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挽救厌学的学生?
李老师:您好!
你那么忙打扰您了,看了您的网站,您给别人解决了一切疑难问题,实在令人佩服。 我是高一孩子的妈妈,我的女儿今年高一下学期,初中时不仅成绩好而且特听话乖巧,是班主任的小助手,口才一流,英语、语文全国拿奖了。初一是班里的第一名,初二有些下降还是名列前茅,中考又考失误,比她差很多的同学都考前面了,录取到市里一所重点中学但不是最好的那所,上了这所高中以后,就结识了其他学校不爱学习不守纪律的同学,(路上碰到的,原来认识但没深交),开始偶尔有自习不上,继而迟到早退,本学期发展到旷课,开始厌学,现在完全不上学了。 其实她也明白不上学不行,可是她就是听不进去,坐不住,现已2个星期没上了,开始我们认为找事她做,让她尝到苦头了,就会觉得上学是她唯一的途径。在企业只干一天第二天偷跑了,又尝试去餐馆打工,干三天实在累得不行,她要求上学了,于是我们给她转到另一所学校住宿,意在隔离那些“坏”同学,没想到第二天又跑了,下午两节课直到晚自习不见人影,22:20才回到家里来。后来我们了解到,是接到了“坏”同学的电话,不顾一切翻校院墙跑出去的,和她们在一起还抽了烟,在她包里发现三根烟头。她原是一个文静乖巧的女孩,翻墙不可能,抽烟更是不可思议了。在她偷跑的期间,我们急死了,老师急死了,后来回到了家我们的心才安定下来,也没敢吵她,因此只有决定在家呆着不读书算了,怎么办?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请求您帮帮我们,谢谢!
这位家长:您好!
厌学,只是对上学不感兴趣,看到学习就厌烦。而你的孩子已经不是仅仅厌学的问题,也不只是在上学读书的这件事上退缩,在做事做人方面也暴露出严重的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
从你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你的女儿应该是一个比较聪明灵活的人,具有一定的能力,也有相当的胆量,做起事来容易发狠,可以不顾一切;而她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厌学,而是在破罐破摔,自暴自弃。问题的实质,就是受不得挫折,吃不得苦头,耐挫能力极其低下。她忍受不了“自己不是班级中的第一名”,更忍受不了“自己没有进入当地的最好的重点高中”。中考只是一个导火索,把她前期接受的家庭教育以及在以后的学校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错误思想观念全部给暴露出来了。
孩子现在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使我们家长感到很头疼,也很疑惑,其实际上,根本原因也就在我们家长的家庭教育上。我们不应该埋怨孩子,也不该埋怨她周围的环境,可以说,你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就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是在作茧自缚,这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问题何在:
第一点,孩子的逃学暴露出我们家长教育观念和态度的问题。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无论谁回答这个问题,都会直接显现出他的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就把孩子“学习好,能说会道,很乖巧”,看成是好孩子,这就说明我们家长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学习成绩高,能说会道,很乖巧”,充其量只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孩子的能力高低,只是孩子素质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孩子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具体表现在孩子的兴趣、爱好、理想、目标,观念、态度、习惯,持久、耐挫、毅力等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水平上。这些方面,可能与智力水平无关,但确实是孩子在今后长期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我们不少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教育,只是重视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认为孩子只要能够“学习好”就可以了。这在小学、初中阶段,往往还看不出太大的问题。这就像搞建筑,只是建低层楼房的时候,墙壁的水泥标号太低,钢筋太细、砖石不规则,墙基松软、偏离,等等,我们还不会发现什么问题;等到孩子参加中考,上了高中,或者上了大学、进了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学习问题,甚至只是一般的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显现出前期家庭教育的观念问题。
比如说,当孩子逃学回家的时候,我们家用“给找事她做,让她尝到苦头了,就会觉得上学是她唯一的途径。”这种想法就暴露出家长观念的严重错误。“找事做”这不是社会上所有人都得经历的过程吗?上学以后不是也得“找事做”吗?用劳动的“苦头”来吓唬孩子,逼迫孩子上学,这无异于就是在教育孩子好逸恶劳,贪图安逸,暴露的就是我们家长不想让孩子吃苦,不愿意让孩子靠出力来创造自己的世界。所以,就会出现孩子“在企业只干一天第二天偷跑了,又尝试去餐馆打工,干三天实在累得不行,她要求上学了”。这个时候,我们家长似乎感到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正确的劳动教育目的是要引导孩子珍惜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孩子就是因为厌恶劳动,受不了劳动,才放弃了劳动,要求上学。这不是孩子真正要求上学,而是又一次从劳动的工作岗位上的逃离。为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家长会感到满足了呢?关键就是教育的观念问题在作怪。
因为我们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就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因为我们只是看重孩子的名次和奖项,往往就会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培养;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孩子眼前的优良表现,就会忽视孩子将来更需要的毅力、耐力的锻炼。学习成绩,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甚至也只是小学和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名次和奖项,不能说明孩子的真正心理品质;孩子现在的优良表现,并不见得就能说明将来社会和环境对孩子的要求。
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近视”“弱势”,甚至一些错误的观点,都会导致家庭教育的错误,导致孩子观念和态度的缺失与偏离。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也会自觉不错,娇气、傲气十足,受不得一点委屈,耐不得一点挫折,或者根本就不愿意用自己的努力来创造自己的辉煌,而只是靠家长夸奖的“聪明”“乖巧”来赢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等她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出现退缩,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上了高中就“厌学”的主要原因。
高层楼房的建筑,因为水泥标号低了,墙壁的耐压力不够了;钢筋的直径小了,牵拉的强度不够了;砖石不规整,结合不严密,更容易出错位;墙基的松软和偏离,到了高层以后就会发现整个建筑出现了严重的倾斜,等等。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到初中毕业,只是相当于建到一二层楼房,我们还不会发现什么问题,这个时候,孩子也只是适合比较低层的社会需要。建筑上并不是所有的砖石、水泥、钢筋,都可以用来砌楼房的,你的建筑目标是高层建筑,就必须从打地基时候就使用高标号的水泥,高耐压的砖石。孩子素质的高标号,就是她的情感素质标号。我们家长想一想,还为孩子在小学和初中的“听话、乖巧”而感到放心吗?还会仅仅为“孩子拿到了全国的语文、英语奖项”而感到欣慰吗?还会仅仅为“孩子一直是班级的第一名”而感到自豪吗?这里面可能都是因为我们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差,而导致埋下了一处又一处的巨大隐患。
第二点,孩子的“厌学”暴露出的就是我们家长的教育内容有问题。
观念的错误,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问题。因为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忽视孩子的学习能力训练。一般来说,初中的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取得好成绩,哪怕是班级的第一名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但是,因为观念的偏差,因为我们关心的也只是成绩,名次,就会掉以轻心,不会留心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甚至就根本找不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机会。也正是由于只是关注了孩子的成绩和奖项,而忽视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教育,优秀的学习成绩掩盖了孩子的很多不足,导致家长甚至老师也只是在孩子已经具有的优势上方面下功夫,而忽视了孩子的不足的训练和弥补。
比如,孩子在初二的成绩有所下降的时候,可能我们家长只是担心孩子的成绩否会继续下降,或者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学习的问题,或者还仍然只是在鼓励孩子为争取好的学习成绩和名次上下功夫。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孩子中考失利时会有更大的失意,因为,我们在孩子应该接受挫折教育正确看待成绩与名次的时候,却失去了对孩子进行耐力、耐挫力教育的最好机会。
再比如,在孩子被并不是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录取的时候,我们家长可能只是对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个并不十分满意的学校事情上惴惴不安,而没有借此机会,引导孩子接受初中学习观念偏差的教训,端正孩子努力读好高中的学习教育,没有引导孩子认真想一想:读书,到底是为了充实自己,还是为了显示自己?出现厌学现象的孩子,大多都是把学习定位在“表现自己、炫耀自己”上,根本没有意识到上学读书,就是为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所以,孩子在没有什么好表现的时候,就会主动放弃了学习。
其实,从孩子的“开始偶尔有自习不上,继而迟到早退,本学期发展到旷课,开始厌学,现在完全不上学了”这当中就可以看出,我们家长贻误了多少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良好时机。古人就说:“大学之法,禁之未发谓豫……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孩子的问题严重到无法承受的时候,才想到要教育和管理孩子了呢?
第三点,孩子的“厌学”也暴露出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问题。
孩子“不顾一切翻校院墙跑出去的,和她们在一起还抽了烟,在她包里发现三根烟头。”其实,这已经说明孩子的家庭教育原本就有问题,不然的话,孩子不会在自己受到挫折时候就能够做出这样“让人不可思议”的行为来,孩子并不是像我们家长所认为的“她原是一个文静乖巧的女孩”,不是当初家长没有给孩子形成规矩,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对孩子的问题视而不见,只是欣赏了孩子的好处了。不然的话,孩子怎么能够“翻墙”,“抽烟”呢?
我们家长“在她偷跑的期间,急死了,后来回到了家我们的心才安定下来,也没敢吵她,因此只有决定在家呆着不读书算了,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我们联系到前面的问题,想一想,家长采取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方法呢?
学习成绩下滑,就考一个差一点的重点中学凑合一下;孩子不愿上学了,就用“找事做”的苦处来吓唬孩子;孩子一次次的逃离劳动岗位,我们家长也只以为是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得逞,就轻易地允许继续孩子上学;当孩子又不断地逃学,只是焦急,只要回来了就安心了,就放弃了对孩子在做人做事上的要求。我们想一想,我们教育孩子的这些方法到底是些什么样的方法,我们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能叫做教育孩子吗?这不是在把孩子不断地往泥坑里推吗?
可以说,我们家长在教育上的目的就已经是有偏差的,教育的方法上更是有所缺失的,所以才会导致孩子在接受不了“不再优秀”的基础上,反过来就进行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既然问题主要是在我们家长身上,那么,真正要改变孩子,还需要从改变我们家长自身入手。
首先,要改变过去的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和名次的观念,要从培养“人”的角度来思考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学习,读书,只不过是教育和训练孩子的凭借,并且那都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我们家长应该着重孩子利用家庭生活和社会实际来训练孩子的情感素质,心理素质,为孩子将来做一个“好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家长要全面考察孩子的问题,不只是“学习好”就行,“学习不好”了就什么都不行。家长关键要看孩子的人品如何,尤其是将来社会所要的素质如何,着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第二,不要急于督促孩子上学,让孩子承担起她自己本来就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孩子厌学的实质,就是对自己、对家庭不负责任,孩子缺乏责任心。孩子是否上学,要看孩子是否愿意,是否真正想到学校里去学点东西,而不是只要孩子上了学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
孩子已经初中毕业了,也就是说孩子已经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无论我们家长有什么样的期望,孩子在读书上学方面已经完成了国家的法定义务,我们家长也完成了这方面应该承担的供给责任,如果孩子就是不愿意继续读高中,那么,她就应该参与社会劳动了,靠自己来养活自己了,而且不应该挑挑拣拣,有什么可干的就干什么,不能专挑舒服的活去做,看看初中毕业生大都干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做好什么工作。
除了应该参加劳动之外,还有每个人应该承担的家庭义务。孩子之所以有问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缺少家庭责任心,我们家长没有给孩子培养应有的责任感,所以孩子才会做事不负责任,甚至对自己都不负责任。
孩子到底应该在家庭中承担哪些责任,我们家长可以想一想,孩子再住三五年,二十几岁以后,成家立业的时候,她需要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责任,就应该从县在开始让她承担起来了。比如在花钱方面,比如在家庭的卫生清扫、物品整理、做饭洗衣等等事务上,孩子都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不仅应该让孩子明确,而且要落实到底,不能因为我们要哄着她去上学,就什么都依着她,什么都可以不干,那样,就是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也不见得会对社会、对家庭有什么样的用处。
第三,借着孩子不上学,在家里的时间更多一些,我们家长应该着重做好孩子的家庭常规教育。
常规的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习惯的教育。既然孩子不上学了,那么,这就是对孩子进行原来缺失的生活习惯教育的最好机会。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做家务,什么时候看电视……都应该有点规矩,而不是孩子既不上学,又不做事,就爱咋地就咋地。可能孩子在这方面也是有很大缺陷的,不然的话,不会随意逃学的。
教育孩子,培养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家庭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只只可以当摆设的花瓶,更不是为我们家长争取什么脸面、荣誉的工具。孩子是个人,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人,我们要为她的一生着想,培养的主要是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和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