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 您好!我的孩子今年9岁,上三年级了。他现在有了是非观念,看到社会上有些不正常的现象就想上去管。比如有一次在楼下小区花园里,有几个很小的孩子在揪花草,他在楼上看到了,就跟我说,太不像话了,刚种的花草就破坏,应该把他们赶走。说实话,小孩子破坏花草是因为他们很小不懂,主要是家长管教的问题。可是他们的家长就在旁边,不闻不问的。可是大家都是邻居,还很熟,上去就管,是否合适那?我很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和儿子说这个问题。儿子看我很犹豫,也没有下去管。我不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正面教育经常会和社会现实发生矛盾,不知该怎么和孩子说啊!恳请您给予解答。
菁菁
菁菁:您好!
您说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面对社会上负面现象;二是如何在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两点,孔子的《论语》中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第一,在教育引导孩子中,要重点引导孩子进行自身品行的修养,不要责备别人的问题,要学会通过社会负面的问题来思考自己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好人好事,就要主动地向他学习;见到不好的事情,就应当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尽量避免自己也和别人一样犯类似的错误。
看到别人在揪花,孩子提出“太不像话”甚至要赶走他们,我们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想一想,自己是否这样做过,如果自己没有这样做,就是好孩子,别人我们管不了,那只是别人的问题,是他们的家长没有教育好,我们自己要注意爱护一草一木,爱护公共设施。而不必在此和孩子一起来责备和埋怨,这种责备和埋怨多了,不仅不会起到改变社会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内心忿恨和不平,也容易使孩子走向教育的反面。
这也正像孔子所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我们要先争着去做事情,而最后得到好处,这不就提高了个人的品德了吗?注重检查自己的缺点,而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就去除了嗔恨的邪念了吗?忍不住一时的忿恨,忘记了自己和亲友的亲情,这不是糊涂吗?我想,这一点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第二,对于朋友和邻居的错误,我们不必过去生气和计较,人的水平总是不一样的,世界也不会因为有一部分不好习惯的人就变得很坏了,也不会因为我们的计较就变得更好了。这是一个社会教育问题。孔子在论语的开篇第一章就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自己是正确的,我们也不要生气。我们不就是一个谦谦君子了吗?
对于朋友的和邻居的错误,不能过于计较和执着。孔子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经过多次进谏君主,必定会招致羞辱;多次劝戒朋友,就会被朋友疏远。孔子还说过:“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真心真意的劝导朋友,如果他不听,就应该停下,不要自取其辱呀。孔子当年给我们有修养的人想得多周到啊,其实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律,谁也不能违反。
我们没有教育朋友和邻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他们的问题会随着社会的教育和进步而逐步提高,这需要政府、社区、甚至整个社会来做工作。难道你没有看到,任何一个社区,不都是因为整个社区对卫生、环境、财物的重视而得到改善吗?这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家庭能够做到的。我们如果做得好一些,只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榜样、范例,让别人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看到益处,就可以了。
第三,如果真感觉到周围的环境不太好,我们应该给孩子选择一个好一点的教育环境。孔子在《里人篇》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人要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选择不行道德的地方居住,哪里算是聪明的呢?这样,我们就不会为孩子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而无法解释了。孔子还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我们即使不能因此而搬家,但我们可以和孩子说,不要和那些不如自己水平的人交朋友。
孔子曾经感叹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就是说,见到好的品德,就要像追赶不上似的,赶紧向人家学习;见到不好的品德,便像手伸进了滚烫的水中,要赶紧退避,以免受到不好的影响。这样的人我们经常会见过,这样的话我们也经常听过;但能够靠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心志,靠实行道义来实现自己的主张。这样的话我听说过,这样的人我却还没有见过。是否能够在一个很复杂的环境中教育引导好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家长不仅具有“追善,避汤”的能力,更要有“隐求,行义”的能力。
比如,发现有人破坏了刚刚栽好花木,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补种,让花圃重现生机,让破坏的孩子和家长看到自己不良行为的反面与正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到自身品行付诸实践的力量。
第四,教育孩子当中,一定要注意追求真理的目的,不是仅仅在于“明辨是非,知道别人如何如何错误”,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为了自己终生的幸福而追求真理。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追求真理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而现在的人们追求真理却是为了指责、批评和教训别人的。
孔子还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的仁者,自己想要立得住,就要让别人立得住;自己想要前途通达,也要使别人前途通达,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可以说这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别人,尤其是在批评和指责别人的时候,别人的心理会如何难堪和尴尬。我们不能指责别人做得不好,我们可以自己做好,让别人看到怎样才是好的,让他们自己去感悟,让他们在自己的感悟中去提高自身的素质。
我想,这可能就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