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激发和培养学生动机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西方有句谚语说:“同是热量,可使奶油融化,也可以使鸡蛋变硬”。激发动机时,教师要特别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特点:
1.以每个学生动机中独有的优点补偿其缺点。
2.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人的具体学习目标。
3.教学工作要用足够的变式和不同的进度,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成功。
4.针对学生本人对其学业成败进行归因分析,采取帮助措施。归因分析要注意科学客观。指导要有针对性。
对“失败综合症者”,教师要加大个体化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明白,不会让他作他不会做的任务,提高学习成绩,需要时间和过程。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
对“常胜将军”,要使其明白成功是来自于他的努力,并不是他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尤其在其受挫时,明白学习是提高能力的必经过程。
对“故意不为者”,应让其明白只要付出适当的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成功,故意不为,与自己的长远利益是相违背的。
(二)注意内外动机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1.学习启动时,外部动机容易见效。但力量不足。
2.学习过程中,内部动机是长期的,但只靠内部动机,学习需要就会衰减。
3.使用奖励时,应侧重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而不是学生的智力。奖励容易破坏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内在兴趣。
4.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
5.注意使学生的外部动机向外部动机转移。
(三)适当组织竞赛、测验、考试
组织竞赛、考试、测验,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好胜心、成就动机,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毅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尽量避免引发消极作用,增加学生心理负担,降低学生的自信心。
竞赛的内容应主要是日常练习的教学内容,是常规性的任务,而不是创造性的、艺术性的的内容。保证学生获胜取决于努力,而不是能力高低,运气好坏。
1.多组织小组竞赛。
2.组织各种类型的竞赛,组织抑强扶弱型的竞赛,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才华。
3.对个别难以取得成功的学生,可采取提前辅导,单独辅导,根据辅导内容组织竞赛。让学生不仅在竞赛中取得胜利,也要体会出,笨鸟只要先行也能早到林。
4.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进行竞赛。竞赛中多让学生纵比。以个体化的评分标准评价学生。
5.正确运用和解释分数。反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归因。注重强调所学知识而非竞赛本身,注重活动的本身,而非谁胜谁败。组织竞赛的结果,无论对谁,都应是积极的,肯定的,是全班、全校的共同胜利。
(四)正确评价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和表扬
正确评价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和表扬,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调控自己。
具体的做法是:
1.凡事对事不对人。让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一般不说“你怎么怎么样”,而是“这事该怎么麽样”。
2.注重过程,不过分看重分数。表扬和批评不是针对学生的分数和名次,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
3.评价要客观、公正、及时。过时的表扬是无效的,批评可以适当地延时,给学生一个反省的时间。
4.在学生充分自评的基础上,适当指导评价。
5.教给学生设计评价的内容、步骤、方法和标准。
6.注重评价后相应的训练和改正,给与重新评价的机会。不能只评价,不纠正,不训练。
7.适当地制定多种评价标准。
(五)正确使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能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提高,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奖励的结果是一种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地去保持和获得奖励。惩罚对个体构成一种威胁,为摆脱和避免自尊可能遭到伤害,激发个体努力地工作。
奖励和惩罚都是属于外部动机,使用时也应特别注意:奖励过多可能失去效力,甚至产生消极作用。如:骄傲,注意力指向奖励,而忽视学习目标等等;过分惩罚会使学生产生厌恶、逆反、憎恨、自暴自弃等情绪。
奖励和惩罚可以和“学习契约”结合使用。如果学生达到规定的任务期望,就给与奖励;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规定的任务期望,就给与惩罚。但,应注意,在运用“学习契约”方法时,师生要有一种和谐的关系作为前提。
使用奖惩要注意:
1.避免手段目的化。
2.避免趋奖避罚的心态发生。
3.避免暂短的功利趋向。
4.避免重外诱控制,忽视培养求知热忱。
(六)动机策略的应用要适度和变化
教师运用动激发策略,要适时,要多变。
1.学生对动机的激发的需求,是随着情景不同而不同。
当学习内容不熟、任务价值不明显时,需要教师及时激发动机;
当学习内容是学生早已渴望的,就不需要激发。如果这时教师拖得太长,会适得其反,学生就会厌倦。
2.特定的激发策略,经常使用或作为常规使用就会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