学步骤转变为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层分步教学;从重视课堂教学的管理转变到重视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
4.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少管理功能,强化内部驱力。可以采用的几种教学方式主要有:(1)小组合作学习;(2)探究性学习; (3)自主学习。
5.新课程更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所有学生各有所得,有所发展。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的知识世界之中,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体验学习活动的成功。
教师不是完人,成功的教师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再教育和研究、总结、提高,成为研究型教师。其实,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困难,不在学生的素质低,能力差,而是在于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质不够。要改变教师被动的局面,教师自己要注重探讨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规律和教学的规律性;教师自己要爱好学习,讲究学习方法;教师要注重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树立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