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鸡养成的鹰如何飞上蓝天?
李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为我指点迷津,我会去实践。对于问题学生,我们常常感到头痛的原因很多时候是被他们的行为、我们的情绪所左右,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他的进步,及时的表扬,还有准备应付问题反复的耐心。
还要请教您一个问题。就是这一代孩子长期在应试教育下成长,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形成老师家长灌输努力学习的观念,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很大一部分至今仍没有主动观念或是责任心去学。反而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不足,对班上学生调查,7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虽然也常常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但他们部分还是维持现状。请问已经被当作鸡养大的雄鹰如何才能使它展翅高飞,翱翔天空?谢谢解答。
绿草青青
绿草青青:您好!
“当作鸡养成的鹰,如何能使它展翅高飞,翱翔天空?”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
“当作鸡养大的雄鹰”,这里既肯定了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也说明了现在学生生活优裕、成长意识低下的现实,同时也批评了家长的重养轻练、重名轻实的问题,也提出了学校教育应该强调的重点。
现在的学生确实有不少让人看着有些可惜、可叹,心里着急,用不上力,好好的材料,没有得到锤炼,没有得到淬火,直接拿到学校这个“成品组装线”上,很难派得上排场。实际上,既然家庭教育有缺失,就只能指望学校教育来弥补了。
既然知道学生应该是“鹰”,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学生有“鹰”的潜力,这是第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飞翔”的愿望的,也是具有“飞翔”的能力的,只不过需要我们老师真把他们当作“鹰”来教育和引领,而不是当成一只“不下蛋的鸡”来看待。
可能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大多数的老师仍然还是把学生当作“鸡”来养的,只不过比家庭中单独养的“鸡”成群的犬养起来。比如,我们仍然只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也就是说,只给学生“米”吃,而忽视了学生自己觅食的能力培养;只要求学生听话服从,而忽视了学生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仍然是圈养,而不注重散养中“鸡的自我归巢”的能力训练。
要把学生当成“鹰”来养,我们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可能这就需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单纯是知识;就应该训练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不是靠教育的行政式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中获得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所需要的东西。
既然知道学生问题就在于家长把他们当了“鸡”来养,那么,我们教师就不应该继续把学生还当作“鸡”来养,而要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利用老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把学生真正当成“鹰”来训练。
可能我们老师会以担心考试成绩为借口,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跟不上教学进度,就只管赶功课,而不顾及学生的吸收能力,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其实,这就说明我们当老师的不仅仍然还是在把学生当成“鸡”来养,而且把学生当成了需要“迅速催肥的鸡”来喂养的,而不顾及学生是否吃得下,是否消化得了,吃不进去,也要用针管子往“鸡”的嘴里灌,这比家长的方法还要恶劣,家养的鸡只是懒得飞翔,而学校里群养的“鸡”,可能会更厌恶“飞翔”。
学校的教育资源,不仅有老师,有教材,还有大量的同学,这是任何一个家庭当中所没有的。我们的老师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把大量的“食物”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把“食物”还原到自然状态当中去,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我们更不应该把大量的学生通过排名次,来引导学生互相争抢“食物”的鸡群,而是可以通过“鹰群”的团体,来引导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和相互训练而追捕猎物的“鹰群”,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交流中不仅激发学习的欲望,而且也成为相互切磋琢磨、相互合作竞赛的学习群体。
既然知道学生现在缺少的就是飞翔的主动性和飞翔的基本方法,那么,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足够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益。
可能我们老师本身就缺少学习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除了自己所教的专业课本之外,看到书就头疼,新的东西学不进去,只是把教育教学当成一只现成的饭碗,教学生也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所以,我们就只能是指望着学生家长给我们培养出能够自觉学习的“鹰”,能够希望“飞翔的鹰”。如果老师们也就像一只只老母鸡那样在毫不费劲、无精打采的在土中刨吃食,那么,我们身前身后的学生,也难以像鹰一样的想着飞翔,也难以自觉地去训练自己飞翔的翅膀。
既然我们当老师,我们就应该把学习和研究学习,当成我们的专业,练成我们的特长,也就是说,我们老师首先得是“鹰”,而且是一群“凶猛异常”的老鹰,只有这样,我们在才能在教育学生中,展示出“雄鹰飞翔”的英姿与壮观,才能引起学生“飞翔”的激情和欲望,才能有能力训练学生未来“飞翔”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