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六大亲情杀手”
天元中学专家校长 李绪坤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庭中却滋生出了六大“亲情杀手”:一是“心想事成”,二是“为所欲为”,三是“养尊处优”,四是“天资聪明”,五是“追名逐利”,六是“隔代贿赂”。这“六大杀手”在家庭抚养和教育中给孩子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不仅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而且还有害于孩子学习智力与生活能力的提高,更有碍于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工作能力的发展。但是,很多充当“亲情杀手”的家长却浑然不知,自认为孩子就应该尽情地享受家庭的“幸福”和“快乐”,并引以为自豪和荣耀,也就是说,是家长为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私利,把这“六大亲情杀手”架临到自己孩子的头上。
一 “心想事成”造就了孩子随心所欲的畸形心理
“心想事成”,本是一句祝福语,表达了“只要有愿望,就一定能实现”的美好祝愿。但从本质上来说,“心想事成”是一种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人为地夸大了人们的“心愿”,忽视了客观条件与实际行动。而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这一思想却极为流行。
1、“心想事成”的主要表现
家长尽一切条件和努力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和愿望,只要孩子想就行,要就给,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比如,孩子看见别人吃东西就喊着要,家长马上就会给买来;孩子看到饭桌上的饭菜不合自己的意,嚷着要吃别的,妈妈就会马上动手为孩子重新做,无论家长是否有时间、有条件,无论孩子在物质上、行为上、心理上提出何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都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非常无理的要求,只要孩子坚持要,孩子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除了不能上天摘月亮,什么都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2、“心想事成”的原因分析:
(1)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心想事成”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能够“心想事成”,就说明家长自己有能耐,家长自己可以从孩子的“心想事成”中获得成就感。
(2)家长缺乏客观实际的基本理念。有的家长因为缺乏唯物主义客观实际的理念,以为“心想事成”就可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不懂得孩子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能够做得好”的心理基础上,而把“心想事成”的“想”字,放在了孩子教育培养的核心位置上。
3、“心想事成”的主要危害
“心想事成”,作为一句祝福语,表达一下意愿,未尝不可,而要真的成为孩子的一种意识和品质,那将祸害无穷。其主要危害如下:
(1)忽视可观,脱离实际。孩子一生下来,思想意识是虚无的,但世界是客观的,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是实际的,不是可以凭主观愿望就可以实现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在“心想事成”的心理模式下成长,那么,孩子必然会以为自己的“愿望”就是现实,不会顾及客观实际,成人以后,进入社会,就会处处碰壁,难以适应事事不顺心的现实,因为,社会的客观实际并不会像自己的想象那样完美,更不会因为自己的愿望而事事兑现。
(2)随心所欲,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而且会随着人的年龄和能力增长而膨胀,最终达到崩溃。“心想事成”中长大的孩子,他的欲望也是不可控制的,会随着自己所接触和想到的事物越来越多而欲望越来越膨胀,直到家长无法满足,他就会气急败坏,铤而走险,用侵害社会和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无法填满的欲望沟壑。
(3)主观独断,怨天尤人。在“心想事成”的教育模式长大的孩子,必然会以为自己的愿望大于一切,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周围人的“小皇帝”。随着私欲的膨胀,他会与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矛盾越来越冲突,因为周围的环境不会像他的父母一样来照顾他。这时,他不会追究或反思自己的过错,或者调整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而是埋怨他人,埋怨环境。
(4)心比天高,能力低下。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可以“心想事成”,所有的愿望都可以由家长给以满足,不需要自己动手和努力,也就没有必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时间长了,必然导致孩子的愿望比谁都高,但实际能力却比谁都低。
4、“心想事成”的教育对策
孩子小时候,缺乏行为能力,不仅不会顾及客观实际,也缺乏实现愿望的能力,“心想事成”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时候最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心想事成”的问题解决得越早越好,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导孩子脚踏实地,逐步认识客观实际。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时,要多引导孩子观察客观事物,而不是只听孩子自己想什么、要什么。在孩子提出要求时,要引导孩子注重客观事物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是“有用”还是“无用”。比如,当孩子向家长要一些家里没有的东西时,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看一看,找一找,“到底家里有没有?”即使是家里有的东西,家长也该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对自己有没有用?”“是不是真需要?”
(2)引导孩子量力而行,克制不该有的欲望。克制欲望,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心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就应该借助于孩子提出一些不应有的欲望的机会来引导和教育。家长不应一味地迎合孩子的欲望,而要引导孩子认识客观实际,鼓励孩子克服自己的非分欲望,转移自己的不良兴趣。尤其是在孩子露出不正当的欲望时,家长更应该肯定和表扬孩子能够克制自己。比如,孩子在街上看到别人拿着玩具想要的时候,家长应该和孩子说,“好孩子不眼馋别人的东西”,当孩子能够离开并不在继续要求的时候,家长更应该肯定和表扬孩子的这种自控行为。
(3)引导孩子权衡利弊,学会择善而行。家长要教给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做,这是对儿童进行辨别是非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孩子开始关注自己不该要的东西时,家长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应该和不好的、不对的一样,而应该和好的、对的孩子一样。
(4)引导孩子学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提高自我素养的重要方法。当孩子遇到难事不好处理时,家长不要赶紧帮忙,要让孩子好好想一想,是哪里出了问题,尤其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而不是去找别人的错。尤其是在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不是训斥孩子,而是引导孩子想想“这是谁的错?”“错误出在哪里?”“自己应该如何做,结果就会好了”。
(5)鼓励孩子关注客观实际和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多做、做好来提高自身能力。孩子正是长身体、长智力的时候,家长在不随意满足孩子的欲望同时,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和分析客观实际,并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孩子自己通过努力实现了愿望后,要引导看看自己提高了哪些能力。比如,不要让孩子去坐那些电动摇篮之类的玩具。电动玩具,不仅电磁辐射会影响孩子的大脑正常发育,而且会降低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家长应多带领孩子通过自己走、跑、跳等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自己打秋千,不用大人送,就比坐电动摇篮车要好得多。 |