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束缚孩子的手,才能放飞孩子的心
——从三种人格心理学理论看早期教育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生。
早期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基础。
我们可以透过三种人格心理学理论来探讨早期教育。
之一 弗洛伊德的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不仅重视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而且强调婴幼儿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婴幼儿期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一个人出生之后长到6岁时,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以后一直保持到终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性欲最敏感的区域或处于显著地地位的动欲区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其不同的主要动欲区。根据动欲区在身体上的不同定位,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肛门区、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器。
(一)口腔期(出生到满周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里比多发泄的主要动欲区是口腔。通过口腔活动的吮吸、吞咽、咀嚼等等,不仅满足了婴儿饥饿时的需要,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提高了性快感。饥饿的婴儿吮吸拇指的现象,说明吮吸活动本身提供了某种快感。
在口腔期,婴儿通过与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步产生了亲密感,开始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儿童的人格不再是单一的、混沌的本我。现实原则逐步取代快乐原则,成为儿童获得满足的主要途径。自我的形成是口腔期的最重要的成就。
(二)肛门期(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三岁末)在肛门期,幼儿的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肛门的排泄活动成为里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而肛门期的经验对人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幼儿通过肛门排泄粪便解除内部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过分注意也增加了儿童对排泄本身的兴趣。儿童保留粪便,以便在排泄时得到更大的快感。其次快感还来自于保持粪便。因为保持保持粪便也能产生性刺激,另外也是由于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高度重视。因为重视父母和儿童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冲突,父母力图对儿童的便溺行为进行训练,以便养成卫生习惯。而儿童则希望自由地、不受干扰地随时、随地进行排泄活动。他们往往对父母的卫生训练持敌意和抗拒态度,而父母为了使儿童养成讲清洁、爱卫生的习惯,极力促进儿童控制自己的排泄活动。在这个阶段,随着儿童主动控制自己,应付环境能力的增强,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自我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这一阶段的晚期,儿童在排便习惯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妥协,而儿童的动欲区也就从肛门转移到身体别的部位,儿童的人格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性蕾期(大约从3岁到6岁)儿童的动欲区转移到了生殖器,儿童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获得里比多的满足。而且他们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
在这个阶段中,对人格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在儿童心中产生了有关父母的情绪冲突,即男孩心中的欧底帕斯情结和女孩心中的爱莉克拉情结。
弗洛伊德说:“在三岁之后,儿童开始表现出一个对象的选择,对某些人深情偏爱。”男孩所选择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父亲的存在是一种干扰。为了解决内心的冲突,男孩开始尽量以父亲为榜样,模仿父亲,并认同于父亲。通过认同来获得对母亲性冲动的间接满足,同时认同本身也促使儿童习得男性行为,形成男子性格。
对于性蕾期的女孩来说,情况就更加复杂。女孩最初与男孩一样,对母亲也有强烈的依恋之情,但是当女孩注意到两性的差异时,这种依恋之情就降低了。相反,女孩对父亲的感情成倍地增长。但是她对父亲的好感又伴随着嫉妒。为了解决内心的冲突,女孩需要认同于母亲,通过对母亲的认同作用,获得女性性格和女性行为。
弗洛伊德特别重视儿童如何解决自己内心的欧底帕斯情结,认为若解决不好这些情结,往往导致各种性变态和心理失常。在解决恋父或者恋母情结的过程中,儿童以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为榜样,模仿他们,认同于他们,这样不仅使儿童获得男性或女性行为风格,而且还把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儿童第二自我即超我。
(四)潜伏期(一直延续到12岁左右)弗洛伊德认为当儿童解决了欧底帕斯情结后,他们的里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和同伴交往等所取代。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和在学校吸取了系统知识,儿童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较疏远,团体活动时多是男女分组,甚至壁垒分明,互不来往。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青春期才又发生变化。
(五)生殖期:在以上性心理发展的时期内,儿童能够虽然具有性冲动,但它主要是一种“自恋”性质的冲动。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的成熟,儿童的性冲动再次萌发,他们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喜欢参加由两性组成的集体活动。这时儿童的心理发生了根本的转折,从“自恋”转变成“异性恋”。异性恋倾向一旦形成后,就一直持续人的一生,以后再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这个时期起,人类个体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成员。他们寻找职业,选择婚姻对象,开始异性恋的生活,生育和抚养后代。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个体的人格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从低级阶段进入到较高级的阶段,其首要条件是顺利解决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反之,不能解决好前一阶段的矛盾和冲突,发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就不能完全过渡到较高一级阶段,因为低级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下来了。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或延缓。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停滞的现象越严重,就越容易产生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使个人人格发展受到阻碍,而且会对人格结构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启示我们要注重孩子的每个发展阶段,让孩子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而观察生活,发现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并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比如有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交给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母亲能做的是孩子饿了给他喂喂奶,孩子焦虑时缺乏心灵的呵护,情感的抚慰。有一个男孩在上学后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些许碰撞,就会大哭。这种婴幼儿时期的焦虑反应的延迟是否应该寻根到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情感抚慰的缺乏,理性引导的缺失的结果。
再比如有一个男孩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或在教室里或照着小朋友的身上小便。这种自由的排便行为是家人纵容的结果,没有通过按时按点的排泄行为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还有一个女孩已经四年级了,还剪着男孩般的短发,因为爸爸喜欢。那么在这种期望中,女孩获得更多的可能是对父亲角色的模仿、认同,从而影响孩子性别心理的发展。无独有偶,与一位初中的老师说起学生的性别意识,偏离角色的现象并不是个别。初中阶段,有的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的装束,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其中有一个女孩子老师教了一学期愣没有发现她是个女孩。这有些不太符合初中学生性别心理的发展特点。
之二 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一过程必须以其他两个过程为前提,在不断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但是在这三个过程中,他认为中心过程乃是自我过程,因为自我不仅对肌体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进行着整合作用,而且也对本能力量和社会力量进行协调,保证给在自我体验和其他人的现实中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人格。
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如果父母能够爱抚儿童,并且悉心地照料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就能够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相反,如果儿童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儿童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发展的基础。
2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和说话等,而且他们也学会了把握和放开。这不仅适用于对外界事物,而且同样适用于对自身控制和排泄大小便。也就是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而使儿童介入自己愿意和父母愿意两者相互冲突的危机中。这就要求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要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坚强意志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容易形成自我疑虑。
3 主动对内疚(3——5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想象更为生动。他们开始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幻想,开始了对未来事件的规划。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或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并且感到内疚。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主动超过内疚,就会形成有方向和有目的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会形成自卑感。
4 勤奋对自卑(5——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儿童可以从中产生勤奋感,满怀信心地在社会寻找工作;如果儿童不能发展这种勤奋,他们将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有能力的品质,如果消极对待,就会导致无能感。
思考艾里克森的人生八段理论中的前四段,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性的积极发展和消极发展。而早期教育对积极人格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经常听家长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就是不爱学习,一听学习就没精神了。”“孩子就是不爱看书。”从事小学教育,也发现班级中部分孩子完不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下课精神抖擞,上课无精打采。偶然一天做过统计,八个男生不写作业,两个女生不写作业。似乎男生比女生的惰性更严重一些。这种学习惰性的存在是否也能从早期教育中追查到原因。
星期天到公园玩耍,女儿和一个刚刚结识的小男孩寻找蒲公英玩。我则坐在草坪上。
一个小男孩映入我的眼帘,两三岁的样子,下身穿牛仔裤,顺着堤坝的水泥斜坡准备往上爬,一位老人急忙走上前来:不要爬,弄脏了裤子。说着,把小男孩抱起来,拎到了上面的大路上。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小男孩蹲在地上不走了,老人马上说:“爷爷抱。”然后,抱起小男孩往前走了,小男孩的眼睛望着那越来越远的水泥斜坡。这是幼儿教育的镜头之一。
再来聚焦晚上的世纪广场,大人带着孩子在纳凉,大些的小孩子有的穿着溜冰鞋在穿梭,有的踩着滑板车在疾驰。小一点儿的孩子或者拿着个玩具在玩耍。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坐在广场上玩吹泡泡。他的泡泡不是用嘴吹,而是像小手枪,用手推机关,泡泡从“枪口”处跑出来了。推一下,他就把“枪口”在盒盖里沾一下泡泡水,而负责倒泡泡水的是他的姥爷。姥爷放下瓶子后,小男孩把瓶子拿在手中,对准瓶盖倒一下,他倒得很小心,并没有洒出来,也没有溢满瓶盖。而姥爷却大声制止:“不要倒!别倒洒了!” 他没有看到小外甥操作得成功。爸爸看到了:“不要倒!倒了了就没有了!”他没有看到儿子倒得很小心。
“不要爬”“不要倒”限制了孩子的主动探索的机会,“让他爬”,
无非弄脏了裤子。但是他获得的是爬到路上的辛苦付出,他不仅锻炼了四肢爬的技能,也能体验出主动付出后的成就感。而“让他倒”,即使倒“洒”了,倒“没”了,那是他自己主动操作的结果,他会心疼,会“惋惜”“自责”自己的失误,逐渐形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而一直大人给倒,没有了可能他会把责任推给大人,淡化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积极主动人格品质的形成,是鼓励孩子主动做事,及时给予方法的指导,并不是因为担心所谓的“不良后果”而一味地制止,制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畏手畏脚,渐渐地失去做事的兴趣,从而导致了懒惰品质的形成。“不爱读书”“不爱学习”似乎也能够追根溯源找到根源。家长的手束缚住了孩子探索的手,让他的心灵停止感动。
之三 多拉德和米勒的学习和人格——刺激与反映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习得的。他们认为不但那些简单的、外显的行为是习得的,语言以及弗洛伊德所说的压抑、移置和冲突等复杂的机制也是习得的。他们认为语言有其内部的认知的功能。他们更注重行为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趋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内趋力是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有于生俱来的原生内趋力,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有后天习得的二级内趋力,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内趋力是人格的能量源泉。
线索是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趋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强化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只在同时具备了上述四个要素,学习才能够发生。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内驱力)、注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反应)以及获得些什么(强化)时,学习才能发生。”
多拉德和米勒也主张在小孩童年时期,成人要特别关注喂食、排泄、性和激怒——焦虑冲突这四个关键的训练期,以期对他们长大后的人格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1喂食情境。母亲应该以仁爱、温和和积极的情绪给孩子喂食,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安全、信任和主动的心理氛围。多拉德和米勒相信:如果孩子在饥饿时被单独丢在一边,他以后会非常害怕孤独;如果母亲总在喂食时严厉地对待孩子或惩罚孩子,他长大后可能会讨厌别人,回避与人相处;如果孩子的饥饿是在不可预期的时候得到消除,他长大后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测和不可靠的。
2 排泄训练。如果父母对孩子不能控制大小便总是作出否定的反应,孩子不会弄明白父母是讨厌他们还是讨厌他们的排泄物,他长大后可能不能区分别人对他们的态度是不赞成他们的某些言行,还是不喜欢他们本人,那会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可耻、低微、绝望和邪恶的情感。
3 早期的性教育。早期性教育对儿童认得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应该让儿童学会正确的性观念和行为。对儿童所做出的一些带有性色彩的活动一概给予严惩的传统做法无疑应该画上句号了。性的内驱力是天赋的,但对性观念和性活动的恐惧和过分的羞耻感是童年时期学会的。
某中年级的女生小A跟本班的一个男孩子小B亲吻,学生小C回家跟妈妈叙说。C家长在开家长会之前跟老师神秘地说起此事:“老师,小C回家说,小A和小B可好了!人家都亲吻呢!你可要管管这件事!现在的孩子可真了不得!”
老师不以为然。觉得只是小孩子表达友谊的方式欠妥当而已。
偶然遇到小A的妈妈,老师跟她聊起了女孩子的教育,提到了要引导女孩子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男生的友谊,尽量避免用身体表达的方式。并提及“亲吻”的事情。老师觉得家长记在心中,以后的生活中找适当的机会引导孩子即可。没想到妈妈回家因此训斥女孩,爸爸表示:老师没有看到的事情怎么就能够讲呢!一定要问清楚是哪个家长跟老师讲的。女孩因此也很生气:老师凭什么说我跟小B亲吻了。
老师没想到家长面对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情竟然如此态度,他们感到孩子有如此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家长背后讲更让自己和孩子丢足了面子。于是老师道歉:说亲吻的事自己没有看见真的不应该讲,对不起孩子,对不起家长。
思考这件事情,小A和小C的家长都有些太“重视”孩子涉及的性活动了。认为只要涉及了这样行为,那就是不能容忍的,是很让自己感到耻辱的事情。
其实这本是自然之事,孩子过早地模仿了成人表达感情的方式。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同学之间存在友谊,喜欢某个男孩子可以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进步,这是真正的友谊,而不是用身体去表达。
4 激怒——焦虑冲突。孩子遭受到挫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挫折会带来攻击性的观念和行为,但有些攻击性的观念和行为却会遭到成人的反对和惩罚,于是孩子的攻击性观念和行为就面临着一个接近——回避冲突以及它所导致的焦虑。由于过分地抑制自己的攻击欲,可能会防碍他们长大之后学会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表达和使用自己的愤怒,那么他可能成为一个过于逆来顺受的人而遭到别人的嘲弄和欺辱。事实上,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个人完全丧失愤怒的能力可能既是可怜的,也是危险的,因为某些愤怒可能是创造性的人生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从以上三种理论,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教育中,家长朋友要放开束缚孩子的手,让孩子主动地去做事,可能弄脏了衣服,可能磕破了皮,可能……但那都是孩子亲身体验的丰厚的财富,有了这些财富,孩子才会拥有做事的本领,拥有做事的积极情感,才能真正在生活中放飞自己的心,热爱生活,积极地融入到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