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学习情感 > 学习意义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
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83 更新时间:2010/6/6 20:21:09

 

老师:您好!

今天是61,儿童节,想起我的小学时的情景,对比这大一的生活,着实令我改变了许多。

或许你会不可理解甚至是有一丝愤怒,我对于汲汲于所谓的成绩的同学从来就没有好感,并因此衍生出了我厌恶做题和成绩的一种性格。有时候或许你们会觉得我会想要取得好成绩,但事实上真的只是为了让父母高兴。真的,现在回头仔细品味那些成绩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有时感觉很不值,但如果要问我在我眼里究竟干什么才有意义,我却又无从作答,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也在迷茫,这就是现在的我,十分矛盾。

急于想走出这个矛盾,就像读高中一样,沿着父母安排的路走下去,然而惰性却一次次地将我拉回这个矛盾中,我明白不付出努力没有回报,但是假设这个回报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我为之付出努力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呢?就是来自于父母的期望,但是,在我心中仅凭这一点不足以支撑我的信念,不够,因此,我一次次被惰性打败,什么也没有做。

整个大一下学期的后半段,我就一直处于一种比较散漫的状态,很颓废,很无聊,很空虚,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应付,再也没有心思去细细钻研理解知识;上大班课程尤其是高数和物理我恐怕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走神或者睡觉;对于英语我更是失去了兴趣,已经临近六级考试,然而六级词汇我却连一半都没有看完,更不用说准备试题了;再者就是C语言,这门新开的课程我逐渐失去了兴趣,越来越随波逐流,失去了原本的自我……

那么这些时间我都干什么了呢,细细追溯也无从得之。因为时间从来就不是大段大段的送给你,而是生活中细微的一点一点耗尽的。都说大好的青春年华不能浪费,但是我一直在寻觅着不能浪费的真谛是什么,难道不停地埋头学习就是真谛吗?

这些时间我都用来干了什么……电脑游戏吗?不,我玩电脑游戏的时间非常少,少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最令我后悔的却是我什么也没有做的时间,就是我上课走神、坐在电脑前什么也不做、无聊在校园漫步等等的时间吧……

我现在真想你能告诉我,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尽管现在是我应该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但是我很清楚现在的自己没有那个能力。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来到这个世界?

我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

                                          一个大一学生

同学:您好!

在你经过了近二十次后的一个“六一”儿童节当中,提出了“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来到这个世界?”和“我的存在价值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你开始走向“自觉的世界”中来了,可能有很多人一辈子也走不出“儿童”的世界,一生都在“儿童的迷宫中”悠荡。

要回答“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最好先弄明白“我究竟为了什么而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可以说,都没有“为了什么”,也就是说,就像太阳为了什么要升起,又为了什么要落下一样,根本就没有“为了什么”。“来到这里”,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尽管有规律,却没有目的。任何一个人的出生,以及后来的种种际遇,比如,来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样的人,等等,往往并不是靠个人的意志来决定的。人在出生的时候,甚至一道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就和一般的动物一样,根本就没有“为了什么”的追求,只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来到了这个家庭,甚至来到了某个学校……。

如果我们问一只鸡:“你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知道,这只鸡即使再聪明,它不仅不能回答,而且还会疑惑,你们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它仍然会理所当然地吃、睡,并且慢慢长大,直到老死或被宰杀。很多在娇生惯养中的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就是这样,他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来到这里”,“为了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等等,他甚至连“为了生存”这样的想法也没有,因为,这样的生存意识,已经让家长的“心想事成”的呵护给遮挡住了。

即使在后来的具备了一定的能力的时候,好像有的人会感觉到自己能够根据自己的“为了什么”而进行选择,其实,这样的选择也是局限在“你仅仅可以选择”的范围之内,更大世界和空间,是你根本无法选择的,就像一条在大风大浪中行驶的轮船一样,尽管你有船舵,可以控制航行的方向,但在大风大浪中,没有“为了什么”,只有“顺其自然”而已。

人和动物的分离,并不是从历史发展学中的“猿人”时代开始的,而是从每一个家庭的教育环境中开始的。有的人可能已经二十多岁了,甚至到老,也没有与“动物”分离,只是一个很像人的“猿”而已。

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以知道,孔子,是在三十岁开始成为真正“直立的人”;到四十岁开始,才逐渐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不再疑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天命也;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无论听到什么,都不感到奇怪,不会生气,因为他真正认识了他周围的客观世界;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也才真正做到了自己想的和周围的人不矛盾,能够在世界上畅通无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

刚刚上了大学的学生,就已经意识到“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这已经就是一个很大的发现,无异于人类发现新大陆。这是开始与动物分离的第一步。最起码说明,你自己知道了自己就已经存在这个世界上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伟大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以很明确的回答“我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问题。他在怀疑一切,想尽量找出一个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东西的时候,他找到了第一个自明的前提,就是“我思故我在。”怀疑,即是“我思”,而“我思”意味着“我在”,我们就是通过质疑“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表达和认可了我们外界世界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这就是“自觉自我”的认识和开始。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出生落地,也不是因为上学读书,而是通过对自己存在以及它的价值的质疑。你现在开始质疑了,就说明你现在意识到了“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分离,证明你已经从“完全自我”走到了“自觉自我”的境界当中。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以表示成年。现代人的“成人”的年龄是十八。但实际当中,很多人并没有在成人的年龄时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由于现在家庭条件的富足,特别是家庭教育思想的落后,对孩子的娇惯和依从,使孩子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与客观世界的区分,一直沉浸在“完全自我”的世界中。就是说,整个世界好像都是因为自己而存在,自己想什么就会有什么,当然,这是限于当时孩提时代的所想有限。不知道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区别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在客观世界中生存,更不知道该如何适应和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客观世界中的责任是什么。从来没有承担责任的,就很难意识到自己“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除了像动物一样地玩耍以外,也难以找到自己的意义是什么,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如果一旦意识到“我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就可能会有一种思路:通过自己对客观外界的反复碰撞,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追求,就像人类在发展中,知道了下雨没有山洞就需要盖房一样,没有猎物可杀就需要饲养、种粮一样。如果一个人,从来都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生存,那么,他也就很难懂得他“来到这世界”是为了什么?

洪战辉,现在可能还在读大学,他之所以成为08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就是因为他代表了最早觉醒的大学生。他之所以能够更早地知道“自己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因为他的家庭过于贫穷和他自己本人善于“我思”。母亲离家出走,丢下卧病在床的父亲和领养的小妹妹,他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生存下去,如何自己的家人一起活下去,如何才能获得更好。也就是说,他意识到了自己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即使停学拾荒也要继续读完高中,考上大学,甚至在上大学时还带着上小学的妹妹。他很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所以,他“成人”年龄要比一般的年轻人更早。孔子是“三十而立”,而洪战辉是“二十就立”了。

“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绝对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为了什么”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否有“为了什么”也是不一样的,需要因人而异。“为了什么”也不是从出生、或者某个时间,或者由自己或者某个人来确定的,而是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由客观世界所赋予的,或者在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中,或者在自己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中,或者在自己反复做的事情当中找到,或者感悟到,自己“究竟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明白了“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的存在价值是什么?”也就容易理解了。

任何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像商品一样,在出厂或者上货架时标明的,而是在实现自己“为了什么”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的,而且是在不断地提高和增值的。

如果一个根本就没有“为了什么”的人,那么,他的价值可能就等于零。就像一个人走路一样,没有人会为散步打的的,因为,散步没有价值,交的费,就显得很不划算了。如果你是为了办一件事赶路,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很远的路,也要去,这就有了价值了,赶不上的话,就可以打的,因为,要做的事情,最起码也比打的的费用高,这就赚了。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并不是为了考大学,也不是为了找工作,尤其是对现在家庭状况比较富裕的孩子来说,即使什么都不干,父母给积攒下的财富,生活一两辈子都够了,没有必要因为生活而去读书,去上大学。所以,现在有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富裕的家庭中的孩子,厌学、弃学现象很严重,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读书的真正价值何在。

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博得家长的肯定和欢笑,因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一个被动者,所有生存都要靠父母来维持,自己也只有维持好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父母感到高兴,自己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其实,这种价值是虚的,就好像一个内部处理卖不出去的商品给自己的员工一样,标出的价格,根本就不能和商店中同样商品的价格等值。等到自己长大后,这种价值的虚假性就会被发现。因为,这对于孩子本身已经没有了意义。

上学读书时,听话、做好事,就以为自己需要增值了,除了需要继续搏得家长的肯定外,还需要搏得老师的肯定,这样就增加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分量。尤其到了初中,自己的“社会价值”的分量还要继续增加,这就需要从与同学比较中找到学习的感觉,这就是对考试成绩的重原要因,学生会在于同学的比较当中,发现在自己的价值。那些在中学“汲汲于所谓的成绩的同学”就是已经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虽然还是属于“虚假”的价值,但总比原来只靠家长的肯定老师的表扬要客观实在的多了。而你“从来就没有好感,并因此衍生出了我厌恶做题和成绩”的感觉,是因为你根本就不需要通过成绩来获得家长或者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可能你在别的方面可以得到那些有价值东西;或者你是因为受到了成绩这种价值的伤害,比如通过和同学的比较并不显得优势,甚至从中体会到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

一直到现在读大学,其实,你还是没有真正的价值可言。现在大学生被社会上炒成了“天之骄子”,其实错了,这给很多高中生、大学生造成了一个认识误区,以为自己考上大学就是了不起了,好像自己就应该具有了什么“价值”一样。我们认真想一想,其实,我们现在还只不过仅仅是一个“高级消费者”而已,因为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创造客观的价值,不仅仅是在消费者家长的钱财,而且还在消费着社会的教育教学资源。

大学生,其实仍然就像小时候跟着家长逛商店一样,掏钱的是家长,而享受的却是自己,如果家长买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尽管家里很需要,自己也会不以为然,若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所关注。 就像你现在仍然对“动漫”感兴趣一样,那是你的“玩具”,你还没有像正在制作“动漫”的软件工程师一样,没有意识到“动漫”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是并不清楚“动漫”会从中实现自己的什么价值。只是因为离着现实越来越近了,越来越感觉的原来“虚假”的已经一文不值,所以开始迷茫了。所以,有些已经毕了业的大学生仍然在呆在家里,根本不像原来小时候玩的那样自在和潇洒。因为,虚假的价值已不在风光,而真实的价值却又难以找到。

本质上来说,一个人的价值,是在承担的责任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俗话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的人很小时候,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来愉悦父母,还能够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洪战辉的价值,可能就要比很多同龄人要早、要多,所以也就成了“感动中国”的人物。

诚如你所感:“急于想走出这个矛盾,就像高中一样沿着你们安排的路走下去,然而惰性却一次次地将我拉回这个矛盾中,我明白不付出努力没有回报,但是假设这个回报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我为之付出努力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呢?”

为何?就是因为你从小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家庭良好的生活条件,不仅没有让你承担起家庭任何责任,甚至连你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大多都让父母给承担去了。你即使考上了大学也感觉不到成功感,只是觉得自己一直是在“沿着父母的安排的路走下去”,事情都是为父母而做的,即使成功了,也是父母的成功,好像与自己无关。当你进了大学,父母把学费和生活费完全交给了你,真需要你去为自己做一点什么,去寻找自己价值的时候,你却就茫然了。就像一个人,一直被别人指挥着走路,尽管走完了应该走的路,在没有人继续指挥的情况下,自己下一步应该往哪里走就不知道了,甚至感到很无聊,很可怕,甚至不知道何处是归宿。上大学尽管很好,但你没有感觉是自己的追求,好像自己的努力仍然还是在“只是为了让父母高兴”,甚至感觉到现在读大学了,这“大好的青春年华不能”而“浪费”。

其实,你并不是现在才“失去了原本的自我……”,可以说,你从来就没有找到过“自我”,当你意识到“自我”在哪里的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你的“自我”不知在何处。尽管“父母以前所有的安排”都是毫无私心地为你和你的前途、未来所做的努力,但因为你并没有从学习、生活中理解和感悟到,所以一直以为是在为父母而学习,为着父母而做着自己并不情愿的事情。

其实,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自我”必须是从自己的主张和行为以及结果中感悟到的。比如说,因为“我”饿了,“我”要吃饭,而不是别人追着给喂饭,所以才会知道“我”是会吃饭的而且需要吃饭的,这时会感觉到“我也是一个吃饭就能长大的人”;因为“我”自己想上学,而不是父母赶着去上学,所以在上学的过程中“我”就会感到“我”学会了原来不懂的东西,看到了原来不知道的世界,所以“我”就会感觉到“我也是一个可以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问题的人”;因为“我”要深造,“我”要探究,所以“我”要考大学,所以,自己当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我是一个并不一般的大学生了”。将来应该是什么,将来应该做什么,都是在以往的“自我”经验中的延续。

毛泽东的价值和自我,并不是从小就确定了能够当上“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而是在他的家庭生活和读书中逐步认识和体验到的,在与军阀、日军,甚至与共产党内部的各种思想的斗争中逐渐提高和增值起来的。

他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放学回家就帮助父亲种田、记账,这样的耕读生活,让他不仅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当时他写下了杂言诗《耕田乐》:“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冲一墩田,近水一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所谓“自主张”,就是找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理想。所以毛泽东在十六岁到了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时,就写下了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十七岁,当他父亲要求他回家和自己一起做贩猪的生意时,他拒绝了,他渴望学习新知识、新文化,要求继续读书,并写了一首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千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和志向的高远。

毛泽东在长沙师范读书期间,就像你们一样的年龄,与同学一起化装成乞丐外出游学,不花家长一分钱,就是为了体现自己生存的价值。就写下了四言诗《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首诗同时也鼓舞和激励了很多有志青年。

袁世凯政府在日本提出的二十一项侵华条款上签字的字日—五月七日,毛泽东在他所阅读的一本《明耻篇》的封面上,写下了四言《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他意识到了自己救国救民的人生使命和人生价值。

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一时处于低谷,被罢免了红军的最高领导权,他的存在价值就是被否认了,直到“五次反围剿”的战争中,他的价值又逐步在增值,直到他带领着红军走出了雪山草地,到了抗日前线,到了解放战争,到离新中国的成立,他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一直到他的去世。

希特勒也并不时从出生时,或者在青年时代就确定了他的价值就是“毁灭人类”的负值。他原来也是一个德国的优秀士兵,后来他加入了当时的德意志工人党,逐步成为党魁,国家元首,权力越来越大,他的法西斯思想也越来越突出,他的负面的价值也就体现得越来越大。

我们作为大学生,其实就是在买一支“长线的优绩股”,我们现在是在投入“资本”,包括自己的精力、时间,当然也包括家长所给交的学费和生活费,再为自己的未来价值培植实力。我们只是一个原来“一钱不值的企业”,尽管已经上市了,因为没有可以赢得股民青睐的企业效益,我们需要的不是马上要人们来风抢自己,来炒作自己,而是要通过加强经营,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使自己变得具有别人所没有的生产能力,才能在大学毕业,甚至博士毕业后,取得“绩优股”的好名声。

好名声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经济效益赢得的。一个企业的价值,就是它的经济效益,一个人在家庭中的价值,就是他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就是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责任,那就意味着,他一辈子也没有什么价值;一个人可能不仅仅在他活着的时候可以创造价值,甚至在他去世后,还会继续创造价值,就像孔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为封建社会所使用,甚至成为我们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任何一位科学家的价值更是毋庸置疑,他们的创造发明在为着全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人们所利用,这就是他们的价值。如果我们感到自己“活的,或者学的,没有什么价值,那就意味着,我们现在并没有承担什么责任,甚至包括自身的责任。

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呢?现在根本就没有。要有,就得像企业在能够取得经济效益的时候一样,得从我们的学习中来培养,来挖掘,来创造。或者说,我们已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得到了一些培养,形成了一些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只是现在还没有达到我们所认可的水平那么多,那么高。创造价值的资本,就像陈酒一样,它会随着存放的年岁而增值,我们是随着自我素质的提高而增值。

“为了什么”和“价值”的问题明白了以后,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人生的意义,和“为了什么来到这里”,和“人生价值是什么”一样,既有没有的,也有很大的,也有是负值的。

与同动物一样的人,只能与同动物一样的价值,很多人在学习中找不到意义,其原因就是因为“一直玩着学”。因为一直玩,所以玩到再也没有什么新意的时候,学习和生活就会显得毫无意义了。

比如说,学习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其实学习的意义并不是像我们家长和老师说的那样,并不是为了将来考大学,找工作。学习的最起码的意义,首先就是“把我们从动物变成人”。

不学习,人与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只有经过学习,才真正将一个孩子变为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人;也真正是因为继续读书,才将一个一般的人变为一个更文明、更高雅的人。如果学习只是为了上大学,这个目标不仅太近了,而且极其庸俗。就像赶路,如果赶路目标只是一段路的尽头,那么,当我们走到路的尽头时,就会失去方向。读书的目标就是考大学,那么,当我们走进大学时,就似乎走到了路的尽头,你还会看到“学习有什么意义”呢?

赶路,除了到达到目的地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赶下一个目标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而读书,更深、更远、更现实的一点的意义,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能够为社会来培养自身价值。

正如你说的“对于英语我更是失去了兴趣,已经临近六级考试,然而六级词汇我却连一半都没有看完,更不用说准备试题了;再者就是C语言,这门新开的课程我逐渐失去了兴趣。”英语也好,C语言也好,本身都是中性的,无所谓有兴趣和没有兴趣,甚至学好学坏都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我们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它们。

真正有素质的人,不是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而是能够从自己所做的事情找到兴趣。仅仅凭兴趣来做事情,那可能就会越做兴趣越少,因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在高精尖的科技领域中,我们会感到原来感兴趣的东西,因为自己的不熟悉不精通而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无味,越来越疏远;如果我们能够从自己原来没有兴趣、不熟悉、不能做得好的事情,很快地找到兴趣,这不仅说明自己学会了、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说明自己具备了一种适应环境、适应新课题的素质,尤其是能够从反复做,而且越来越令人枯燥的事情中找到别人找不到的兴趣,这才是真正有素质的人。

原来在小学对学习还有兴趣的人,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因为丢失了学习的兴趣,在中考的时候,被淘汰了;在高中有的人,也是因为对更加繁多和艰难的学习要求失去了兴趣,所以在高考中也被淘汰了。现在大学的学习中,对同学还要进行筛选,可能体味兴趣,不仅是完成目前学业的重要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对未来未知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甚至人际关系等等的兴趣建立。没有兴趣,是开始,而建立兴趣可能就是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

读书,其实已经是社会中最轻松、最自在、最惬意的事情了,如果连学习也感觉到是在“付出”,是在“努力”,那么你想一想,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的要求。其实,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尽量想办法将学习变得轻松,而且感觉到不是“付出”,而是在“收获”,不是在“努力”,而是在“享受”。这样,学习的意义就出来了。你说“一直在寻觅着不能浪费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很应该的,因为,“寻觅真谛”可能是需要人一生的时间。你问“难道不停地埋头学习就是真谛吗?”这也说得很对,其实就是。就像一个人埋头赶路一样,要达到目的地,你就必须埋头赶路。这就是“真谛”。

当一个人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么,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变得容易了。因为,你既然已经提出了“为了什么”,你就会使自己的以后的行为真正想着某个“为了什么”去努力;现在可能还有很多人,正在过着“很没有意义的生活”,却仍然几乎就像行尸走肉一般,反而自得其乐。这些人,可能还需要很多年才能真正地变成为“人”。

“为了什么来到这里?”这要靠你自己来把握,“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也要靠你自己创造,“生命的意义”更需要你自己来体味,这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你既然已经很在意自己“存在的价值有多大”,那么,你就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尽多地创造或者培养和积累更多的价值;你既然已经对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提出了质疑,这本身就是“意义”,而且这个意义会在你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逐渐的体会和丰富起来。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高二的孩子学不进去怎么办?
    学习,生活,困惑...
    学习对将来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这些学科都有什么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