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您好!
我的儿子开学上小学六年级,在这期间学习一直不理想,作业经常完不成。其实我儿子什么都好就是学习不好。只要拿笔就发愁,拿书来读就犯难,玩起来没完 。还有远大理想好高骛远就是不行动。
前些日子去海阳参加夏令营,实指望有些改变。现在看来根本没什么效果。听了您的讲座,用您的方法来和他对话,一点作用都没有。实在是为孩子担忧啊!我该怎么做呢?谢谢您!
欣欣妈妈
欣欣妈妈:您好!
你想一想,为什么会“我儿子什么都好就是学习不好”呢?“什么都好”,就意味着你作为家长“什么”要求都很“低”,或者“什么”要求都没有,所以孩子就会表现得很好,就像没有标准的东西,谁都无法说出毛病来一样;而学校里的学习是有“明确”要求的,不是随便就可以做到的,就像有了尺子一样,有了一个标准,任何东西都能分出是否符合标准来了,就是老百姓说的“倒了墙显出了老鼠”一样的道理。
一个从来没有要求的人,最难做的事情,就是有要求;一个做事从来没有标准的人,最难做的事情,就是事情有了标准。古人说的“滥竽充数”就是这个道理。以前的国王喜欢听大家一起随便吹竽,东郭先生就混在其中一直享受着宫廷乐师的待遇;后来的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让乐师们一个个来,那东郭先生没了办法,只得丢了“宫廷乐师”的称号,卷铺盖回家。
孩子之所以在家里让家长觉得样样都好,就是因为家长本来对孩子就没有要求,任其自然,你想想,一个孩子在家里,没有人和他比着,他能“坏”到哪里去呢?而且家长什么都可以依着他,他又能在什么方面走什么机会来表现“坏”呢?好与坏,本来就是一个形容词,没有一个绝对标准,也就无法说“好”道“坏”。而学校里的学习是有标准的,比如上学有确定的时间,听课有严格的要求,做练习有具体的标准答案,平时的言行都是有规范的,没有一个是含糊的,好与不好,一看便知,所以孩子“只要拿笔就发愁,拿书来读就犯难,玩起来没完”。你想一想,先不说“拿笔”和“拿书”的事,单单一个“玩起来没够”能说是一个“什么都好”的孩子吗?
还有“有远大理想好高骛远就是不行动”这一点,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不就是家长;平时“光说不练”、“只捧不摔”的家庭教育的结果吗?有远大理想,是任何一个孩子会有的,尤其是不需要孩子兑现任何事情的基础上,这样的孩子最会说大话,却什么都做不来,因为家长就很少让孩子真正去做一点什么,“说说就行了”,似乎是家庭教育,甚至包括学校的老师教育的一大弊病,原因就在于中国人重视享受、鄙视劳动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观念作怪,所以只是培养出来的是学习成绩很高的学生也往往在社会上派不上用场,就是因为“说大话行”“干实事就没了本事”。
所以,第一,不要再继续沉浸在夸孩子“什么都好”的陶醉当中了,要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原来的教育有哪些不足,这不要埋怨孩子,孩子是我们教育引导形成的,这是我们家长的责任。我们要夸孩子,要夸孩子“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事情”,而不要再继续夸孩子那些“动动嘴就可以”的事情了,这样夸下去,孩子不就成了一个气球吗?一个充满了氢气的气球,它会一直像被人捧着一样的往高空上升,甚至越升越快,因为越往高处空气越是稀薄,气球越是显得更大,但离着爆裂也就不远了。幸亏你发现问题早,现在帮助孩子纠正还来得及。夸孩子,是为了引导孩子,夸什么,孩子就会在意什么,我们应当找孩子哪些是通过自己努力而做出来的事情,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重视自己的行为了,就不会让人感觉“有远大理想好高骛远就是不行动”了。
第二,要让孩子生活在社会现实当中,让孩子充分感觉到,做事情就要有标准,做人就要有规范。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溺爱,实际上就是在欺骗孩子,给孩子一个虚假的社会现象,当孩子一旦从家庭的溺爱中走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完全不适应真是社会的要求。你的孩子只是上学,问题还不大,如果从学校毕业后,你想想,他能否适应现在的社会竞争要求呢?那些大学毕业后还怕在家里的“啃老族”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
我敢断定,一个不愿意上学的孩子,他的家庭对他的要求一定比学校里要宽松得多。我们家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到学校里去要求他如何学习,但我们可以在家里要求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规范的人,早晨该几点起床,该如何吃饭,该承担哪些家务劳动,该做好自己哪些该做好的事情,该回避哪些不该玩的东西?如果你家里的规范要求比学校里的还要高的话,那么,我敢肯定,你的孩子一定愿意上学了。因为在学校里会比在家里更宽松,更舒适。就像抽水机如何能把愿意往低处流的自动地流上高处?原因就在于抽水机把水的底部的压力做的要比高处所给的压力大得多,所以水才能自动地“流”上去。
我能猜到你的孩子为什么会“一点作用也没有”?原因就是你还只是在和他“对话”,而不是“兑现”。你想一想,教育是什么,就是“对话”吗?“对话”是地位平等的人之间的一种谈判。而教育却是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需要的就是良好的行为与结果的“兑现”。哑巴之所以也会教育好孩子,原因也就在于哑巴也能让孩子“兑现”,而不是“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